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到底是适合“养猪”还是“挖煤”---顺便答上篇问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57喜欢:11

#雪球星计划# 今天出去看了一天的house,累死,这时候本来是该泡个澡,然后找个岛国动作片学习学习外语的发音节奏感什么的,但buddy们在上篇那么热情洋溢地评论,唉,其实特么的就是一群生活没啥情趣的中年油腻男,大周末的他们居然在刷雪球,只能说佩服@不明真相的群众 ,那就一起刷吧~~

今天主要是谈国企是否适合养猪、是否适合搞煤炭$中国神华(SH601088)$ ,谈之前先把昨天文章的讨论做个答复先。

关于期哥开玩笑提及我不信任他的事,其实不存在,主要是新五丰近半年的对外纪要完全不提及屠宰肉食这块,当然,这货的透明度本身就太低,所以不提及并不能表示这块亏损就很小,但确实也不能断定就很大,所以公司的透明度让我们更多只能推演,无从谈信任,我说的是信任公司。

在对新五丰的快速了解上,非常感谢期哥给予的指导,这块我确实很是欠缺,只能通过大家的讨论来加快理解。本身写新五丰就是机缘巧合,之前确实了解不多,无非就是有个模糊的“天心种业应该比较牛逼”、“地方诸侯、湖南双雄之一”、“国企色彩重、有利有弊”的刻板印象,但因为没有太多调研的渠道,也就一直没有给予关注。

认真思考了下期哥和大家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屠宰肉食

牧原、华统、神农三家的报表都是把屠宰肉食合并计算的,新五丰则是分拆计算,这个我是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的,所以固定资产折旧的折算时也都把新五丰的鲜肉、冻肉产能给考虑上了。

另外,实事求是讲,新五丰的冻肉占比是更高的(40-60%,牧原是15%),所以我最终做合理假设时,仍然按照新五丰近三个季度和渣渣牧一样的亏损程度计算,考虑到无法精确,后续也在仔猪的合理假设上做了补偿,没按100元/头的差距算,而是120,种猪也是按200差距来算的(其实这种假设下,天心真的就是很普通的育种企业了,至少和我之前的“以为”有较大差距,虽然我的“以为”太过主观);

期哥对新五丰的屠宰说得就非常清楚了(必须点赞),70万头成熟屠宰产能近几年一直在稳定运作中,50万头于2023年中转固投产,其余85万头在建。

新五丰2023年的屠宰现状是:屠70万头(去年70万头、今年70的成熟业务)+120万头产能;

而渣渣牧2023年的屠宰现状是:屠1300万头(去年600万头、今年翻倍的新业务)+2900万头产能;

因为大家都有在建产能(牧原大致有1100万头),但在建不会折旧,因此不影响当下屠宰利润,考虑到牧原是新业务且摊销压力更大(比起120/70 ,2900/1300显然压力更大;另外新五丰去年70万头、今年70万头,牧原去年600万、今年1300万,这方面压力肯定要大非常多),不过也不必这么精确了,所以说它们两个屠宰业务确实已经是最相像的存在了,有直接类比的基础。

当然,我还是要承认新五丰冻品更多,只是谁也没有确切的利润信息了,但即使把这个再考虑个大几千万,对上篇总结出的5个结论也没影响,但确实会让新五丰23H2的肥猪头均利润显得更进步,这是实话(合理假设时已经给23H2考虑了4000万的屠宰肉食亏损,再多考虑5000万,肥猪头均还能提升50,达到琅琊榜第四梯队下限天康的水平)

二、关于新五丰的“贸易”这项业务

关于这个新五丰的贸易业务,我昨天文章提出了三点——1、不是“贮”;2、不是“玉米”;3、还有“生猪贸易”。

关于1,我可能需要讲详细点,如果是以囤积、待价而沽为主的话,那么玉米的周转率就较低,而以贸易为主的话,玉米周转率就会很高(这个有点无限细节了哈),啥意思呢,同样是10亿销售额,比如这次玉米下跌,“青贮”可能就倒手一次,买进来11.5亿的货,最后10亿卖掉,销售额10亿,亏1.5亿;而“贸易”就是买进1150万,卖出1140万,连续买卖10次,最后销售额虽然也是10亿级别,但只亏100万。这~是我想表达的意思,这次应该写得足够清楚了吧。

