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真知,行不难?

发布于: 雪球转发:615回复:270喜欢:1024

前两天发的那篇长文《我的10月5日》,在我发布在雪球文章中,是反响最热烈的几篇之一。至今阅读过110万次,评论超900个。看来,真实的东西还是有吸引力的。有一位@安全边际投资 的网友,把我7年前(2012年10月7日)的一篇旧文贴在评论里。这篇早期博客文章,说的是运用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精髓投资茅台股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我重读一遍,感觉那时候的自己,在投资的“知”方面,似乎已基本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此后至今7年间的投资工作,最主要是在“行”的方面,自己与自己进行着反反复复的斗争和妥协。而这一过程还将一直持续下去,毕竟我们都是活在过程当中。。。

(以下我把此文原封不动再贴出来,给自己留记录,也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用《巴菲特和芒格谈估值》审视我们的持股 (2012-10-07 )

今天在@基金行业网 的新浪微博上看到一篇《巴菲特和芒格谈估值》,感觉非常的精彩。尽管其中的绝大多数观点,我早已熟悉,但这并不影响我重温它们时的充实和快乐。据说价值投资人普遍长寿,为什么呢?我想,时常保持的内心宁静和愉悦一定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我还认为,此文可以当做真正信奉巴式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人检测自己手中持股的经典范本。于是,我就以身作则,用文中的几个重要理念,来审视我的最重要持仓——贵州茅台

1、股票类似于100年后到期的债券,不同股票票息率不同。更要命的是不同企业,寿命不同。

我在去年底一篇博文《如意算盘》中提到,茅台在停止成长之后,其股票的属性将类似于一只永不到期的债券。同时我固执地认为:茅台公司的“停止增长”,实际上是“增长等于通胀率”。茅台酒无与伦比的时间属性,使得公司产量销量到达极限之后,其售价的增长一定能跟上CPI的涨幅。
剩下的问题是:茅台公司的寿命会有多长?有人拿地震说事。我说,茅台镇发生地震的概率,和每一个投资人家里发生地震的概率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因素可以丢在一边。价值投资人投资一家公司,未必都要持有20年或以上,但一定要有20年以上看公司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持股,问问自己,我持有的公司20年,甚至100年以后还在不在?会如何?

2、股票内在价值全部都与未来现金流有关。

段永平把价值投资的精髓,浓缩成以下两句话: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高人之间,道是想通的。对于茅台股票,我相信自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现在、将来、甚至遥远的未来,它身上流淌着的澎湃的现金流。审视我们的持股:现金,还是陷阱?

3、投资的本质不是“狗咬狗”游戏,而是你投资的资产的产出。

把“who beats who”翻成“狗咬狗”有点损,但似乎准确形象。股票交易并不产生新的价值,只有公司的资产的产出才能整体创造额外价值。眼下的市场,趋势投资为什么越来越难做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盈利模式是掏别人的口袋。可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洗劫,傻子的口袋已经基本空了,而剩下的聪明人,把自己的口袋看得越来越紧了。

4、投资的精髓:确定性。投资者关注的是资产,投机者关注的是资产价格。

确定性其实就是未来现金流的预期的确定。投资茅台股票,我非常在乎我的持股在公司总股本中的占比,也就是说,我首要关注的是我的资产比例,而不是这一资产在股市中时时变动的价格。如果你过于关心自己的“身家”,时刻控制着市值波动的“风险”,天天比较着自己的收益率在市场中的“排名”,那么,就不是巴菲特所认为的“投资者”。从这一点上说,以公墓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人,与“投资”,其实还是有距离的。

5、运用机会成本理念可以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巴菲特芒格最喜欢拿可口可乐股票说事。如果买了其它股票,而不能得到相当于持有可口可乐的收益,那么,这个投资决策就有问题。
今年6月份在我的一篇博文《投资不是技术活》中,主持人问我:我很好奇,那等于您现在的状态是,看了茅台以后,看别的股票都看不上了?我的回答:如果用茅台的确定性、稳定性,成长性以及市盈率作为尺子来衡量,其它个股确实都上不了尺寸。我的这一回答,其实说的就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6、“收购这家企业会比回购我们自己的股票更好吗?比购买可口可乐的股票更好吗?”我们想弄清楚购买新企业是否比增持我们已经持有的公司更好。

前段时间,茅台股东之间的一个热烈讨论话题是“茅台股份是否应该把习酒并进来”?我是持否定意见的。原因很简单:习酒再怎么好,也比不上现在上市的茅台股份。去年一整年,我都在不断地增持二级市场股票,不是我不考虑别的投资标的,而是比来比去,确实觉得与其购买新的,不如增持已有的。
投资者在审视持股时,必须问问自己:还有没有比这些更好的,同时自己也是能搞懂的公司?如果有,那你的持仓就不是最完美的。

