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环境改变带来的择股变化的几点认识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声明:一、本文仅作为个人研究和纪录心得用途,不是投资建议,请阅者谨慎。二、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导致掌握的信息与事实不符、由于思考和水平有限导致观点不尽不对之处,欢迎拍砖,唯请客观。

不知不觉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也从一路高歌猛进来到新周期,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成为产业链最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悄然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过去依靠资本要素投入拉动,依靠低成本优势强力扩张内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映射到经济的晴雨表,股票选择的标准也要与时俱进。以下是本人考虑到的几个方面,不成熟,也未展开论述,但求有用。

首先,从可选股票的角度看,经济增速放缓外部环境的波动还意味着对大多数行业而言,增量有限,市场竞争将以存量博弈的方式展开。过去几年我们看到白电行业存量博弈导致市场里的小公司逐渐淘汰,只剩下几家巨头形成垄断。考虑到市场监管和环境保护趋严,过去依靠政策灰色地带运营的低成本公司空间受压,当前强势公司依靠规模成本优势和市场地位更容易笑到最后。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的行业特别是技术迭代较慢的传统行业将走上白电这样的道路,除非新的技术和新的商业组织方式对行业产生了破坏性变革。如果蛮荒时代过去,大浪淘沙之后,三千家上市公司里也许只有一两百家公司能够成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标的。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找到了这些能够成为核心的标的,就挖掘到了下一个美的、格力和小天鹅。

在外部环境稳定、宏观和行业增速较快的情况下,市场选择标的时拥有更多的风险偏好,更多的是寻找那些相对追求速度、市场规模和具备成本优势的公司,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选择投资标的时确定性、稳定性和稀缺性的权重将会提高。成本、规模依然是标的选择的重要考量,但稀缺性将会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稀缺性就是我有市场没有,我能做到高精度量产市场做不到,稀缺性包括技术、产品、质量等,医药制造业中的创新能力、半导体中的高精度产品生产技术和能力就是典型的稀缺性,这两个行业已经展开了预演,将来更多具备稀缺性能力的公司将崭露头角。

其次,从估值的角度看,当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基地时,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利益摩擦必然增加,近期中美争端部分源于这里。本人是基本认同中美关系主流逐步走向对抗这个基本判断的。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环境将会充满不确定性,冲突和波动将会是常态,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正在改变。不确定性是投资者的敌人,估值折价在所难免,特别是产业链终端依赖外部市场或者核心技术来自外部的公司。

宏观经济增速从10%左右下降到6-7%的中速发展区间,意味着绝大多数行业都告别了高速发展的可能。在宏观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经济优秀代表的上市公司群体涌现了一大批持续多年20-30%增速的公司,今后这种情况将难再现。除了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技术升级、政策扶持等特殊情况,大多数行业将是中速增长,优秀公司公司的增速也将下降至10-20%,这也意味着过去给各种成长股动辄30倍PE、1倍PEG的估值中枢将变成30倍PE、1.5倍PEG,不再具备合理性,即便优秀公司也没有理由支付过高的溢价。

资金环境也变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平均14%的M2增速催生了无数依靠资产膨胀快速发展的行业和公司,各种债务的隐含政府兜底使得信用利差极为狭窄,市场风险偏好很高,股票估值自然也高。随着M2增速下降,各种紧信用措施出台,信用利差走阔,风险偏好自然下降。一年期国债收益率3%左右,AAA债券收益率5%左右,股权预期收益率至少7-8%,就是说股票的合理中枢大致在12-15倍(仅作为参考值,行业属性不同估值会有很大差异),15-20倍的估值中枢成为历史。

一句话总结,未来存量博弈下公司的成长更多来自市占率提高,稀缺性将是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市场平均估值将会下移,不能再为成长付出太高的溢价。当然这些变化都是趋势,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中间会有波动起伏,也许市场需要好几年才能过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