关于2,扎赉特旗天和粮食有限公司是不是专营玉米,这个我确实在半年报里面没有查到,因为年报唯一和“玉米”相关的一段话是“公司养殖的饲料主要来源于自 产饲料,玉米、豆粕为公司饲料产品的主要原材料”:


和贸易业务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关于天和是否专营玉米,或新五丰是否专营玉米这个结论,我只能说无法证伪。当然,这个点不重要啦,往下看。

我看了下,天和23年上半年一共才亏24万


天康同期14亿营收亏了4300万,如果天河是“贮”而不是“贸易”的话,按天和2.6亿的营收应该亏800万才对,基于此,我倾向于天河的经营模式是周转率很快的“贸易”,而不是“贮”。

关于3,我只是提出新五丰半年报是明确了贸易中还含有“生猪贸易”,至于生猪贸易占比多少,我确实就没细究了:


不过新五丰只控股天和51%股权,所以天河2.6亿营收只有1.3亿进入到新五丰的贸易营收?(说来惭愧,buddy也知道我研究风格是野路子,这个知识点确实欠缺了,合并报表的贸易营收不知道是否全盘纳入了天和的营收,还是按51%纳入?有球友赐教么?如果是1.3亿的话,那新五丰“贸易项营收”还有1.1亿差额,不知道里面生猪贸易占比多大)

anyway啦,无所谓3先,基于1、2,其实新五丰的贸易业务大概率是快周转的“贸易”,而不是低周转的“贮”,如此亏损可以忽略。but,特么的即使不忽略,不也就1000万左右么(写着写着突然感觉自己豪气起来了,“不~也~就”;讲真,为这1000万陷入无限细节不值得提倡,权当学习会计知识吧)

三、关于新五丰供港

香港市场就那么大,地理区位更近的东瑞、海大、温氏什么的应该也会分一杯羹吧,这个我没细究,不过我想香港市场蛋糕太小了,华南以后是农户模式必争之地,瓜分的人又那么多,想想也就那么回事了。

此外,我也是认可不同区域的“价格补偿”和“价格折扣”的,这个在琅琊榜系列也多次提及,因此我是不看成本这个指标的,只看“肥猪头均利润”,而这个指标的统计本身已经内含供港优势了,如果剔除供港优势,新五丰肥猪头均利润还得再下来,但我不这么想,能供港也是能力的体现,所以不予剔除;

四、关于国企是张A4纸

这个观点真的~~~嗯,perfect!

其实这种比较主观的观点,讨论起来会没完没了的,我简单顺着这个观点来谈下,也是主观看法了,如果说私企的文化和制度被“烙”上了创始人的基因印记、很难改变,这个我个人觉得是合乎逻辑的,虽然优秀企业家会不断进化,但“基因”怕是骨子里早刻好的。

but,这并不是说国企比起私企来说就是张A4纸、新的管理层可以在上面“重新再创作”了,这话我觉得没有再过多论证的必要,就像我说“新的国企领导来了,所以企业文化和制度都将迎来崭新的篇章”,这句话怕是用常识就能判断对错~~~好歹我们都浸润这个社会这么久了,是酱紫没错啦,各家企业的文化是“烙”了创始人的“印”不假,但国企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特殊群体,那不是“烙”了更重的“印”么,所以这个到底是A4的白纸,还是A4的黑纸呢?

所以说天心搞了那么多年的育种(有没有20年?),现在管理层又开始转丹法系,且不管这个做法的对与错吧,但这个肯定不能说是新的管理层翻开新篇章吧,毕竟特么的整个行业都在往丹法系上转(《行业丹化谁背锅》里面已经详细描述过),那是不是说明猪圈这些私企也都成功摒弃“创始人烙印”,也可以在A4纸上搞出新篇章了?