7、评估企业价值可以享受知识日积月累的优势,所以我们喜欢不发生变化的企业。

能力圈要求投资者必须搞懂自己所持有的公司。那么,怎么才算搞懂呢?当然是越深入越好。公司的运行,公司的产品最好不要变化,但投资者对公司的认识却是要不断地进步和深入。比如,投资茅台股票的,却从来没有喝过茅台酒,或者喝了也没觉得有什么好,那么这一投资是有瑕疵的。
我的一个朋友说过一句让我称之为“经典并精彩”的话:喝茅台酒的人是不会卖出茅台股票的!另一方面,经常有人指责茅台酒是“买的不喝,喝的不买”。我想说的是:如果说这话的人既不喝,也不买茅台酒,那么他得出的茅台股票高估的结论就很不地道了。
审视我们手中的持股,这些个公司经常发生变化吗?我们对公司的认知需要不断地深入,并且随着我们的深入,对持股公司是不是越来越有信心的呢?若是,OK;若否,有问题。

8、安全边际需要多大,取决于潜在的风险。你对投资的企业越懂,潜在的风险就越小。

在这里,巴式投资的“能力圈”和“安全边际”的两大投资理念被打通了,融合了,也实用了。巴菲特喜欢所投资的企业不发生变化,而我们也景仰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的始终如一,脚踏实际。

9、我犯过的最大的错误或者说错误类型是,当我发现某企业是伟大的企业时,我不肯支付较高的价格,或者在它的股价涨得较高的时候,我没能继续买入。

当“安全边际”PK“伟大企业”时,谁应该退一步呢?巴菲特这一说法给出了答案。
我经常听我认识的人抱怨:茅台的确是好股票,但是现在太贵了,要是象你一样前几年买就好了。我总是笑而不答(因为不叫人买股票是我坚持的原则)。但是,心里相信:今后10年或20年,他们还会不断地重复着这一说法。

10、估值的思维很简单,估值的进行很艰难。

我记得巴菲特说过:价值投资,要么马上领悟,要么一辈子搞不懂。这与智商学识等等,没有关系。
现金流折现的准确估值,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不能因为无法精确,就否定思维方式。只要方向正确,距离需要到达的目标只会越来越近,这不就是价值投资者心中的愿望吗?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就是投资的真谛!

精彩讨论

乐趣2023-08-27 15:35

在投资的“知”方面,11年前的我已基本“从猿进化到人”。11年后的我,依然时常重温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并且不断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七宝景气投资2019-10-09 19:19

我以前也是茅台平安,现在发现平安并不能和茅台相提并论,考虑到机会成本,我把平安全换成茅台了。

非常道之道2019-10-09 21:44

很多天天谈价值投资的人都无法越过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这个坎,这也是老巴常说的从猿猴到人的质的飞跃进化!

新博滚雪球2019-10-09 18:35

如果用茅台的确定性、稳定性,成长性以及市盈率作为尺子来衡量,其它个股确实都上不了尺寸

Eilene9710062019-10-16 15:46

不敢买个股,只能做做指数基金定投,看好中证100多过沪深300,我自己买的$100ETF(SH512910)$ 这个还不错~

全部讨论

2019-10-09 21:44

很多天天谈价值投资的人都无法越过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这个坎,这也是老巴常说的从猿猴到人的质的飞跃进化!

2019-10-09 18:35

如果用茅台的确定性、稳定性,成长性以及市盈率作为尺子来衡量,其它个股确实都上不了尺寸

2019-10-16 15:46

不敢买个股,只能做做指数基金定投,看好中证100多过沪深300,我自己买的$100ETF(SH512910)$ 这个还不错~

2019-10-09 18:37

真是就是那三言两语,而行,则是千山万水。

2023-08-27 15:48

学习

【好文分享】虽是乐趣兄7年前的旧文,但我看来是“历久弥新”,真正道出了投资的本质与真知。那么,得真知,行不难吗?“最主要是在‘行’的方面,自己与自己进行着反反复复的斗争和妥协。而这一过程还将一直持续下去,毕竟我们都是活在过程当中”。对此话我深有共鸣,也时常反复琢磨着自己的差距。

2019-10-09 20:51

9、我犯过的最大的错误或者说错误类型是,当我发现某企业是伟大的企业时,我不肯支付较高的价格,或者在它的股价涨得较高的时候,我没能继续买入。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未来的现金流折现,这就是所有投资的真谛!

2023-08-27 17:24

学习

2019-10-09 23:13

投资的精髓:确定性。投资者关注的是资产,投机者关注的是资产价格。

确定性其实就是未来现金流的预期的确定。投资茅台股票,我非常在乎我的持股在公司总股本中的占比,也就是说,我首要关注的是我的资产比例,而不是这一资产在股市中时时变动的价格。如果你过于关心自己的“身家”,时刻控制着市值波动的“风险”,天天比较着自己的收益率在市场中的“排名”,那么,就不是巴菲特所认为的“投资者”。从这一点上说,以公墓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人,与“投资”,其实还是有距离的。

投资者坚持不了的原因不在于 股票理论和知识


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工作背景 和用钱之道的周期不同


我拿到的一个牛B的数据 茅台的投资者 45岁以上的 占很大比例


 当然机构投资者年龄按基金经理这么算对不对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