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商业落地难?AI烧钱不盈利?第四范式靠什么破局?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2

第四范式是一家专注B端决策类AI赛道八年之久的独角兽科技公司,现在已经开始招股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必打的标的,事实是第一天融资,筹码完全要靠抢。

市场上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和认知偏差,的确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无可厚非,但也不能以偏概全,仅靠局部认知忽视大的趋势。

这篇文章我来谈谈我的看法,第四范式究竟应该怎么看,值得互相交流一下。

AI商业落地难?决策类AI扛把子,稳扎稳打+SageGPT完美解决商业化落地难的“最后一公里”

为什么坚持决策类AI?为什么专注B端?

决策类AI是个市场巨大、增速快但难度极高的垂类赛道。

据灼识咨询的数据,中国的决策类AI市场的年均增长率为31.7%,2027年将达到2104亿元,而且是人工智能细分赛道里增速最快的。

与视觉类AI不同,决策类AI的难度,不光在于要对海量数据学习和分析,更要辅助决策,最后落脚点在解决问题,所以对算法的要求非常高。

不过这对第四范式不是什么难事,创始人戴文渊曾是ACM世界冠军、百度凤巢负责人、华为诺亚实验室主任,他导师是全球人工智能协会院士杨强,在自动机器学习领域都是全球顶尖科学家。

另外,公司还储备了大量技术和人才,有20多个AI竞赛世界冠军7300多项核心专利和400余篇顶级学术论文,核心团队成员也都有大厂关键项目的背景。总结一句话,第四范式这一小撮人就是全国乃至全球做决策类AI最牛的人。

第四范式做的是针对B端的决策类AI,没去卷C端,说明管理层也不是一群只搞技术的书呆子,在商业化前景的预判方面很有前瞻性。

AI拼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拼算法、拼模型、拼框架,更重要的是拼真金白银的商业落地,C端客户的付费意愿低,不如B端转型需求大、也有budget,所有B端才是一块真正的大肥肉。

稳扎稳打是第四范式的底色,每年都向前迭代一步,现已打造了一个覆盖从算力、操作系统、生产平台到业务系统的全栈AI产品矩阵。

凭借着全球领先自动机器学习算法和专注B端的先发优势,目前称霸国内市场,打败了大厂BAT、华为和微软这些国内外科技巨头,在国内已无对手,行业地位比肩C端全球龙头OpenAI,未来出海抢滩,跟微软Copilot和谷歌分一杯羹也是分分钟的事。

第四范式管理层对于市场定位和销售模式非常清晰,走“标杆用户战略”去沉淀口碑。以抓大客户的口碑效应为核心逻辑,现在公司商业模式已经跑通,从金融行业起步已经扩展到赋能百业。

客户都是像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宁德时代百胜中国永辉彩食鲜、飞鹤奶粉、卡诗、瑞金医院这样的知名龙头公司或机构。随着未来公司的销售业绩爆发式增长,现金流的增长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确定性就越强。

不仅如此,第四范式今年还推出了SageGPT这条第二增长曲线,而且始终坚持初心在B端,助力企业转型,并没有把自己往C端大模型等这种成本高、效果准确性不佳且国内外狂卷的坑里跳。

自研的SageGPT是市场上第一个可能也是唯一一个能进行私有化部署的大模型,还具备微软copilot都没有的思维链能力,这种决策能力在大模型市场上也是一枝独秀,强势占领有安全需求企业的心智,毕竟现在中美博弈、国产替代这个大趋势下,安全也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除了第四范式,要想做企业转型的私有化部署,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稀缺性极强。

SageGPT可以解决掉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交互体验差、开发效率低的现实痛点,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渗透率只有20%且企业端需求仍在不断涌现,所以这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和潜力给公司的未来业绩增长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据IDC最近的报告,第四范式的商业化落地能力已经超越了所有其他的像商汤创新奇智这样的传统AI公司了,位列第一,先发优势带来的商业化落地能力强是第四范式在B端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优势。

从根本上看,第四范式专注B端决策类AI赛道,八年强研发,一年一迭代,打造全栈AI产品矩阵,完全是以长期主义逻辑的方式去运作,求稳不求快,一步步地解决商业化落地问题。再加上,抓住GPT带来的这股AI巨潮,完全解决掉商业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把自己的商业化能力锻造为全行业第一。

AI烧钱不盈利?第四范式凭借头部和规模效应,很快有望扭亏为盈

现阶段AI企业烧钱是公认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整个行业都处于发展初期。况且,也不能只看是不是绝对亏损,更得看相对于同业是不是具有相对优势。

比起商汤科技动辄半年亏损30亿,第四范式的亏损逐年收窄,2022年经调整净利润只亏了5亿,随着商业化落地进程加速,预计很快有望扭亏为盈。近三年,第四范式营收高增,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0%多,而商汤只有1.3%,高下立见。

这么多年发展下来,积累的头部效应和规模效应开始释放,销货成本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毛利增长率比营收增长率还高6%,达到86%,优势逐渐兑现,“开源”做得好,未来扭亏是妥妥的事。

有人曾诟病,AI企业的支出大头研发费用是导致亏损的罪魁祸首,但科技企业没有研发哪来未来,研发费用高企是行业固有的特征,放弃研发追求短暂利益的科技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但是降低研发费用率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第四范式近三年研发费用绝对值逐年上升,印证了第四范式仍专注提升自己的核心科技,这没毛病。更值得关注的是,研发费用率却逐年下降,说明研发商业化的转化效率越来越高,高效不浪费,商业化落地能力越来越强。

除了研发,前期布局带来的头部效益和规模优势也在销售和管理费用上大放异彩,近三年,销售、管理费用率剧烈下降,费用端基本上得以控制,预计未来还会进一步“节流”。

总的来说,对于AI企业共性的两个问题,商业化落地难和亏损,第四范式有其独特的解法,相比其他所谓AI巨头,第四范式“商业化落地能力全行业第一+亏损收窄短时间有望扭亏为赢”的答案,在AI市场上已经独占鳌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预期差直接拉满。

况且,打新也不能纯看基本面,再从资金面博弈看,AI赛道今年有多火我就不赘述了,今年投AI的二级投资人几乎都赚到钱了,这就是个确定性极强的赛道。

第四范式绝对的市占率和明显的第二增长曲线,还是今年港股IPO第一只AI概念股,也可能是唯一一只,而且还是少见的龙头,国配有多火可想而知,基石超过70%,抛压可控。

这种独角兽企业在港股上市本身就会受到高度关注,是二级机构聪明钱追捧的对象,老股东们又都是各种头部大佬,少不了要在二级市场暗中出力,完全就是不容许有半点破发的架势,散户跟着大部队吃上肉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事。

第四范式这样一家根红苗正、稀缺性极强、增长潜力极大的长线AI概念股龙头,我等不及要孖展打新了,错过这一次可能要损失几个亿。

$第四范式(06682)$ $微软(MSFT)$ $商汤-W(00020)$

全部讨论

2023-09-19 09:51

第四范式,几年前都了解过,没想到现在都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