今日重点:


另外,如若搞“资源型+制造业”双重属性的行业比如煤炭、钢铁$兖矿能源(SH600188)$ ,我想国企是有扬长避短的优势的,“资源型”的牌照优势这个很容易理解,不多谈;

制造业的话,《琅琊榜-补丁》有聊到,其具备“规模又经济”的属性,规模搞起来后,企业竞争力变强、经营节奏更顺,而人员的管理虽然也会变难,但毕竟制造业生产自动化、不良率产生的原因也很容易追踪考核(都是标准化工厂和产线,各生产环节清晰可分,谁特么在哪个环节干得不好很清楚,罚起来也没借口),因此对于国企来说,虽然国企大多不擅管理,但在“牌照”兼“规模经济”双重属性的行业里,国企规模做大后仍是利大于弊

但国企搞养殖业,这…………首先“牌照优势”是肯定不存在的,这个太特么没有争议了;其次,这屌毛行业偏又是个“规模不经济”的行业,《琅琊榜系列》也阐述过,“规模不经济”魔咒就是温氏、神农面前的那道无形屏障,目前能看到的、打破“规模不经济”魔咒的暂时只有牧原

如果跨越不过这道屏障,竞争力不会随着规模变大而增强、负债水平会越来越高、经营节奏反而更乱,而养殖业人员的管理极难,这种情况下国企的管理劣势会被成倍放大

关于管理的难度,圣农发展的董事长傅光明(白羽鸡企业)说过:“因为养殖场进来就要待上好几个月,我要尽量把夫妻两个都招到我的场子里去,但是你知道么,小夫妻如果闹闹别扭,导致心情不好,那我的生产成绩就得跟着直线下降,所以呢,我是能用机器就不用人,能用机器人就不用机器”。

事实上也是如此,不同于制造业,养殖员工的情绪、责任心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成绩,并且你如果没有足够的“硬件标准化”以及“生产数据的智能化收集”,想要判断“不良率”的来源也困难的多,因为某个地方的场子设备龊一些、疫病大环境差一些,导致不如另一个场养得好,那到底该不该罚,被罚者内心服不服

另外一个难管理的地方是,生产环节上也很难清晰界定责任,育肥段的日增重不好到底是该部门员工问题还是保育段、仔猪段甚至母猪段出了问题,抑或饲料、疫苗、空气质量等的问题,这些管理都比制造业难得多,从而造成考核的不公平、打击员工积极性


所以,标准化、数据化势在必行


因此,我也在思考,对于国企来说,你适合“资源型+制造业”双重属性的行业这确实没毛病,钢铁、煤炭、有色什么的,那是你的天地。但你如果选择进入“既无牌照门槛、又规模不经济、管理难度又很高”的养殖业,尤其是养猪业,这基因合适么?让梅西去打NBA?

还有就是,管理文化和制度天然就很难驾驭这个行业的情况下,管理层的第一KPI是否只是为了完成保供或做大等一些“XX正确”的任务而已,至于企业的效益啥的,本来就排次席,正如政治经济学一样,经济始终排政治前面。

综上,纯属我个人的主观观点哈,我确实是认为国企不适合干养猪这行,事实上同为国企的天康和中粮在行业里也是乏善可陈,不已经在收缩战线、退出华中么?

何必“扬短避长”、背道而驰呢,干点“资源型垄断+制造业规模经济+管理劣势体现不明显”的行业多好,你偏要去挑战“无牌照垄断+规模不经济+管理劣势被成倍放大”的养殖业,这不是和我偏要把“最不透明”的新五丰推上对数据要求“极其严格”的《琅琊榜》是一个道理么,就像“针尖对上了麦芒”,挑战性真的太大了,最终也很难完全干好(这我真特么的全网最有发言权)。

五、期哥还是很犀利的,关于折旧这个问题提得好,是的,我对其它企业也同样做了折旧方面的严格测算,之前《重磅补丁》文章我已经举例了牧原温氏、神农的算法演示,可以回看一下。

