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残酷:美国在华企业依旧躺着赚大钱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6

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将中兴通讯及其关联公司列入“实体名单”,禁止美国企业向其出售零部件。

之后几年,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

这6年,科技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这两年,生成式AI大行其道,美国创新又一次引领了全球科技方向。英伟达的市值超越微软和苹果,好几次成为全球榜首。

网上都在说,自从贸易战以来,中国科技企业“很受伤”,外资纷纷撤退中国。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选取了美国11个科技企业,从它过去5年的营收、利润以及中国区占比来看。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要考虑到这几年边缘政治、中美策略、全球局部性战争、金融周期等等综合因素。说到前面,本文数据样本有限,数据来源有限,不一定精准。

核心观点:都在增长

长话短说,先上核心观点。

我们选择的11家企业,均是美国科技领域的大企业:苹果英伟达博通、甲骨文、思科德州仪器(TI)、SalesForceIBM高通英特尔AMD

只从营收数字看,这11家企业在过去5年内,均是呈现增长态势,最猛的是英伟达,得益于显卡大卖、押对了生成式AI的风口,营收直接翻了6倍。最惨的是英特尔,下滑了177美元,其他公司均是缓慢增长(有增长就很厉害)。

(2019年占比排行)

从中国区(或者是亚太区)的占比看,呈现四种结果。占比上升或者下降;对应的是营收上升或者下降——这决定了占比所贡献的数字。中国区占比下滑最厉害的是TI,从2019年的50%下滑到18%;占比上升最快的是高通,从2019年的47%上升到62%。

还有些公司比如AMD英伟达,尽管占比下滑,但随着公司的营收增加,占比所贡献的数字营收也在上升。

(2023年占比排行)

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如果单纯看中国区的占比,这些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状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基本都在稳步增长:要么是营收占比稳步上升,或者营收贡献的数字稳步上升。

得出这个结论也出于我们的意料之外。不是说好“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当然,样本有限,不够严谨,不足以得出更多的结论。同时,营收、占比和利润之间有着更微妙的关系,这些数字也并没有解释更多。

只想说,以上美国企业都在增长。而反观国内科技企业这两年的营收数字,真的不太好看。

所以,中美贸易战,究竟伤害了哪国企业呢?

每一家具体数字分析

以下是每一家公司的具体数字。

说明如下。

以下所有数据来自各大公司的财报,每个公司的财报周期和名称不一样,大致可以看作是过去5年的财报表现。

每家公司的区域划分不同,比如中国区(只是大陆部分)、大中华区(含香港)、大中华区(含香港、台湾等)、亚太区等,已尽量说明,也有些公司尚未明确标明。

单位均为亿美元。

从占比看,在过去5年内,苹果大中华区的占比从16.79%上升到18.93%,上升了2.14个点。5年,营收从2599亿美元上升到3899亿美元,增加了147%。

苹果是为数不多,中国区营收占比增加的公司。

这和网上得来的信息完全相反。看网上帖子,我们一度以为苹果不行了呢。这个数据不枉库克来华几次。

营收增加,占比不变。

从占比看,在过去5年,英伟达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占比从25%下降到16.92%,下滑了将近10个点。主要原因是,政策禁止英伟达的核心显卡出口中国。

不过,看营收,英伟达这几年真是火箭般的增长,从109亿美元直接翻了6倍,达到609亿美元,踩对了风口比什么都强。利润也很棒,将近20%,远比业内的利润强太多了。

营收增加,占比下降。

博通是传统半导体的老大哥,苹果手机曾采用了博通的芯片。

从占比看,在过去5年中,博通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占比从35%下降到32%,相对稳定。从绝对值来看,在科技公司的占比非常高。营收从225亿美元上升到358亿美元,也是增长了150%左右。

营收增加,占比不变。

甲骨文是老牌软件公司,核心是数据库和ERP等软件产品,这几年也全面转向了云。

它的财报按区域划分是,United States、EMEA、Asia Pacific。这里统计的是亚太地区。虽然不精准,但大概也反映出趋势。

从占比看,在过去5年中, Asia Pacific占比从11.47%下滑到9.89%,比预想的好太多了。营收则是从395亿美元增长了120%,直达499亿美元。但从营收看,是典型的营收增加,利润下降的例子。

