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3
当初要是不……,就好了。很多人在失败的初期,总是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句话“当初要是不……,就好了。”“当初要是不跳槽,安安稳稳地做下去,现在也不会弄成这样……”“当初要是发现不适合就果断分手,也不会拖了这么久,搞得身心疲惫……”“当初要是见好就收,保住利润,也不会落到今天,血本无归的地步……”

这种思考方式有一个概念,叫“反事实思考”,由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首先提出的一种心理机制,就是在脑海里假设一些与“已经发生的事实”相反的情景,并且很主观地认定,那种情况比现在更好。最经典的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促使我们进行“反事实思考”的是后悔情绪,也是生活中痛苦的根源之一。我们明明知道“世上没有后悔药”,后悔也无济于事,但我们总是轻易陷入这种负面情绪而无法自拔中。这是为什么呢?很明显,想像那些跟现实相反的情境,可以让我们暂时脱离痛苦。比如,很多人都会被下面这首诗打动: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 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 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 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这实在是一种太熟悉的情绪。甚至可以说,这个方法太容易了,见效又很快,就像鸦片一样,让你产生了依赖。但是,为了获得一瞬间的逃避,你首先要一遍遍重复那些导致你情绪压抑的回忆——祥林嫂要一遍遍的回忆当天的残酷场景,工作失误的人会一遍遍的重演当时应该怎么……所以,“反事实思考”的害处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这个思考的前后,你必须去回忆那些令你不快的往事,而这恰恰是你应该摆脱的东西,到了最后痛苦的回味反而成了你逃避痛苦的方法。当你清醒时,你会为自己沉溺于过去的幻想而自责,这个自责又加深了你的负面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经历了最初的一段“反事实思考”期后,你开始尝试着恢复你的正常生活,努力让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但是,很奇怪,一旦当你的大脑停顿下来,你又再次陷入“反事实思考”的状态中。甚至有时候,你开开心心地跟别人说话,忽然不知道为什么,你又走神了,瞬间对眼前正在做的事失去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