另外,昨天文章补充了新五丰关于'专营仔猪部分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这块我之前确实没有考虑到,要感谢雪球多方观点的讨论,《琅琊榜单》并非完美,我会按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正,各位buddy敬请放心拿去用。(虽然这个并不影响“并非凭本事降本”<因为2022和2023是同口径即可>从而对最终榜单完全无影响)

牧原(仔猪占比2%)、温氏(0%)、神农(2.3%)、立华(0%),就不必修正了。

但华统(12%)、唐人神(10%)、天康(9%)都需要把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的10%剔除出肥猪对应的折旧。

而巨星(33%),特么的,占比这么高的,须直接按1/3剔除。

后续还会涉猎其它行业的榜单啦,不过当下还是应该以猪猪为主,timing更合适吧,也希望这些榜单可以成为buddy们研究的“肩膀”,加油。

哈哈哈,今天这文章名取得巴适,看看能不能帮猪圈引一波“煤炭富朋友”的财气人气过来@琳子话 @HIS1963 @超级鹿鼎公 @今日话题 @天风煤炭_彭鑫 ,不过我是真心认为煤炭蛮适合国企干的,目的不单纯、但态度足够诚恳^0^

精彩讨论

寻找周期底部02-24 13:08

于大好!你的这篇文章提出的这些问题,联想着你现在在国外,可能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是有脱节的,我倒是可以理解。但是雪球很多球友,特别是神教粉们也和你一样的看法,我就不太理解了。
不能用欧美的思维来思考中国,就好像不能用中国的思维来思考欧美一样。在中国,如果细心观察,哪怕不经济,如果涉及到大部分民众的利益,老大都会挺身而出。非瘟之前,国资在猪界存在感是不强的,因为主要是散户养殖,门槛低参与者多风险(疫病)小,保供稳价不需要国企挺身而出。因为只要有钱赚,马上散户就会进去,猪周期四年一次,极其稳定。但非瘟来了后就不同了,门槛是不高,参与者却因为疫病风险不敢参与,再加上原来的繁育体系被摧毁,这时候再高的猪价,散户也不再敢轻易参与进去,特别是重建育种体系,根本没法参与。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就受损了,对猪,就出现了菜盘子端不牢,保供稳价实现不了。所以老大就必须出手(这个必须,就是中西之间的差距,也是象牙塔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于是就出现了明知道这个行业很辛苦也必须进来的情况。新五丰之前是专门养供港猪的,成本高也无所谓,售价更高。所以你观察这个公司在20年之前的报表,营收就那么多,混吃等死的典型。然后2020年后再看报表,这还是同一个公司吗?除了名字相同,有哪些还是相同的?
既然大规模参与进去了这个行业,那接着就是怎么扩张,怎么降本的问题了。扩张自不用说,我之前已经写过文章总结了:新五丰的扩张办法,湖南国资的鼎力支持:一“抢”二贷三融四杠五帮六链。一是“抢”就是靠大股东和国资委的养猪资产划拨,比如网岭502还是520饲料厂,在湖南国资2022年的重组中,直接就从原来的监狱集团划拨给新五丰;二贷就是银行贷款,全行业利率最低(中信证券统计),拿长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和利息支出算。之前母公司借款的帖子我已经发过了,全行业谁能拿到?三融就是到资本市场融资了,去年向兄弟国企包括湖南建工等增发,建设了四五万以上(具体忘记也懒得查)的母猪产能,好像还有育肥猪产能?现在再注入天心,募集资金建设养猪项目;四杠就是用杠杆,通过长租赁的方式快速建设产能,没钱建那么多产能是吗?好呀,和集团一起成立个新五丰基金(这个是名字,不属于新五丰管理,由集团管理),到处和人合作一起建猪场,基金出一半合作伙伴出一半,建成了就长租十年十五年给新五丰,这样就把全款变分期,压力变小,杠杆变大好几十倍了。五帮就是用好兄弟国企的资源呀。现在的模式就是湖南建工先垫资帮建设,建成后租给新五丰养猪。这个比四还过分,四里面新五丰基金还有一部分钱是新五丰掏的,现在直接就是兄弟单位帮建设好了,然后租给新五丰(最新的猪场租赁公告)六链。直接和县里对接,地方帮助解决征地拆迁办证等问题,新五丰在当地落地大量项目。比如天心打造的会同县和汉寿县产业集群,包括饲料公猪猪母市场等;新五丰打造的宁远县产业集群,包括了屠宰场母猪场育肥场等。在郴州苏仙区的项目是了解的最大的,包括了饲料厂,母猪场,育肥场,屠宰场,冷链公司。据说郴州今年就要实现200万的出栏。想想都刺激。都是和当地政府合作,直接产业链合作干起来。要知道,大股东湖南农投,除了养猪产业链外,还有粮食安全的尚方宝剑。粮油猪产业链是更宏大的叙事了。
至于怎么降成本,之前也专门回应过:一是通过提高psy的办法实现仔猪成本的下降。主要是通过天心的种猪替代(最主要提高手段),法猪的逐步替代(今年截止上半年才一万头,占比小)。这个必须说明的是,育种得到了中科院农科院以及湖南高校的大力支持,研究方向是独立自主的适合广大散养户(这是和牧原育种最大的不同,体现出来的也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性,是不是感觉不可思议?)饲养的低成本的猪种。二是饲料降本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提高自有饲料产能。之前代加工多,现在投建的饲料厂逐渐投产。也就是把这个代加工费用给取消了,实现了饲料的降本。二是改善饲料配方,引入替代品替代玉米豆粕。三是不断提高产能利用率。新五丰新场太多,产能利用率低和psy低导致头均承担高。新五丰理论自繁自养一头承担的租金在165元,但产能利用率(2022年底23.89万的母猪栏舍产能,但只装了15.6万头母猪)和达不到设计头均psy25(实际只有21,这就使理论的65元/头仔猪实际要达到77元/头),导致头均承担租金要高于理论值很多。此外,出栏利用率不够,也使得头均分摊的三费要高很多。
国资如何在一个看起来不适合参与却又因为新的形势注定要在里面占据一席之地的行业一路向前?也许你可以看看新五丰这几年来的历程。
$新五丰(SH600975)$ $牧原股份(SZ002714)$

