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及20241季度归母净利润初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10回复:51喜欢:78

按照choice今天最新的数据,A股5361家公司,有东旭蓝天(000040.SZ)、东旭光电(000413.SZ)、ST华铁(000976.SZ)、威创股份(002308.SZ)、*ST三盛(300282.SZ)、普利制药(300630.SZ)、*ST越博(300742.SZ)等7家公司未公布年报,另外还有百济神州-U(688235.SH)、华虹公司(688347.SH)、诺诚健华-U(688428.SH)、中芯国际(688981.SH)等4家公司未公布1季度季报,choice里还有数据缺失的公司,虽然通过其他平台补上了不少数据,但依然有京市的纳科诺尔(832522.BJ)、立方控股(833030.BJ)、戈碧迦(835438.BJ)、晟楠科技(837006.BJ)、康农种业(837403.BJ)、巨能股份(871478.BJ)、泰鹏智能(873132.BJ)、前进科技(873679.BJ)、美心翼申(873833.BJ)等10家公司历史数据缺失,为了对比的严谨性,在以下分析中剔除了这20家公司,留下了5341家公司。以下归母净利润的单位均为亿元。

在5341家公司里,沪市主板1696家最多,京市股票239家最少。看2023年的同比,归母净利润下降了1.31%,其中沪市主板2023年同比增加了0.32%、深市主板增加了0.03%,下跌最严重的沪市科创板,同比下跌了39.17%,其中影响最大的大全能源(688303),2023年全年归母净利润相比2022年减少了133.58亿。

如果看2024年1季度的归母净利润,5341家公司同比2023年1季度下降了4.29%。其中下降比较多的京市下降了15.38%,深市主板下降了10.75%,反而倒是科创板和创业板在今年1季度下降的比较少。在沪市主板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两家新能源公司: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同比2023年1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了98.88亿和59.88亿。在深市主板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天齐锂业长安汽车,同比2023年1季度,分别下降了87.72亿和58.12亿。新能源的残酷竞争,不仅对企业本身,而且对整个A股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把5341家公司按照规模分成5类,从大到小依次是: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中证2000,多余下来的1546只归在其他类。沪深300、中证1000、中证2000缺的是因为年报季报原因给剔除了。

按照统计数据,表现最好的是未入流的其他类,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了129.62%,1季度也增加了45.64%,但不能光看同比,还要看绝对值,其他类在2022年是亏损了915.58亿,到2023年全年也仅仅盈利了271亿。同样2023年1季度是200.06亿,2024年1季度也只有291.36亿,增幅非常大,但绝对数可能不及主板的一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不过未入流的公司能逆转总是好事情。

相比较而言,不管是2023年全年同比,还是2024年1季度同比,最差的是中证1000了,2023年影响最大的华夏幸福和合力泰,相对2022年分别减少了76.11亿和85.25亿;2024年1季度影响最大的华夏幸福和佳都科技,相对2023年1季度分别减少了26.63亿和15.32亿。

再看看沪深300中,对2023年全年下降影响最大的竟然是中远海控,相比2022年减少了整整857.34亿,虽然2023年全年它的归母净利润高达238.60亿,但相对2022年惊人的1095.95亿,跌幅还是巨大的。

我们再按照申万一级行业指数的31个行业来统计,因为规模相差甚远,我们还是按照2023年全年的归母净利润合计和2022年比较绝对值。增加排名前5的是公用事业(+703.76亿)、交通运输(+691.66亿)、汽车(427.39亿)、银行(303.31亿)、食品饮料(298.20亿),其中正贡献最大的分别是华能国际(+158.33亿)、中国国航(+375.73亿)、比亚迪(+134.18亿)、农业银行(+102.16亿)、贵州茅台(+120.18亿)。

。减少前5的是基础化工(-898.34亿)、煤炭(-630.44亿)、有色金属(-539.72亿)、医药生物(-476.54亿)、电力设备(-463.02亿)。其中负贡献最大的分别是盐湖股份(-76.51亿)、陕西煤业(-138.84亿)、天齐锂业(-168.27亿)、九安医疗(-147.79亿)、大全能源(-133.58亿)。

