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发布于: 雪球转发:233回复:644喜欢:332

牧原股份,是最近几个月雪球上争论最多的一家公司了,很多争论已经超过网络范畴,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层面。上周,参加雪球调研团前往牧原进行调研,得知牧原本来是要在3月15日启动可转债发行,可雪球部分用户在2021年3月13日喊出牧原“惊雷”之后,两日内各路媒体把问题迅速扩散,导致深交所发出询问函,直接导致可转债至今没能发行,给公司的后继生产计划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调研活动的最后,应公司高管要求,团友们提出了一些给公司的建议。我的提议是:不要高估投资者的能力,不要低估从众者的影响。从之前对牧原股份的认识,和调研后对公司的感受中,都告诉我一件事:牧原不是一家热衷于和资本市场打交道的企业,也不是很擅长此道,企业的注意力都在养猪上。3月中旬,从雪球开始的质疑声所造成的影响,明显出乎牧原管理层的意料,一些看起来并不复杂的问题,怎么会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就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并直接导致95.5亿的可转债至今没有发出去?

 

我建议,牧原应该把一些关于公司经营的普遍性问题,选择较为负责的媒体和平台,定时向市场公布。譬如,我虽然持有牧原股份,但也是在牧原的回复函中才知道其向同行卖出了那么多的仔猪,“同行的成本就是牧原的利润”!很多人凭借“常识”,质疑牧原的各项数据比同行好出太多,认为这是不正常的,但他们要是知道同行的猪都是怎么养出来的,就不会总是问这些常识性问题了?如果牧原能每月公布向同行卖出了多少种猪和多少仔猪,很多人的抨击,自然会少很多。

另一个经常能听到的声音,就是报表数据展示出来的“大存大贷”。从康美之后,“大存大贷”就变成了财务造假企业的标配,很多人以为只要是“大存大贷”就一定是财务有问题。其实,我们熟悉的很多企业一直都是大存大贷的。譬如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账面上的现金都不少,在三道红线之后,现金短债比绝大部分都是超过1 的。有些企业,手里握着上千亿的现金,却还有两三千亿的借款,这是地产开发行业的普遍特点,你可以质疑其财务安全,但说其造假就太外行了。

 

牧原这样一家预计在2021年出栏4000万头左右的养猪企业来说,其每个月的运营成本和其他企业当然会不一样。简单算一下,公司目前的成本是每公斤16元,4月份出栏314万头,直接成本就是60亿左右,100亿现金也就够维持一个半月的,多吗?哪家企业手里不留存几个月的运营资金呢?所谓的大存,只是对那些看惯了中小企业的投资者而言,企业规模不一样,他们眼中的“大”,实际上只是牧原一个季度的正常运营费用而已。

那么“大贷”呢?牧原的借款确实不少,事实上近几年牧原一直在不断地借钱,这些借款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出栏量从2019年的1025万头,增长到2020年的1811万头,预计今年会达到4000万头左右。两年时间,出栏量增加3倍,这需要多少资金?

这张图是在内乡拍的,是牧原一个年出栏量210万头综合体项目的现场展示。可以看出,210万头年出栏量,占地就需要2800亩,就业岗位超过3000个,总投资会达到50亿。该项目基础建设已经完成,现已部分投产。

上图中平顶的6层建筑就是猪舍,每栋可养10万头猪,一共是21栋。养猪的地方都是比较偏远的,要与村庄、河流等保持足够的距离,而且还要考虑防疫问题,必须要集中住宿,想一下,不要说210万头猪的产能,3000多人的住宿就需要投入多少钱?看看下图中的停车场,大家可能会有一个感性认识,这还只是投产不到一半时候的场景。

牧原目前的建成产能是6000万头,预计年底会达到8000万头,已经拿下的土地可提供产能在1亿头。相比2019年的1025万头,增加的9000万头年出栏量总投入就需要一千多亿,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最近两年的投资,大家应该知道“大贷”拿到的钱,都花到什么地方了吧?