末将于禁03-01 14:26

啥大作啊,等有空才能继续写了。
特么的最近忙得底儿掉,这会儿才有空看下雪球,又得睡了。
让子弹先飞一会儿吧~$牧原股份(SZ002714)$ $温氏股份(SZ300498)$ $沪深300(SH000300)$

末将于禁02-24 23:56

是啊,让更多观点呈现,buddy们自己思考不是雪球这个平台的价值所在?
这个平台除了写客观当然也可以写主观,我客观罗列$新五丰(SH600975)$ 的数据(搜集难度确实很大),如果存在错误的地方就纠正,争议的地方就做区间假设而后取中值,或者再做一个最坏假设的版本。
至于主观,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我确实是不看好国企介入养殖业,当然,主观观点的争论空间是很大的,但雪球上不就是因为争论,才能让更多人看到不同的观点,才能让有心人在此基础上通过思考进步?
其实国企养猪的占比很小(中型场和散户的占比大多了),说通过踩国企达到捧$牧原股份(SZ002714)$ 的目的,这…………尼玛,居然还出现通过字体看人品、动机的,那不是看风水买股票?
纯情绪驱动的讨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期哥还是以摆观点为主,这种探讨才是能让大家学到东西的

哈哈士奇02-24 14:14

感谢于大的分析,分析的很精彩。但是我这里说一句,我们炒股的核心就是赚钱,猪肉板块要涨,一定是炒作板块由烂变好的一个过程,就是反转预期,不然强如牧原,股价也是稀巴烂,所以个股的炒作也一样,一定是炒作公司成长所带来股价涨幅的钱,炒作公司由小变大,由差变好带来股价涨幅的钱。牧原虽好,市值已两千多亿,新五丰成本虽差,市值才120亿,那些过去式的好与差都已经提现在市值里面了,不必在纠结,而是要着眼于未来。所以如果是想来投资赚钱的 (我只想赚钱,不想当10年股东),应该要考虑市值对比进去,讨论成长空间如何。结论:猪股最核心的指标:1,资金安全足够撑到周期反转,2,出栏的持续增长,3,成本的持续下降

