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六百年》:人与物如何永恒接力?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IDG君写在前面:

近几年,故宫的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它不再是居庙堂之高的望尘莫及,也不再是代表古代权力的庄重严肃,而是鲜活有趣的文化IP,令人浮想联翩的建筑艺术。

走进宫墙,有怡然自得的御猫,有“皇帝提笔”的对联,有美轮美奂的天灯,这些都让年轻人们为之着迷。

不仅如此,对故宫瑰丽的文物,手艺人们也有着全新的理解。跟随着浮光掠影的镜头,我们看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精彩故事,更懂得了在喧嚣浮躁的当下,为什么我们要再次呼唤工匠精神,而它又有哪些新的注解。

五年前,央视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深宫大院里的匠人们,他们是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等。这些手艺高超的文物修复师,像扫地僧一样隐于故宫,而他们的故事一面世,就变成了活色生香的传奇。

一道宫门,两重世界。匠人们手中明明捏着几百年的神秘,我们在片中,却看到了这样一番日常,有个师傅走出层层红墙只为偷闲抽根烟,有时大伙儿围在一起在宫门前打杏子,有人喂着御猫饶有兴致地介绍花花草草。

这样的反差,瞬间就击中人们内心,纷纷直呼有趣,平实中透露着热诚与从容,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近他们。

最近,《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姗姗来迟,果然又在网上引起波澜。同样的一处地方,《我在故宫六百年》则把视角从旁观者,变成了“我自己”。

“我”是代代相传的匠人,是殚精竭虑的保护者,是影片的每一位观众,也是饱经岁月的的紫禁城本身。

网页链接

《我在故宫六百年》宣传片

当所有的身份汇聚到一起,观察故宫六百年,它正历久弥新,这靠的是中国古建营缮传统中的“岁修保养”,这不仅有老师傅的技艺传承,也有新科技的大力协作,所谓的匠心精神,衍生出了更丰富的内涵。故宫,正散发着现代的光芒。

经过祛魅才能显现匠心本质

谈起匠人,人们常常有这样的想象,他们如同武侠小说中的绝顶剑客,身负绝技,深藏民间,一生却籍籍无名。其实,默默无闻正是工匠精神的幽微之处。

工匠精神最大的要求是心要静,越静越慢,慢工出细活。这就导致极为耗费精力,必须全神贯注投入到事业中,所以他们根本无暇去包装和宣传自己,多亏有了这样的纪录片,我们才有幸见证中国的匠人匠心。

正如图书版《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所说,三年学徒,其实是从细节到心境改变一个人,将其打造为一个合格的手艺人。技术是其次的,心境是最主要的。

最好的心境是平常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祛魅。说来便令人想起一个传说,那就是故宫房顶不落鸟、不长草。这种说法以讹传讹,往往将古建筑和工匠们神化,好像他们有某种特殊的力量,能够震慑天地万物。

其实,草木的种子,经过风和鸟粪的运输,必然就会在皇宫屋顶落地生根,然后杂草丛生,很可能会破坏宫殿的防水系统。所以是,故宫不怕风吹雨洒,就怕野草。

从清代开始,内务府就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组织专人飞檐走壁,上房揭瓦除草。而在今天,工匠们也需要做这样的事情,攀上屋顶,将这些“破坏之王”一一拔掉。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过度夸大某些神迹,比如中国古建筑不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就能百年稳固,这种民间逸闻被振振有词地道出,只会让匠人们啼笑皆非。

真正的工匠精神是靠着锲而不舍的努力以及日复一日的专注,最终留下纯熟的经验可以代代相传。在《我在故宫六百年》中,有位女师傅痴心寻访稀缺的海月贝壳,历时数年踏遍大江南北;修缮养心殿竟然发现古人“偷工减料”,于是找来扶脊木还原历史的空缺;将糟朽木构件保留能用的完好部分,坏的地方用新木条补上……

六百年来,褪色的重焕新颜,腐坏的获得新生,坍塌的平地再建,紫禁城抵御了岁月的侵蚀,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工匠用他们的技艺和智慧,妙手回春,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

对今天的人来说,在浮躁功利的价值观盛行的当下,尤为需要传统时代的一颗匠心,一丝不苟,一心一意,用看似笨拙的方法,以每日的寸进,慢慢到达圆满的境界,何尝不是一种浪漫的情怀。

