选股之年的三个深度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节后情绪转暖,成交量升至万亿。随着增量资金和积极信号出现,我们认为流动性危机大概率已结束,不执着于风格的判断,很多股票已经有投资价值了,诸多信号显示宏观面已出现边际改善。今年应是侧重选股的一年。继续坚持一个方法,专注研究两类公司,把握科技与医药及交叉领域的相关投资机会。

市场回顾

开年两个月,各有各的精彩,也都见证了历史。节前在流动性危机的笼罩下,主要宽基指数纷纷创下了阶段性新低,市场悲观情绪迅速蔓延。雪球产品敲入加速了风险情绪的传导,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踩踏现象。中小微盘指数的下跌幅度尤为剧烈,量化产品也在这场风波中遭受了重创。春节以来,A股市场情绪转暖,成交量上升至万亿左右,一定程度修复了节前的跌幅。

策略展望

历史的趋势可以复盘,但未必能够重复演绎。组合的配置及仓位,取决于投资经理的认知,对未来的判断。站在当下布局未来,我们认为有如下的几个问题要做讨论的,在这里分享一下思考过程。

第一:流动性危机是不是已经结束?过去的两个月里,大家讨论的最多是雪球、DMA、量化以及两融等等一系列产品对市场的影响,也认为是本次市场快速下跌以及大波动的原因。2月份的最后两个交易日就是最近市场的缩影,悲喜交织,最后发现指数已经回来了,但是产品的净值仍然没有回到3000点的位置。但是这些已经是沉没成本了,在这个位置需要对未来做一个判断。

我们倾向于认为本轮流动性危机已经结束了,因为主要绝大部分的雪球产品已经敲入、量化已经明显受到限制,两融爆仓以及补仓已经发生了,而且市场也有了新的增量资金,就是我们的维稳资金。

据统计,截至2月下旬,今年宽基指数ETF份额合计增加1940亿份,资产规模合计增加3510亿元。而且最近还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在2月份的最后一天,FTSE Russell公布全球股票指数半年度审查报告,A股纳入因子将从12.5%提升至25%。甚至有一些外资投资者,开始觉得其他新兴市场太贵了,开始加仓A股,所以外资也是非常多元化的。

一些前瞻布局的对冲基金,已经开始调整自身的策略,对中国股票市场从偏空转向整体中性了。没有流动性危机,那就是单纯对市场的多空判断了,一个估值在历史底部的市场,一个连续跌了三年的市场,应该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第二:大小盘的风格的走向?这个问题市场的争议也比较大,对于小盘股,特别是小微盘股,市场有很多担心,一方面担心中小公司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中,经营压力更大,业绩大部分承压,另一方面还会担心小盘股的流动性压力,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交易上已经明显体现了。

目前市场更青睐红利指数,因此小股票指数年初至今的跌幅是较大的。我们的风格决定可能不太需要做这个选择题,此前市场还担心小公司除了业绩和流动性外,还有一个需要回避的原因就是贵,但是这一轮的快速下跌,小公司的估值已经得到有效的修复。需要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找出一批成长性比较好,同时又相对便宜的公司,毕竟我们最终需要判断的是股价。

在我们自己的框架里,所谓的价值投资,首先投资的是未来的价值。不是当下企业或者股票的价值,而是未来的价值,一定要结合未来市场空间盈利能力。我们一定要厘清公司的价值和股票的价值。公司的价值哪怕当下很稳定,但股票的价值随着股价变化,有可能变成负的。

因此对我们而言,需要找出一批在未来一段时间能上涨的股票,而不要执着于风格的判断上,风格最终是市场交易出来的。我们认为,在连续跌了三年的市场里,很多股票已经有投资价值了,今年应该是选股的一年。

第三:宏观经济是不是已经在向好了?这个问题比较大,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最终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对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已经反映在股价里,否则也没有办法解释我们连续三年市场的下跌,而且是大幅下跌。因此当下需要判断的是宏观面是否已经出现边际改善,这些改善是不是有效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

通过我们的观察,认为还是出现了一些端倪,比如春节之后的降息,对一些产业政策的调整,包括地产以及教培等等,甚至最近盛传的各种关于宽松的“小作文”。虽然地产还没有看到拐点,但是这些变化对于一个已经跌了三年的市场来说,释放了很明显的边际改善信号。

接下来可以期待即将召开的两会是否有更多的惊喜。从微观的角度,很多行业的企业一季度也反馈了积极的结果。从二级市场的角度,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信号是迎来新的证监会主席,而且是第一个证券行业出身,这种积极的信号也要足够重视。

对上述三个问题有了清晰的思考,今年的策略和布局也会柳暗花明。我们认为今年应是侧重选股的一年,将继续以底部思维+行业或产业链的扩张+事件驱动作为方法论。

专注于研究两类公司:第一类是长期关注的科技和医药赛道中的成长股,旨在发掘潜在的增长动力;第二类是股价经历多轮震荡调整后,目前位于底部且具备市场潜力的优质公司。在华为大产业链、AI应用、机器人产业链、创新药、创新器械产业链以及数据要素、卫星互联网;新装备、新材料,必选消费等领域自下而上挖掘个股机会。

公司声明

本材料为北京和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和聚投资”)发放,材料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材料所登载产品的历史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任何保证,北京和聚投资不对使用本材料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充分了解产品信息、关注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本材料版权归北京和聚投资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转载或给第三方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