 

牧原被质疑,主要原因是各项数据从数量到质量都超过行业太多。这是牧原长期专注养猪的结果,或者也可以说是很多企业不专注的结果。真正了解养猪行业的投资者,应该清楚很多企业实际上都是有其他产业的,饲料、家禽等业务的比例并不低,还有一些养猪企业是靠和农户合作,这两年在猪瘟的防疫上吃了大亏。在猪价高企的时候,很多企业没有足够数量的猪可以出栏,营收中非猪收入占比也较高,其总利润和利润率自然就受到影响。还有些企业,由于种猪死淘率太高,不得不在猪价较高的时候,大量买入仔猪,成本自然会远高于牧原,面对回落的猪价,不得不接受全面亏损的现实。

牧原的成功,核心原因在于专注。公司有了数百亿利润之后,并没有搞太多的多元化,甚至连C端业务都没有真正开展。所有的精力和资金,都用在了产能扩张上,这才让我们看到了每个月不断提高的出栏量,真正做到了以量补价。很多人怀疑牧原出栏量的真实性,除了卖给同行的仔猪和种猪外,最大的佐证就是现在已经大幅下跌的猪价。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目前持续下跌的猪价,是由于供给大幅增加所导致的,作为行业绝对龙头,如果牧原的出栏量有很大水份,猪价是靠谁压下来的呢?

 

在雪球上,被有些人一直提出的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养猪行业的常识,如果是一个严肃的投资者,稍微查阅一些资料,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可这些问题被人反复提出,可见真的不能高估某些投资者的能力和态度,质疑是时刻都需要的,但大家至少要清楚自己质疑的是什么吧?

调研完毕,我自己整理了几个问题,这不是用来质疑的,也不需要任何人来回答,但这是牧原股份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用不断改善的经营数据才能真正回答。

1、牧原在短时间内迅猛扩张,还能不能像过往那样把猪养好?

养猪场地,由于环保要求严格,一直都是被高度控制的。过去两年,受猪瘟影响,各地供给普遍不足,这才有了一个难得的甚至是再也不会出现的窗口期。牧原全力融资、发债,就是要抓住这个史上最佳扩张周期,目前已经锁定了1亿头产能,后继已经很难有企业再超越了。

过去十年,牧原从年出栏36万头,增长到1800万头,这是一个奇迹般的增速,但对养猪效率还是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2020年公司上下都在检讨“没有把猪养好”,死淘率还是比较高。实际上,一年时间内受产能提升影响,牧原的员工总数增长了一倍多。大量新人上岗后,生产效率的下降也是正常的。但后继时段内,出栏量仍然是大比例持续增长的,对牧原的考验越来越严峻,质量必须要与数量相匹配,否则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尤其是目前负债率较高的财务背景下。

2、猪价回落是大方向,牧原的长期成本是否能有效控制?

2020年的猪价是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整体严重偏高的特殊阶段。长期来看猪价回落是必然的,整体低于20元/公斤更符合当前的市场情况。目前,牧原的完全成本达到了16元/公斤,与同行相比虽然还有成本优势,但利润率已经大幅下降。当前还可以靠数量的增长,来弥补单位利润的下降,但从长期来看,牧原必须要降低整体成本,来保持足够的利润率。

价格回落是长期趋势,面对正在提高的成本,尤其是增长较快的粮食价格,牧原不但要在生产效率上保持高水准,还需要在饲料、产业链上多做文章,同时提高管理效率和渠道效率。在产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成本,会是牧原未来几年最主要的生产问题。

3、现有产能充分释放后,牧原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

几年后,如果牧原的年出栏量达到一亿多头,市场份额超过10%,后继的增长速度必然会随着规模的庞大而放慢。届时,作为投资者不得不思考,牧原的后继发展空间还有多大?

靠价格提升,还是靠并购手段来抢占同行份额?这里面的难度都不小。国际市场也许是个出口,但这就必须要先解决成本问题,从国内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难度更大。这个问题,恐怕也是秦总和高管团队一直在思考的,希望能早日给我们一个指引。

4、牧原能否让“猪周期”更加平稳?

猪周期一直都是4年左右,随着牧原产能的不断兑现,对市场的稳定作用会越来越大,作为龙头企业,如果能改变猪价大起大落的市场现象,让行业在价格和出栏量上都更加稳定,这对从业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一直以来,中国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都受到小农户模式的直接制约,牧原如果能在工业化养殖领域取得全面成功,这对整个中国农业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影响深远。 

5、牧原的企业文化是否能始终如一?

