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飘“爱国营销”翻车记:奶茶不香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2

#雪球星计划# 最近香飘飘$香飘飘(SH603711)$ 有点火,我也顺势研究了一下这家公司。营销的事情咱们当个热闹看看就好了,通过这件事其实也可以看出一点动静,香飘飘着急了。

线下奶茶、饮品店爆火,严重影响到香飘飘的市场,“冲饮第一家”的地位岌岌可危。外部的冲击、自身的困境,都让香飘飘有点慌。从投资角度来看,当下我不认为这是一个优选,一起看后面的分析。

1.简单说下香飘飘事件经过

起因呢,有在日本的网友发现,香飘飘的一款果汁茶Meco的杯套上印刷了“0.1%的土地污染了70%的海洋”和“海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这样的中日文标语。这种行径,被网友发酵,视为“爱国行为”。

官方反应也很迅速,发出了“我们的员工是好样的”这样情绪化满满的声明。还豪掷奖金、高调接机。直播间也摇身一变,成了“国货之光”的秀场,销售额暴增,据预估5月4日,香飘飘抖音旗舰店的销售额近百万。股价也随之起舞,5月6号香飘飘迎来一个涨停。

7号事件开始出现反转,日本商店老板表示:此茶非我所售。直播间销售额也急速下滑,仅六千余元。股价当即应声下跌,舆论一片哗然,香飘飘紧急甩锅给“英勇”的员工。这几天又基本回到涨停前位置,不过从2月初以来,公司股价涨幅超50%。

爱国情怀也不是营销的万能钥匙,这一波操作,与其说是营销失误,不如说是智商下线,试图用爱国情怀当营销噱头,最终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波包装大戏,虽然让香飘飘瞬间成了焦点。但真正的国货之光,从来不是自封的,更不是靠投机取巧蹭热点得来的。比如我们的华为、比亚迪腾讯小米、旺旺、鸿星尔克等等,在商业世界里,真诚和诚信才是长久之计。

2.背后的困顿:增长乏力、产品单一

在我看来,虽然香飘飘方面宣传是员工的个人行为,但公司后续的行动也体现了认可和支持。毕竟香飘飘也曾是营销界的大师,平均每年花在营销上的费用就多达7、8个小目标。

“杯装奶茶开创者,一年卖出xx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xx圈。”这些广告语,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听过。从2008年绕地球1圈,到2022年绕地球40圈。这也看出公司的销量在不断增长。

但销量增长背后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品牌老化、业绩增长乏力、产品单一,这些情况在香飘飘的财报中显露无遗。23年,公司营收36.3亿,YoY+16%,净利润2.8亿,YoY+31%,但仍不及22年及之前的水平,此前公司收入连续3年下滑。

盈利能力也受到一定冲击,好在23年有所恢复。

业绩下滑,香飘飘为此也付出努力。23年营销费用同比增长53%,达8.6亿元。近5年来,香飘飘的销售费用,平均每年在7.7亿元。这么一看研发费用简直太可怜了,常年徘徊在2、3千万级别,5年下来平均也足三千万。

再分产品来看,23年公司冲泡和即饮分别实现营收26.86、9.01亿元,分别同比+9.37%/+41.16%。冲泡产品仍是公司的收入支柱,即饮产品占比不足25%。

要知道,这已经是香飘飘推出即饮业务的第七个年头了。2017年,香飘飘决定两条腿走路,推出了即饮业务,上线了兰芳园和牛乳茶两款高端奶茶;2018年又推出了Meco果汁茶(也是这次热议事件的主角)。

如今7年过去了,即饮还没成为公司的第二条腿。

香飘飘现有产品,来源23年报)

现在快消品市场变化很快,大家都追求健康,喜欢无糖、无热量、无脂肪,还要新鲜有营养的东西。长远来看,怎么创新,怎么跟上市场,特别是年轻人对健康的追求,这事儿得赶紧办。咱就是说,香飘飘你拿出一个小目标出来研发新品不行吗?

3.茶饮店冲击,进军线下尚未见效

现在城市里奶茶店到处都有,校园、商业街甚至还有“奶茶一条街”。奶茶经济这么火,香飘飘有没有考虑开线下店呢?香飘飘表示暂时没有开设线下茶饮店的计划。

不过早在2008年,创始人蒋建琪曾在老家湖州开过两家奶茶店,此后为了聚焦杯装奶茶的发展又将两家店关闭。

2019年,公司开始尝试做小吃业务。成立全资子公司四川兰芳园。又由四川兰芳园出资5000万设立孙公司兰芳园餐饮,经营小吃服务。年报显示,23年四川兰芳园收入1.1亿元,净利润180万元。蒋建琪曾在采访中提及对线下店的定义--“市场实验室”,还表示不考虑盈利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投资者,从投资角度来看,香飘飘目前的股价、估值、以往财务表现等,说服不了我自己选它,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

我更希望香飘飘能尽快跟上市场节奏,否则时间越长问题(品牌老化、业绩增长乏力、产品单一)越难改变。

全部讨论

05-09 18:35

真正的国货之光:给国人提供安全、健康的产品。善待自己的员工,提高福利待遇依法休假,那都是自己的同胞。
骂几句日本人算个球,劳资比他会骂的多。

05-10 09:32

小时候还挺爱喝香飘飘的呢,工作之后就再没喝过了,没想到还是那几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