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三万亿,想抓住苹果你需要知道这些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7喜欢:10

苹果市值再次突破3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22万亿元,是A股市值之王贵州茅台的10倍还多,令人震撼。全球排第五的经济体英国,一年的GDP是3万亿美元,苹果公司已经富可敌国。

谁说大市值公司不能增长?谁说树不能长到天上去?全球市值之王苹果的增速比很多中小公司快得多。真正决定增长与否的不是规模大小,而是商业模式和竞争力。苹果的商业模式和竞争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回顾苹果的增长,里面有挺多有意思的东西,有些细节是颠覆认知的。假如你在2012年6月份,以前复权价17.4美元/股买入了100股苹果,花费1740美元,持有期间现金分红全部继续买入的话,到今天这100股价值将增长到19397美元。你抓住了11年11倍的大牛股,年化收益率24.35%,卓尔不群。

可这11年11倍的涨幅是怎么来的呢?稍微翻一下苹果的利润表就知道,这11年里,苹果的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1082.5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3943.3亿美元,增长到接近4倍。同期净利润从259.2亿美元增长到9980亿美元,也是接近4倍。所以11年里苹果的净利润率其实没有提高。

我们印象中iphone是在不断提价的。价格大概从iphone4s时代人民币5000元左右,到现在四款主流机型,旗舰iphone pro max最高售价1万多元。但苹果利润表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变化不大,可以看出苹果并不是以提价作为主要增长方式的,这些年的涨价主要是反映通货膨胀和研发投入的增加。苹果的主要增长方式还是销量增长,而非提价。

11年里,苹果的销售和利润规模只提升到4倍左右,净利润的年化增速只有12.5%。那11倍的股价涨幅怎么来的?答案很简单,市盈率从11倍上升到30倍,增长到2.73倍。2.73*4≈11。

好家伙,基本面的进步只让你涨到4倍,叠加市盈率的而变化,最终结果几乎直接再乘以3,可见戴维斯双击有多可怕。

先说增速。12.5%的净利润增速,看起来也只是稀松平常,和A股新能源汽车、光伏之类的动辄一年翻倍的增速来比,有点相形见绌。但人家胜就胜在长逻辑,很多年里连续以这个速度增长,而不是猛涨两三年然后哑火。好的商业模式往往是长逻辑,慢增速,细水长流。而爆炸性增长的行业,高增长过后不得不面对增速断崖式下跌。

再说市盈率。多数时候,市盈率能到哪是很难琢磨的。这个11倍到30倍,很大成分是运气的结果。戴维斯双击通常可遇不可求。

11年11倍的分析到此为止,结论是,这些年苹果的股价表现领先于它的基本面。

接下来,想要抓住苹果这个牛股,你需要哪些知识?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两点:

1.知道它的竞争力,知道它能增长,但不需要精确预测。

这是关于看懂一家公司的要求。你需要知道这家公司5~10年后大概的样子,也就是说你能确定10年后它大概每年能赚多少钱,以及再往后的预期如何,是继续增长、维持稳定还是下滑。不能确定这些,就不算懂。

“看懂”并不要求精确,没有人能预测一家公司某一年的具体的增长率是多少。做投资不需要搞这么精确,你只要确定它大概往哪里走,是变强还是变弱,是增长还是衰退,就可以了。

投资是个定性题,任何给出深奥公式和精确数值的人,都是在不懂装懂。精确数字是用来演示给客户看的,玩的是内行忽悠外行的把戏。

知名投资人段永平在2011年左右开始重仓苹果。对投资的思考过程,他是这样描述的:

“以我对苹果的理解,我认为,苹果未来5年左右盈利大概率会涨很多,我就猜个500亿(注:苹果在2015年净利润首次超过500亿美元)。

当时想的东西非常简单,用2000亿左右市值买个目前赚接近200亿/年,未来5左右会赚到500亿/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还会往后继续很好。

如果有这个结论,买苹果不过是个简单算术题,你只要根据自己的机会成本就可以决定了。

但得到这个结论非常不容易,对我来说至少20年功夫,能得到这个结论,就叫懂了。”

这段话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看懂了”。“看懂了”这个状态非常简单,没有深奥的东西,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土”。只需要知道一家公司未来5~10年盈利大概率会增长很多,再往后还会继续很好,就算看懂了。

至此,对这家公司的基本面研究就完成了,你不需要知道更多。剩下只需要一个可以接受的买入价就行了。段永平抓住的是10倍PE的入场价,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

“看懂了”并不容易做到。对段永平来说是20年的功夫。要知道段永平先生是从事消费电子行业的企业家,最早创立小霸王品牌,后来建立了步步高,并逐步发展出OPPO、VIVO。以他对消费电子行业的熟悉程度,尚且说看懂苹果需要20年的功力,普通人想看懂一家企业殊为不易。

