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64回复:60喜欢:862

6个孩子养出5个博士:这位超牛老爸的育儿之道,堪称经典!

文 | 小树妈妈

来源:成长树(ID: chengzhangshu99)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伟大的事业。

在央视《谢谢了,我的家》节目中,请到过一位特殊的父亲作为嘉宾,他叫蔡笑晚。

他一辈子都在想着怎么教育孩子,他一辈子最大的成功,也是把自己的6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蔡笑晚全家合影

他的大儿子蔡天文,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08年荣获世界统计学“诺贝尔奖”——“考普斯总统奖”;

二儿子蔡天武,是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毕业后曾任素有“金融界哈佛”之称的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现在纽约自己经营公司;

三儿子蔡天思,是美国圣约翰大学博士;现在开办实业;

四儿子蔡天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博士,现在上海创办私立医院;

五儿子蔡天君,是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

六女儿蔡天西,18岁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2岁获得哈佛大学博士,现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把一个孩子抚养长大,尚且需要父母付出巨大心血。

把六个孩子抚养成才,5个博士1个硕士,背后的艰难可想而知。

蔡笑晚只是一个诊所医生,单纯靠收入的话,在当地尚且算可以。但如果要养育6个孩子,家中的条件就会困难得多。

孩子们尚未成年的时候,他们夫妻两人带着6个孩子,8个人就在租来的30多平方的破旧房子里共同生活。

房间没有像样的家具,孩子们的衣服也要一个接着一个地轮着穿。

但就是在这样的家境中,他们还是千方百计地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他的教育方法,有很多是我觉得特别值得父母思考和借鉴的。

点击阅读真正优秀的父母, 都是孩子生命里不动声色的摆渡人

避免责骂,积极鼓励

保持孩子对成功的信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有一个理念:

“受到父母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

蔡笑晚和妻子虽然都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有出息。但跟很多会用打骂方式,逼迫孩子的“虎妈”“狼爸”不同。

他们坚信的是:

“任何人都万万不可被自己父母歧视,一个被父母歧视的人不可能有自信,没有自信的人根本上就是一个病态之人,根本谈不上成才。”

所以在蔡家,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宠爱和鼓励下,慢慢成长起来的。

他有几个通过鼓励,增加孩子自信心的小技巧。

比如跟孩子聊到某个话题,他会有意识地跟孩子们争论。

但是这种争论绝不是要说服孩子,更不是以打压的方式让孩子难堪。

而是经常会自己站到错误立场上,让孩子在争论中取胜,再及时地给予孩子表扬鼓励。

这样一来,孩子就不怕当众跟别人辩论,言谈之中自信就上来了。

另外在蔡家,只要是孩子会认路了,那么无论是拜访亲友还是出去散步、旅游,每次出门都一定是让孩子走在前面,请他为父母带路。

这样经常性的带路,会让孩子更有责任感。

老蔡还有一个让孩子自信的小窍门,是会经常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

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做错事之后,对孩子进行挖苦讽刺。

但老蔡从来不会去贬低孩子,他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相信他自己是个特殊人物,相信他自己将来一定有出息。

他认为一定要使孩子经常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才会对自己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孩子会更容易成才。

抓紧早教时机

重视孩子思维培养

蔡家的几个孩子,都是很早就开始早期教育的。

在他看来早期教育并不是拔苗助长,而是:

“在灵魂的塑造过程中迫不及待地需要材料,就看你这个时候提供了什么样的材料。

一旦塑造完成之后,你再想把其中的坏材料调换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至少是非常困难的。”

在蔡家,孩子们是很少有机会能够看到电视的,蔡笑晚夫妻俩也不看电视,基本就是陪孩子读书、给孩子讲故事。

从古今中外的典故、神话到经典的儿童文学名篇,再到名人伟人的励志故事,蔡笑晚都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们讲。

他最常教孩子们背诵这首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莫辜负你一片聪明美质

你须抖擞精神

留个芳名在青史

他希望用这些故事和诗文,给孩子打好精神的底子,帮孩子从小立大志。

同时,蔡笑晚还非常注重对6个孩子思维的训练和开发,尤其在数学思维开发上,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

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他们夫妻就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感知到数字,一二三四五都是什么。

等孩子三岁之后,就经常给孩子出一些趣味的数学题,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听,听完让孩子回答故事中的问题。

日积月累下来,像是加减法、乘除法,鸡兔同笼问题、牛吃草问题、童子分桃问题等等,孩子就都在游戏中学会了。

小女儿天西十一岁的时候,被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森林,选中加入中科大少年班预备班。

徐老师选天西的理由就是:

“数学的才能不是表现在,你会解什么样的难题,而是表现在你是否具备特殊的数学思维。

也就是说你是否具有数学家的头脑,解题技巧是可以通过练习学会的,而数学思维不是每个人都能训练得出来的。”

蔡家其他几个孩子,在数学物理上也都非常拔尖,可以说跟蔡笑晚坚持不懈的早教引导有极大的关系。

从小培养好习惯

懂礼仪的孩子不学坏

蔡笑晚对孩子礼仪和习惯的培养,同样非常的早,他说:

“大礼是在小礼基础上形成的,礼貌待人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习惯。

从孩子刚会说话开始,蔡笑晚就会对孩子进行跟礼貌相关的教育。

比如会先从最简单的礼节性的会话开始:

“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叔叔再见、阿姨再见......”