如果把2024年1季度和2023年1季度相比,那么归母净利润增加值前5的是电子(+116.57亿)、食品饮料(+111.91亿)、公用事业(+108.10亿)、石油石化(+104.79亿)、交通运输(+96.50亿),其中增加最多的分别是传音控股(+11.02亿)、贵州茅台(+32.70亿)、华能国际(+23.46亿)、中国海油(+76.06亿)。

减少前5的是电力设备(-379.67亿)、煤炭(-225.48亿)、非银金融(199.04亿)、房地产(-134.25亿)、有色金属(-119.11亿),其中减少最多的分别是通威股份(-93.88亿)、中国神华(-27.28亿)、中国人保(-27.58亿)、华夏幸福(-26.63亿)、天齐锂业(-87.72亿).

我们再按照上市年份做个统计,为了更加清楚,我们把每10年归在一档1990代表从1990-1999这10年上市的公司,以此类推。统计数据很清楚的显示,2023年全年的归母净利润和2022年同比,最好的是1990-1999这10年上市的公司,同比增加了4.52%,而拖后腿的2020年到2024年这4年多上市了1719家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润竟然下降了10.48%。如果仅仅看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那是非常有越早上市越好的规律。只不过今年1季度是倒过来了,但逼近是一个季度,是否反转还有待于观察。

最后我们再看看2023年全年盈利前10和亏损前10,赚钱最多的是银行,亏钱最多的是房地产,要么房地产建房买房都不用银行的钱的,否则这个逻辑我怎么都想不明白。

最后给个福利,明细下载链接: 网页链接 提取码: 8888

精彩讨论

持有封基05-01 16:19

都不看看明细,是怎么计算的,张口就来。

持有封基05-01 16:18

我是同口径比较的。

朱酒05-01 20:55

感谢金老师,辛苦

持有封基05-01 15:47

同口径比对

梦的林之夕05-01 13:42

简单来说:
地产不全是借银行的钱,
银行的钱也不全是借给了地产。
有影响也不会同步,有的提前计提、有的展期延后。

全部讨论

05-01 10:08

$上证指数(SH000001)$ $建设银行(SH601939)$ $农业银行(SH601288)$ 中国房地产从六条红线以来,弄钱的门路包括并不限于 信托 P2P 保险资金 自融理财 民间借贷 银行非标通道业务 预收房款 拖欠工程款 建筑商垫付款等!同时,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对逾期出险的白名单用户采取展期和重组等方式,没有影响银行利润

05-01 12:04

40多年以来,经济增长质量和韧性潜力还是很大,相信2024年会更好。$MSCI中国A50ETF(SH560050)$

05-01 16:14

未入流公司的业绩出现了反常增长,或许是统计口径的问题吧?统计对象的数量相等才有可比性。这几年IPO数量太多,未入流公司的数量连续大幅增加了。

感谢分享,关于最后的疑问,也许是因为zf很早就未雨绸缪,在银行与房地产之间架设隔离墙,还是有一定成效的,当然无法完全隔离,还有很多影子银行

05-01 20:55

感谢金老师,辛苦

05-01 13:42

简单来说:
地产不全是借银行的钱,
银行的钱也不全是借给了地产。
有影响也不会同步,有的提前计提、有的展期延后。

整体利润增速都是负的,最近却涨出要大牛市来临的错觉。。。

05-01 10:32

看银行报表,地产占比很低了。之前国家严控地产贷款占比,所以才可以控地产,不能影响银行。地产后面都是通过海外、信托等其他渠道融资。

请教其他(微盘)的净利润增长统计口径问题,2023的其他A数量肯定高于2022的其他B,增幅计算是其他A业绩/其他B业绩,还是其他A2023业绩/其他A2022业绩?

05-01 09:58

银行和房产,可能就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整体归零,权内者阳,权外者阴。
好比,正式工负责收功,临时工负责背锅。因此表面上看到的,似乎坏事都是临时工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