不过也不必望而生畏。看懂一家企业有时候也没那么难。不同企业的理解难度是不同的,我们偶尔也能遇到“送分题”。对于苹果来说,从事消费电子行业的人理解起来会更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从事的行业,从自己所在行业及其上下游寻找好公司,理解起来就不难。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对所有人来说都比较容易看懂。比如可口可乐,巴菲特曾经说,任何人都能看懂它。花几个月时间把可口可乐的历史资料都看了,你对它的理解与在可口可乐工作了20年的人一样好。

投资就是找简单的题来做,因为难题没有附加分。

2.你需要在市盈率不太高的时候买

一笔好投资的三要素是:right business, right people, right price。好的生意模式,诚实且有能力的管理层,有吸引力的价格,这三者缺一不可。对于伟大的公司来说,好价格是这三个要素中重要性最低的一个,但它仍然很重要。以不同的市盈率买入苹果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演示一下。

(1)按低市盈率买。如前面计算的,2012年按11倍PE买入,到如今是11年11倍,年化收益率24.35%。净利润增长贡献4倍,市盈率提升贡献2.73倍,合起来是4*2.73=11倍。

(2)以中等的市盈率买。假设2012年苹果股价是20倍PE,净利润仍是年化12.5%的增速,买入的最终的结果是11年6倍。几乎少了一半收益,但总体还是很不错的结果。年化收益率达到不俗的17.7%。

(3)以高市盈率买。假设2012年是30倍PE的话,同样净利润仍是年化12.5%的增速,买入最终只能得到戴维斯单击,11年4倍,年化收益率13.43%。这个结果虽然远逊于前两种情况,但仍然是一个优秀的业绩,比定投指数基金好不少,也能超过绝大多数主动管理的基金经理。

讨论了三种情况,看上去似乎苹果在11-30倍市盈率的范围内都值得购买,但其实随着市盈率的提高,买入的预期收益在降低,同时潜在风险在提升。

大多数人忽视了高市盈率买入的风险。

我们不能假定30倍PE买入之后,苹果的市盈率就一直维持在大于等于30倍的水平。实际上苹果历史PE多数时候小于30倍。也就是说,以30倍PE买入之后,面临市盈率下滑导致浮亏的风险非常高。如果在30倍PE买入,遇到极端的情况,比如下滑的10倍,就可能出现浮亏50%以上的情形。假定苹果净利润还能按12.5%增长,在市盈率维持10倍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回本需要经过9.5年的时间。

这就是高价买伟大企业的风险,需要经过长久等待之后才能实现收益。如果高价买的是普通企业、甚至垃圾企业,那面临的是血本无归的风险。

有人说,苹果的市盈率不可能再回到那么低了。持这个观点的人不妨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2012年苹果市盈率只有11倍之低?

我想原因不外乎这些:苹果当时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市场认为苹果的增长已经见顶;产品创新乏力,营收和利润出现阶段性波动;乔布斯离去之后,市场对库克领导下的苹果尚有疑虑;恰逢宏观经济不景气,消费预期低迷......

类似这样的阶段性利空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未来苹果的静态市盈率依然可能在10~30倍之间浮动。但市盈率什么时候能到十多倍,什么时候回到30倍是完全不可知的。

对于秉持股价只能利用,不能预测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所能做的只是在PE恰好较低时候多买点,在PE较高的时候少买或者不买。

再举两个A股的例子,贵州茅台海天味业。这两个大牛股与苹果很相似,过去10来年同样经历了戴维斯双击,给投资者带来了卓越的回报。

贵州茅台从2013年的122元涨到如今的1703元,10年14倍,年化收益率30%。分解下来,净利润从2013年的151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627亿元,增长到4.15倍,年化增速15.3%。市盈率从10.15倍提升到34.11倍,增长到3.36倍。

海天味业从2014年刚上市的7.38元涨到如今的46.7元,9年6.33倍,年化收益率22.76%。分解下来,净利润从2014年的20.9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62亿元,增长到3倍,年化增速14.7%。市盈率从19.64倍提升到42倍,增长到2.13倍。

当然海天中途经历过100倍市盈率(2021年初),那时海天是7年16倍的超级牛股,如今PE回落,股价已跌去六成。海天的净利润增速撑不起100倍的PE。

同样的,今天按34倍PE买入茅台,不能指望复刻10年14倍。即便往后茅台净利润还能按15%的年化增速增长,要达到10年14倍,届时的市盈率需要提升到115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分析了苹果茅台、海天这三个商业模式出类拔萃的股票,我们可以说一句,看懂了长线牛股,也应该在静态市盈率不太高的时候买。如果不注意买入价,则很可能遇到浮亏、套牢、等待以及较长时间的平庸收益。

$苹果(AAPL)$ $贵州茅台(SH600519)$ $海天味业(SH603288)$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3-07-23 14:45

写的真好,都是真知灼见,这一套懂了,再多一些实践,会比较容易成功的

2023-07-08 19:05

写的太好了兄台,为你点赞👍

2023-07-07 20:20

虚的市值和实的GDP比较显然不合适,要比就比苹果年营业收入和某国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