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手机是造车新势力的必选项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中国企业在智能手机时代吃过的亏,恐怕不会再吃一次。近几年来,手机与汽车的跨界融合趋势越发强烈,先是手机厂商一个接一个加入造车阵营,再到如今吉利收购魅族,蔚来宣布造手机,车机互联已经成为了下一个赛场。

然而,和智能手机时代不同的是,在造车新时代中,车企恐怕不会愿意将生态主动权拱手相让。车企造车手机,打造自身的车机互联生态逐渐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选项。其中蔚来手机将有机会在今年第三季度面世,正式加入造车新时代中,车机互联生态的竞争之中。

造手机不是必选项

尽管吉利收购魅族手机、蔚来汽车宣布造手机,为造车领域带来了新的风向,但造手机并非必选项。在众多手机厂商宣布加入造车竞争的大背景下,手机厂商和造车企业的联系越发紧密,除了吉利收购魅族这种模式之外,不少车企选择与智能手机厂商合作,共同打造车机互联生态。

而智能手机厂商最开始切入造车领域的方式也是从软件开始。尽管苹果造车的风声一直在流传,但早在2013年,苹果公司就发布了Carplay车机系统首次构建了与“造车”的关联。而华为则推出了HiCar、小米推出了CarWith等产品,企图取代当时仍然相当简陋的车机系统。

这意味着,在软件层面,即便车企不自主研发车机系统,也能通过与第三方厂商合作的方式建立车机互联生态。比如OPPO和理想汽车,便在今年3月11日宣布达成合作,以Find X3系列手机作为理想ONE的蓝牙车钥匙。

既然能够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完成汽车的智能化,那车企何以造手机?

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造车逻辑和造手机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管是手机厂商主动进入造车领域,还是车企自主研发手机,其目的主要是打通车机互联生态。

造车新时代中,企业竞争的核心并不在“车”本身的性能上,而是汽车的中控大屏上,汽车的智能化是企业弯道超车的关键。而汽车的中控大屏也遭遇了重大的对手——智能手机,通过智能手机,汽车用户能够完成导航、听歌等功能。因此,为了掌握生态的主动权,不少车企通过造手机的方式,掌握智慧入口。

也就是说,对于车企来说,手机并不是手机。车企无意通过跨界手机产业介入手机市场的竞争,更主要的原因是,通过造手机掌控车机互联生态的主动权。对于车企来说,智能手机是进入智慧互联生态的汽车配件,因此对于车企来说,造手机并非必选项,但却是迫切的选项。

自主性和主动权

造手机为何迫切?尽管通过与第三方合作,能够达成车机互联的目的,但车企的对生态的掌控力却受到了第三方的钳制。以蔚来来说,有消息显示,蔚来手机并非蔚来的首要选项,蔚来曾经考虑通过将车载系统嵌入iPhone等手机中,让第三方手机成为了蔚来新能源汽车的一部分。其中iPhone对汽车生态的作用不可小觑,在蔚来的调查中,50%用户用iPhone,40%用户用华为,而在华“失手”之后,那40%用户几乎也转入了iPhone阵营。

因此,对于蔚来来说,建立车机互联生态的捷径,就是将车载系统嵌入iPhone中。但现实却存在商业上的困难。苹果并不愿意将生态的主动权让给蔚来等车企。苹果在2013年推出Carplay,说明早有在车机互联生态的布局,相较于车企将车载系统嵌入到iPhone之中,苹果更加希望车企能够使用苹果的Carplay服务。这中间存在生态布局的利益冲突。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车企想要掌握主动权,必然选择“造手机”的选项。

不过,“造手机”容易,但要在手机市场中抢夺苹果手机的市场却十分困难。苹果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独一档,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中,在华为手机已经边缘化的当下,苹果手机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苹果手机里的利润占比进一步提升。在荣耀、小米、OPPO、VIVO等厂商也难持续开拓市场的背景下,造车新势力成功切入手机市场的可能性不高。

事实上,造车新势力在苹果的主场中开展直接竞争,并不明智。智能手机厂商造手机和造车新势力造手机的逻辑完全不同。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智能手机是“配件”,因此造车新势力造手机切入的市场,并非主力智能手机,而是备用机,是与苹果手机、小米手机等产品互补并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