营收增加,占比不变。

思科的财报按区域划分是United States、EMEA、Asia Pacific, Japan, and China三个大的区域。

从占比看,在过去5年中,Asia Pacific, Japan, and China的占比基本没变,一直在15%的上下浮动。

但从营收看,也是在500亿美元上下浮动,利润在110亿元美元浮动。

营收增加,占比不变。

从占比看,在过去5年中,中国区从50%下滑到18%,是最严重的。相比较,在过去5年中,美国地区的占比从10%上升到33%,其他区域的营收也在同步上升。而且,TI的营收也从2019年的143亿元上升到200亿美元之后又下滑到175亿美元。

说明,TI营收在增加,重点区域在不断调整。中国区对于TI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

营收减少,占比下滑。

这家纯云的SaaS厂商,财报划为三大区域:United States 、Europe 、Asia Pacific。

在过去5年中, 亚太区占比一直在9%左右徘徊。你可以理解成,这个数据中并没有包含中国区,毕竟在过去几年中,这家厂商在中国水土不服,运营交给了阿里云。

营收增加,占比不变。

蓝色巨人将营收划为三大区域:United States、Europe/Middle East Africa 、Asia Pacific。

在过去三年中,Asia Pacific营收从10.39%上升到18.92%。不过不要高兴太早。在2023年财报中提到,中国下滑了16%,具体没有披露更多信息。

在2019-2020这两年,IBM并没有将Asia Pacific的数据单独披露,区域划分为美国、欧(中东、非洲)、日本和其他区域。我也没去官网翻财报。

IBM的营收这两年并不太好,从771亿美元掉到了570亿美元,又回升到618亿美元,利润也是惨不忍睹。不得不说,IBM的时代过去了。

营收减少,占比下滑。

这家公司的营收严重依赖中国区(含香港),这是万万没想到的。

2019年中国区(含香港)营收只占到47%,到了2023年直接飙升到62%,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新能源汽车以及非常火热的消费品市场?如果看产品构成,CDMA相关产品占到84%,授权占到14%,妥妥的是最有科技含量的公司。

垄断(知识就是力量)真是一门好生意。

这家公司的营收和利润也很喜人,蹭蹭上涨。

营收增加 占比上升

这家公司每年的区域划分都不一样,中国、美国和新加坡轮流上阵,估计这三个国家的营收比重较大。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区的营收都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

从2019年到2023年这5年,中国区的营收占比一直在27%左右。但是从营收看,英特尔的营收从719亿美元掉到了542亿美元,利润更是从210亿美元掉到了16亿美元。好听点叫做,战略性投资(去年新建了不少厂),还需要几年变现。结合营收和利润看,中国区的占比虽然没变化,但贡献的绝对值在减少,估计50亿美元左右。

营收减少 占比不变

这家芯片公司与英特尔相反,中国区占比在下降,从2019年的25%下降到2023年的15%。结合营收看,2019财年的67亿美元飙升到226亿美元,不过利润仍旧是个位数。

从这一点分析,AMD中国区的营收占比减少,实际的营收增加了17亿美元,不降反升。可见,中国区对AMD仍旧是很友好的。

营收增加 占比减少

结尾的话

本来也找了微软、HP、戴尔等美国科技公司,但是在财报中没有披露中国区的信息,只得作罢。不过,结合这些厂商的营收看,几乎都在增长——无论缓慢增长还是快速增长。

与之前的的信息结合起来看,在过去5年,美国科技公司,无论做基础设施硬件、云、软件或者是综合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公司,均在增长。利润情况则不好说,肉眼可见是利润减少。

而在中国区占比这一方面,结论依旧如此:占比保持不变或者增加,绝对值营收依旧很可观。由此可见,在这场中美贸易中,中国依旧是美国科技公司最大的市场之一。

全部讨论

04-18 07:46

算不上什么糟糕信息,1.国企主导的半导体产业链追赶你看好吗?这些国产不国产和老百姓没关系,
国企一项不怎么增加就业
2.牛肉猪肉豆油这些进口会影响很多人就业,但也会影响更多人兜里的钱,牛肉我知道的进口在增加
3.消费品类的进口肯定在凉
所以,学学美联储的话,关注就是老百姓就业,老百姓物价,其他什么竞争情怀都扯淡的事,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小日子还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就是关我屁事

04-18 02:31

不错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