等孩子三岁左右,会教孩子们给客人拿椅子、请客人坐下、请客人吃水果、给老人让座等等。

孩子上学之后,更会特别教育孩子,要礼貌对待同学以及注意尊师重教。

生活中常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很多道理他以后就自然会知道,但很多行为好的习惯,都是越小开始培养越好。

因为一旦坏习惯养成,等孩子长大后再进行纠正,就往往要花费极大的力气才行。

多引导少干涉

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尊重孩子的想法,说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能做到的父母少之又少。

蔡家的几个孩子表面上看都比较“省心”,但各自也都经历过不少麻烦事儿。

就拿老四天润来说,他正在读初中的时候,社会上非常流行《少林寺》《霍元甲》这些武打片和金庸的武打小说。

原本成绩优秀的老四也受到电影、小说的影响,就给父亲蔡笑晚写信,说自己今生绝不读书了,决心成为一代武术大师,要打败所有武林高手,要保家卫国、震撼世界。

一般家庭中,如果初中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来,父母肯定是少不了要打击阻拦,非把孩子拉回到学习的正途不可。

但蔡笑晚跟儿子聊了聊天,发现儿子决心很大,不仅哥哥们的劝告不听,还从街上拿回江西一所武术学校的招生简章,有些跃跃欲试。

蔡笑晚就按照儿子拿回的招生简章,联系了武术学校的老师,了解了基本情况后,郑重其事地为老四摆酒送行。

在他看来,虽然读书是最要紧的事儿,但勉强让孩子读书,对孩子身心发展也不利,不如干脆让孩子自己去试试。

没想到老四刚去武校没多久,就写信说想回来,因为感觉武校“不是他该去的地方”。

那里的大部分学生,成绩都不好也不重视文化课,经常打架、赌博,跟他不是一类人。

儿子想回学校念书,按理说正中了父亲的心思,但蔡笑晚还是没有马上同意,他认为想去就去想回就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就让儿子坚持一个学期再说。

给孩子写信让儿子坚持到底,同时不能忘记自学英语、数学。

还在信中不无幽默的说:

“什么时候回家早点告诉我们,我们会到车站接壮士回家。

当时是大家一起给壮士送行的,我们相信壮士归家的情景一定会比给壮士送行的情景更风趣,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你的拳术表演。”

儿子经过了这样一番折腾,再不提不读书的事情,学业表现比之前还好。

青春的叛逆,就这样被父亲巧妙地化解开了。

李嘉诚先生有句话说:“任何事业上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家庭教育上的失败。

但蔡笑晚先生似乎更进了一步,他是直接把教育孩子当做了自己的事业来做。

我自己也是做了妈妈之后,越来越感觉到教育孩子,是特别讲究因果的一件事。

父母在养育中逃避的每一个责任,都可能面临加倍的风险。

父母为养育孩子付出的每一分心血,命运也都会得到加倍的补偿。


虽然我并不强求,两个女儿成名成家、名扬天下。

但却发自内心的希望,我自己能把母亲这份事业,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让孩子们的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最好的自己。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既然上天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赋予了我们,我们就应该让它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精彩讨论

宁静致远F2019-06-01 11:01

帮美国人培养了

随机漫步的笨蛋2019-06-06 23:36

严谨的说应该是培养了好几个对美国社会有用的人。

谦让的打新小灯笼2019-06-01 10:51

违反计划生育吧?

不明真相的道长2019-06-07 02:25

能出国的都不是穷人

明远和明锐的爸爸2019-06-07 08:51

他这不算什么,对父母要求太高,很难复制。我们楼下卖猪肉的,夫妻初中毕业,三个儿都考复旦,最后都念博士,两个美国,一个留上海,两口教育经验有三,第一顿顿见肉,学习上管不了。第二主要抓老大,大的带小的,主要靠自律,第三,父母早上早早就起来卖猪肉,非常辛苦,娃早早就断了接班卖猪肉想法,一心死学。给众位的经验是,好日子当孬日子过,把家里电脑电视都卖了,装出辛劳挣钱的样子,娃从小有危机意识,知道学。

全部讨论

2019-06-01 11:01

帮美国人培养了

2019-06-06 23:36

严谨的说应该是培养了好几个对美国社会有用的人。

2019-06-01 10:51

违反计划生育吧?

2019-06-07 02:25

能出国的都不是穷人

2019-06-07 08:51

他这不算什么,对父母要求太高,很难复制。我们楼下卖猪肉的,夫妻初中毕业,三个儿都考复旦,最后都念博士,两个美国,一个留上海,两口教育经验有三,第一顿顿见肉,学习上管不了。第二主要抓老大,大的带小的,主要靠自律,第三,父母早上早早就起来卖猪肉,非常辛苦,娃早早就断了接班卖猪肉想法,一心死学。给众位的经验是,好日子当孬日子过,把家里电脑电视都卖了,装出辛劳挣钱的样子,娃从小有危机意识,知道学。

2019-06-01 17:02

得先有个老婆!再得有六个孩子!

2019-06-01 11:50

可惜了,大部分都不在国内。

2019-06-01 20:58

基因真好

2019-06-01 18:18

都去国外了有啥用?只有中间的力量才是建设中国的人才,所以教育子女中庸之道就好

2019-06-07 10:13

只想问怎么能生这么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