牧原是一家有自身独特文化属性的公司,一年多的时间内员工数量增长了一倍多,这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除了看得到的管理机制和生产效率之外,那些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牧原员工不断进步的企业文化,也面临着如何传承的考验。

前面提到的养好猪、降成本等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如何落实的问题,更是企业文化的实例表现。专注、务实、尊重、有理想、有原则、有社会责任感,这是我所感受到的牧原文化。希望我们能在未来几年内,看到规模扩大了数倍的牧原股份,依然保持着纯正的牧原文化。

 @今日话题   $ $牧原股份(SZ002714)$  

精彩讨论

五盒2021-05-17 19:22

把养猪和房地产相比,水平低劣。造假公司三年内必爆,立存此贴

蓬江-一隐2021-05-17 16:24

朱酒很少谈牧原,一谈就谈到核心。非常不错!

人间孤影我独行2021-05-17 18:26

1.大存大贷没有问题,问题是你的利润超级高,比所有同行都高。利润高也没问题,问题是你还要不停借钱?
2.既然一百亿只够用一个月,不能把固定资产建设放慢一点吗?一个季度节省100亿不好吗?反正你们一个季度就可以建一百亿的猪圈。
3.既然产能已经6000-8000万头了,预计出栏也在3600-4500万头,现有猪圈足够用,猪圈建设又快,干嘛把所有钱都拿去建猪圈?留着一两百亿应对可能的猪价下跌不好吗?

只挣分红和打新2021-05-17 16:28

牧原最大的优势就是这几年建了很多猪圈,后来者没有赶超的机会了。唯一的不好,就是老婆非要吃土猪肉,我喜欢吃牛肉。

宇宙鸿荒天地玄黄2021-05-17 18:23

感觉还是没有解释清楚大存大贷的问题,几个破猪舍烂宿舍建在这么鸟不拉屎的地方需要的资金没有那么多,关键问题一笔带过,仍是黑幕重重

全部讨论

2021-05-19 18:14

此文感性认识过多,理性数据分析过少,带有较浓厚的个人情绪偏好。

2021-05-17 18:24

牧原的问题是近几年来涨得太多,很多人不服。

2021-05-17 16:24

原文:国际市场也许是个出口,但这就必须要先解决成本问题。
我也是这个观点,成本要解决,主要是饲料要解决,玉米价格要解决,所以,大北农的转基因技术了解一下

2021-05-24 14:35

“牧原不是一家热衷于和资本市场打交道的企业,也不是很擅长此道,企业的注意力都在养猪上”——这个企业不擅长资本运作?你真是太傻太天真。猪茅是怎样的一家企业,看下面这篇经典的公告就可知一二
网页链接


3月15日收到问询函,3月16日就经过“认真核查”炮制出一篇数据详实,堪称危机公关典范的雄文,这叫不擅长和媒体打交道?

2021-05-17 23:48

朱大格局高,逻辑性强,赞一个。
对后面的几个问题,试着说两个看法:
1.一亿头以后的事估计秦总还没来得及想明白,还要逐步看。猪肉对中国来说是民生大事,有个反方球友说的有点道理,国家欢迎牧原做大,但能不能接受牧原大到足以左右猪价,这个值得思考。
2.规模够大以后,如果大到自身管理难以控制,或者让政府担心了,牧原未必非要继续扩大养猪规模,可以会腾出手来发展下游产业,提升利润率。以牧原的能力,应该能有所作为。
3.至于当前的成本上升、人效下降,都是快速成长的副产品。相信企业文化能战胜之。

2021-05-17 17:14

这才是理性大咖

2021-05-17 16:47

人员大幅扩张后的熵增问题确实是牧原当前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也只能靠时间给答案,但老秦和管理团队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我选择相信同行。

一出手就是不同凡响

2021-05-17 16:35

质疑后面的问题太有质量了,这可能也是牧原管理层天天思索的问题

2021-05-17 16:31

分析得有理有据,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