全部讨论

于大好!你的这篇文章提出的这些问题,联想着你现在在国外,可能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是有脱节的,我倒是可以理解。但是雪球很多球友,特别是神教粉们也和你一样的看法,我就不太理解了。
不能用欧美的思维来思考中国,就好像不能用中国的思维来思考欧美一样。在中国,如果细心观察,哪怕不经济,如果涉及到大部分民众的利益,老大都会挺身而出。非瘟之前,国资在猪界存在感是不强的,因为主要是散户养殖,门槛低参与者多风险(疫病)小,保供稳价不需要国企挺身而出。因为只要有钱赚,马上散户就会进去,猪周期四年一次,极其稳定。但非瘟来了后就不同了,门槛是不高,参与者却因为疫病风险不敢参与,再加上原来的繁育体系被摧毁,这时候再高的猪价,散户也不再敢轻易参与进去,特别是重建育种体系,根本没法参与。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就受损了,对猪,就出现了菜盘子端不牢,保供稳价实现不了。所以老大就必须出手(这个必须,就是中西之间的差距,也是象牙塔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于是就出现了明知道这个行业很辛苦也必须进来的情况。新五丰之前是专门养供港猪的,成本高也无所谓,售价更高。所以你观察这个公司在20年之前的报表,营收就那么多,混吃等死的典型。然后2020年后再看报表,这还是同一个公司吗?除了名字相同,有哪些还是相同的?
既然大规模参与进去了这个行业,那接着就是怎么扩张,怎么降本的问题了。扩张自不用说,我之前已经写过文章总结了:新五丰的扩张办法,湖南国资的鼎力支持:一“抢”二贷三融四杠五帮六链。一是“抢”就是靠大股东和国资委的养猪资产划拨,比如网岭502还是520饲料厂,在湖南国资2022年的重组中,直接就从原来的监狱集团划拨给新五丰;二贷就是银行贷款,全行业利率最低(中信证券统计),拿长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和利息支出算。之前母公司借款的帖子我已经发过了,全行业谁能拿到?三融就是到资本市场融资了,去年向兄弟国企包括湖南建工等增发,建设了四五万以上(具体忘记也懒得查)的母猪产能,好像还有育肥猪产能?现在再注入天心,募集资金建设养猪项目;四杠就是用杠杆,通过长租赁的方式快速建设产能,没钱建那么多产能是吗?好呀,和集团一起成立个新五丰基金(这个是名字,不属于新五丰管理,由集团管理),到处和人合作一起建猪场,基金出一半合作伙伴出一半,建成了就长租十年十五年给新五丰,这样就把全款变分期,压力变小,杠杆变大好几十倍了。五帮就是用好兄弟国企的资源呀。现在的模式就是湖南建工先垫资帮建设,建成后租给新五丰养猪。这个比四还过分,四里面新五丰基金还有一部分钱是新五丰掏的,现在直接就是兄弟单位帮建设好了,然后租给新五丰(最新的猪场租赁公告)六链。直接和县里对接,地方帮助解决征地拆迁办证等问题,新五丰在当地落地大量项目。比如天心打造的会同县和汉寿县产业集群,包括饲料公猪猪母市场等;新五丰打造的宁远县产业集群,包括了屠宰场母猪场育肥场等。在郴州苏仙区的项目是了解的最大的,包括了饲料厂,母猪场,育肥场,屠宰场,冷链公司。据说郴州今年就要实现200万的出栏。想想都刺激。都是和当地政府合作,直接产业链合作干起来。要知道,大股东湖南农投,除了养猪产业链外,还有粮食安全的尚方宝剑。粮油猪产业链是更宏大的叙事了。
至于怎么降成本,之前也专门回应过:一是通过提高psy的办法实现仔猪成本的下降。主要是通过天心的种猪替代(最主要提高手段),法猪的逐步替代(今年截止上半年才一万头,占比小)。这个必须说明的是,育种得到了中科院农科院以及湖南高校的大力支持,研究方向是独立自主的适合广大散养户(这是和牧原育种最大的不同,体现出来的也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性,是不是感觉不可思议?)饲养的低成本的猪种。二是饲料降本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提高自有饲料产能。之前代加工多,现在投建的饲料厂逐渐投产。也就是把这个代加工费用给取消了,实现了饲料的降本。二是改善饲料配方,引入替代品替代玉米豆粕。三是不断提高产能利用率。新五丰新场太多,产能利用率低和psy低导致头均承担高。新五丰理论自繁自养一头承担的租金在165元,但产能利用率(2022年底23.89万的母猪栏舍产能,但只装了15.6万头母猪)和达不到设计头均psy25(实际只有21,这就使理论的65元/头仔猪实际要达到77元/头),导致头均承担租金要高于理论值很多。此外,出栏利用率不够,也使得头均分摊的三费要高很多。
国资如何在一个看起来不适合参与却又因为新的形势注定要在里面占据一席之地的行业一路向前?也许你可以看看新五丰这几年来的历程。
$新五丰(SH600975)$ $牧原股份(SZ002714)$