 与时俱进,人与物的永恒接力

故宫博物院在午门举办的特展,名为“丹宸永固”。丹是指红墙黄瓦,宸是指深宫大殿。这个名字大概寄托了匠人们一生的夙愿,以及对紫禁城最美好的寓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宫殿见证了太多的人来人往,目睹过莺歌燕舞的升平盛世,也看过了硝烟弥漫的乱世纷纭。旧木不断腐朽,新材很快接续,古人化作尘土,今人顾盼自雄,只有故宫始终屹立在那里,好像是永恒的。

这种永恒靠的是什么呢?答案是人与物、人与人的接力。“砍砖”、“打浆糊”、“抹大墙”,这些老手艺在口传心授间得以延续,让故宫可以穿越沧桑而熠熠生辉。

自紫禁城建造以来,每个时代的匠人们,都在用那个时代的理念、技艺以及对世界的想象,对这座宫殿进行各种形式的维护和修理、复原,使它能够绵延下去。

对这一座座宫殿来说,最符合当下时代主题的,无疑就是科技了。

在故宫一侧,有一所文物医院,官方名字叫文保科技部,里面有一群穿着白大褂的“文物医生”,他们熟练地操控者世界上最先进精密仪器,为一件件文物“望闻问切”。刹那间,古老与现代交融在了一起。

科技创新的力量其实早就进入到文保领域,故宫博物院一直在与国内外诸多专业机构合作,专家们不仅希望延续文物的生命,还期待建立一套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案,给故宫内外的同类修缮项目提供制度与规范的参考。

图片来源:中新网

故宫的不断修缮,使它更加散发出岁月的魅力;而故宫的观察者,也就是我们,对它同样重要。红墙黄瓦的宫殿是“死”的,但有了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人与物之间就会产生神奇的变化。

这种注视,正在以科技的方式体现。例如“紫禁城·天子的宫殿”,这是故宫文化资产数字研究所的首个作品。在VR的支持下,你可以像天上盘旋的鸟儿一样俯瞰故宫,还能进行虚拟考古,欣赏故宫角楼独特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建造过程,零距离感受古代工匠们的智慧。

从古代只有文武百官才能进的皇宫,到如今所有人的足迹都能踏入,再到坐在家中就能一览无余,故宫的客人是越来越多了。正是因为“被注视”,故宫才有了生命,如此,人与物之间的关联就会越来越紧密。

而另一边,工匠们仍在进行着漫长的接力,从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这些传统的“八大作”,再到VR、AI、5G、大数据等数字化的创新,故宫就在不断交替间丹宸永固。

在宫内,文保人付诸匠心和责任心;在宫外,亿万观众给予热忱与关注,我们共同把这座故宫,带入下一个六百年。

工业化时代为什么更需要匠心?

颇有意思的是,当故宫用今天的科技和仪器,让古老的文物焕发新颜的时候,我们当下这样快节奏的工业化时代,恰恰又需要故宫修缮者们的匠心精神。

宫殿楼阁磅礴大气,背后是工作人员对各类物件的仔细校点、逐一编号;精巧器物重现光彩,修复过程中,却要忍受材料难闻的气味。故宫的匠人们必须要以顽强的意志才能坚守下去。

工业化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也对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创造力。

审美、技术、初心……这是今天被广泛提及的词汇,保持长期主义也是许多行业领军人物的忠告。其实这这也暗合了工匠精神的本质要义。

一件件文物就是匠人们手中的“产品”,他们修复文物可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观众,因为文物失去了人的关注就是“死”的。所以师傅们经年累月寻找最珍贵的材料,极尽巧思设计最好的展览呈现给世人,流光溢彩下的赏心悦目,是让观众愿意走进历史,感受文化的传承。

今天,社会高速发展,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市场面对的是一群越来越具有挑剔眼光和独特品味的消费者,企业更需要发挥工匠精神,洞察消费者的心理,和他们没有说出来的需求。

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里,就必须以长期的视角审视当下,去尊重工匠精神,尊重市场,尊重消费者。

如何尊重工匠精神?夏奈尔首席鞋匠有句名言:"一切手工技艺专心授,师傅向学徒传授手艺的过程中,在一起朝夕相处,耳提面命,不仅传授的是技艺,还传授了做人的道理和坚韧。"

匠人的制作过程,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互与行为感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这种情谊的延展,也可以发生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盲目,不短视,用好的产品建立长期的信任,以良性的关系会俘获更多消费者的内心,对企业来说,这就是长久生存之道。

工匠精神,对于工作者来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获得打动人心的好产品;对于企业组织来说,能够突破恶性竞争进入可持续经营。这是所有人都值得思考并去实践的课题。

END

你还不能错过:

¹CES 2021,科技之风将吹向何方?

² 年轻人的怀旧情绪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

³一针疫苗,背后是一部史诗

穿越风雨,进入下一个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