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未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

美国的伟大投机家利弗莫尔(1877-1940)在15岁时开始对赌交易,1929年做空市场赚1亿美元。

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的美国奥马哈市,6岁时开始卖口香糖,11岁时开始买股票,在投资早期他也曾着迷于当时盛行的技术分析,直到20岁时看到了《聪明的投资者》(1949年版)。

由历史可知:1.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优秀的投资策略是不同的;2.巴菲特是深谙技术分析的,且经过了至少9年的实盘操作,之后才转向了价值投资。

之所以,巴菲特能通过投资一度成为世界首富,被称为“股神”,是因为,他在美国市场的转型中完成了两种投资策略的切换。

2

那么当前A股是个什么样的市场呢?

我想,每一位还在A股中投资的投资者,都不会怀疑,A股当前仍十分不成熟。上交所成立于1990年,哪怕算上没有交易所的前几年A股也不到40岁,虽然成长很快,但在有作业可抄的条件下评价,实在是不争气。复盘A股的历史,每一届领导都想要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几无善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与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等都有很大关系,市场改革的重重阻碍非一人之力可撼动。由此而造就的A股市场环境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也是最难的。

可以武断的说:虽然A股投资者结构的专业化、机构化是趋势,但这趋势恐怕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快。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A股中散户占投资者的比重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双边波动依然会是常态,也就不会有慢牛、长牛。

基于这个判断,在A股中,要想净值取得长期稳定增长,投机与投资两手都得抓、两手都要硬,这是这个时代对A股投资者的特殊要求。不懂投机,收益率必然低、净值曲线必然大起大落;不懂投资,管理的规模和收益上限必然不高,也没有未来。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前A股既能够不断涌现八年一万倍的投机神话,也存在数千亿规模的投资机构,而同时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业绩都很糟糕。这种现象恐怕也将长期存在。

要么在餐桌上,要么在菜单上。想坐在哪个位置、能坐在哪个位置,每个投资者都得自己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