新五丰的溢价是因为出栏弹性和国企身份的财务安全背书,牧原的折价是因为货币资金和长短期负债总数的不平衡,市场无法预期猪价低迷会有多久,牧原的安全性有疑问。
根本不是因为什么谁的成本更低,更优秀。 周期股的要点是要能活到下一个盈利周期。
退一万步来说,要是新五丰和牧原都暴雷,新五丰比较容易被重整,而牧原那么大的负债结构,谁有实力能重整它?
周期股,能安全跨越周期才是第一要务。

真心说一句,看的真累。对煤炭人来说也不知道说了啥,阅读点无从切入啊

02-24 14:14

感谢于大的分析,分析的很精彩。但是我这里说一句,我们炒股的核心就是赚钱,猪肉板块要涨,一定是炒作板块由烂变好的一个过程,就是反转预期,不然强如牧原,股价也是稀巴烂,所以个股的炒作也一样,一定是炒作公司成长所带来股价涨幅的钱,炒作公司由小变大,由差变好带来股价涨幅的钱。牧原虽好,市值已两千多亿,新五丰成本虽差,市值才120亿,那些过去式的好与差都已经提现在市值里面了,不必在纠结,而是要着眼于未来。所以如果是想来投资赚钱的 (我只想赚钱,不想当10年股东),应该要考虑市值对比进去,讨论成长空间如何。结论:猪股最核心的指标:1,资金安全足够撑到周期反转,2,出栏的持续增长,3,成本的持续下降

02-24 13:46

煤炭之前都也是很多私人的,山西煤老板很多,后来都被收购成国企了。。。也是经历了你说的这些,换句话说,你忘记了煤炭钢铁的“供给侧改革”了么,很多事在国内,就是一个红头文件的事情,对公司公平么?不公平。
对子孙后代有好处么?目前来看,好处大于坏处。

02-25 16:43

大将军的系列文章写的非常好,尤其是1,育肥和仔猪分开来算,2,把财务报表还原回去。这两样都是我一直纠结的问题,自己又无能,也没有大将军这样认真的态度。学习了。

02-24 12:33

占比51%时(应该是控股子公司),合并报表时营收利润应全部计入,然后在净利润中应列示少数股东净利润。

02-24 19:27

我们这独有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就是国企即使亏损也不破产倒闭,可以无限借贷,比如我们的高铁行业,除了仅有的几条线路,基本全是亏损,但还是大干快上的扩张不会停运,债务累计已经超过了6万亿。

02-24 12:52

存在即合理,事关粮食安全,未来应该是国企私企家庭农场共存。

03-01 15:47

我想说的是,如果人类排泄物是黄金,排便都得受管控,指定地点和时间。
就因为养猪兼具劳动和资金密集型,才轮到民企。
煤炭的pb大约只有养猪的1/3,更属于躺着收钱的行业,自然要垄断。
京东方这种重资产好歹普通人还亏不起投资不起,稍微有点门槛。
养猪算什么,买点猪仔是个人都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