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7回复:149喜欢:48
《繁花》中的阿宝靠认购证起家的。30元钱的认购证,最终按照所中的股票盈利计算,大概一张认购证能赚10000元。但当年我们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元,大部分人都觉得会血本无归,所以没人买,直到最后一天,内部消息出来,消息灵通的人大量购买。电视剧里没说,但当年大量购买认购证的大部分都是最后一天得到消息的人。第二次认购证我买了一张,却中了一个亏损的上海石化。一气之下十几年没有碰股票,一直到2007年轰轰烈烈的大牛市来了才入市。

精彩讨论

持有封基01-02 07:30

你没听说不等于没有内部消息。我的一个同学就是在最后一天听到了这个内部消息,买了100张认购者,从此拉开了差距。

Lagom投资01-01 22:35

当时的30元,也好大一笔钱啦。
我姐有个同学,那年涨到90元就卖给黄牛了~ 气吐血~~

持有封基01-02 17:48

我中签的还能记错?是第二次认购证,不是第一次。5元的认购证成本,3元的股价成本,很多年都没到过8元,一直到2007年轰轰烈烈的大牛市来了才突破了8元,为此我10多年没有进股市,刻骨铭心的事情怎么可能记错?

太湖小银鱼01-02 10:38

1张认购证,
平均是赚不到10000元的,
你买100张连号的,
股票中的好的话,抛的好的话,平均可以赚到5000左右。差的话3000左右。
赚的最多的个股,是中了中百一店,华联商厦的,可以赚20000多元,但大部分是赚个几千元,有少部分赚个几百元,后来到申能时,怕破发弃购的也不少。
这个认购证,一式四联,分四次摇号,也有四次摇号,一张未中的,我就有若干张,一次未中的
,我这儿买的最多的人,是买了近400张,赚了近200万元,后来此友用30多万买了套别墅,里面的房间多用股票命名,如餐厅叫新亚,健身房叫强生,,,乔迁宴时,这位50多岁好友感慨万千,谢祖宗,谢天,谢地!本来水产公司的一名员工,从此脱离了打工养家的阶层。
认购证是通过工商银行,各个网店发行的,
我在离结束,还有一天时去购买,还门口罗雀,
可怜的员工拿了张台子,在门口北风中苦苦等待,购买时,亲耳听到有人说,30元宁愿买条大青鱼吃了,去做什么捐献。
当时的上海,以本地人为主,不像现在海纳百川,聚天下英才,虽然见识不少,但看的并不远,还自以为是,明明浦江饭店旁,上交所开户排队的人山人海,供求关系明显失衡,股票天天涨(有涨跌限制),有了买原始股机会,你还不去买,这么简单的逻辑还想不通,实在不明白。
繁花,稍看了下,就不想看下去,觉的是对第一代股民的侮辱。
第一代股民主流,是有一定文化和抱负,且省吃俭用,用自已,以及上几代人的 积蓄,冒着一定风险,去获的比储蓄以及国库券,更高一点的分红,如豫园电真空等红利率20%,以及希望。
我这儿八十年代未前入市的,大部分是工程师,机关工作人员等有一定文化的循规蹈矩的良民,这些人这几十年,总体发展的不错。

卡瓦01-01 21:22

我入股市都是熊到极致才入市 是不是层次高那么一点点

全部讨论

01-02 17:44

上海石化是后来上市的,不是认购证中签的。92年第四季度中签破发的是上海氯碱

01-02 08:00

以前的股神很多时候是吃时代红利
这也是很多股神成功后发产品远不如以前的根本原因
信息差,时代红利过去了
$电子ETF(SH515260)$

01-02 14:20

90年代初几十元工资??你在哪个边远角落?我92年买的386电脑3300

01-01 21:43

我父母当年第一次排队买认购证是马钢,看了下1994年1月6号上市的,30年的股民了,我也是那时候第一次接触股票的。

以前有个叫杨百万的散户,好像就是做这个发的家吧

01-01 21:41

一个是认购证,一个是国库券,当年的弄潮儿有个叫杨百万的。

当年只有上海身份证才能买吧

1993年左右,我市有几个公司发行股票但不保证能上市。有几个公司内部人加价向外卖,有几个公司平价卖。新事物敢买的不多。我买了五个公司的。后来两个公司破产了都没上市。另外三个上市了,翻了三倍。从此走上了投资之路。

01-01 22:16

那是特定历史下的机会,现在不会有了

01-02 08:40

后来二级市场有了认购认沽权证,疯炒,06,07年大牛市,权证一两天翻倍,一两天跌90%多的也很多,但最终都基本归零。那也是权证快结束历史的时候,有人几十万买了认购权,却不知到期行权,过期归了零!任何时代的产物都有人获暴利,但也是更多人的血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