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量化基本面策略上,还要管理动量因子?具体该如何操作?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5喜欢:2

祝各位朋友23年中秋、国庆假期快乐

好久没有登录更新了,主要是没啥可写,过去一两年投资收益也欠佳。虽然作了些反思跟分析,但拿不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就这么在熊市里挨着。直到过去两三个月灵光一闪(好久没出现了),把动量momentium+随机为基础的期权定价option pricing+投资效用investment ultility理论结合起来,找到了量化基本面策略的优化方法。动手一做,策略回溯也佐证了优化的有效性,感觉到自己的投资之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从结论而言:量化基本面策略一定要加入择时因子(动量因子),日频监控管理组合成分。一个有效&简单粗暴的因子就是90SMA(90天移动平均线)的向上/向下突破。

之前我的投资策略或者说风格是,在季度财报公布后马上买入增长率、盈利性、估值都符合标准的股票(收入&净利润季度同比增长>24%,年化ROE>12%,单季度EPS>0,EP>1.25%(即市盈率小于80))=【入池】,不管涨跌持有整个季度

这样做的实际问题有两个:①受限于资金规模;②没有止损

①受限于资金规模:由于散户投资资金量较少(我自己是本金100万,来自留存收益跟银行,再有70万左右的融资融券,合计150-170万规模),单纯的量化入池没法调整成分权重,只能每支股票买一手。由于每季度入池股票通常在100支以上,组合实际上被动接受了价格加权,另外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单价高+2手起步的交易规则,造成组合权重配置很不合理。组合在科创板或高价股大幅回撤时损失巨大,而低价股、低波动股因价格低权重少优势无法发挥,形成双杀跑输指数。

②没有止损:如果不设计动量因子,不日频管理监控组合成分,组合就失去了“止损”的保护。这样做在19-21年获得了很好的超额收益,但在22-23年损失很大。特别是上了两融杠杆后收益跑输市场很多。原因还真是一句老话:“盈亏同源”,比如之前超额涨的在持续入池后超额跌,入池里高价股超涨超跌,入池股进入长期下跌趋势超跌,入池的低价股因权重低反弹没发挥等。

说白了,就是(资金量限制导致的)权重规则缺失+忽略动量(不止损)带来的影响。

当时我受到长期主义的影响,认为不必在乎“短期”波动,即相信量化基本面策略是长期有效的,短期动量影响可忽略不计。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波动影响投资效用:长期投资必须考虑波动(回撤)带来的影响,这可以从投资效用跟期权定价两个角度来理解。金融学教科书上都有投资效用公式:U=E(r)-1/2×λ×σ²,即投资效用=预期回报-1/2×股价回报标准差×风险厌恶系数(这里λ=1)。即回撤or持有期波动会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效用。再以随机理论的期权定价来看,股价波动率上升会扣减持有期的期权价值

(一些所谓长期投资者、价值投资者鼓吹巴菲特只看中E(R),即预期回报μ而忽略短期波动σ²,这是错误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导致该国股市长期处于上涨趋势,σ²影响不大。而印度股市是众所周知的“低点回归”,印度孟买综合指数的3000点保卫战一打就是15年,σ²的影响很大)

组合加杠杆扩大损失:组合市值大幅回撤会带来本金(净资产)超额损失且难以恢复,必须设计动量指标控制回撤。这里有个问题,也是股民的老生常谈,卖了就涨该怎么办?——结论是必须日频监控成分,向下突破必须卖出,但一旦重新向上突破必须马上跟进。纵使反复横跳也要坚持操作,这是波动率带来的“磨损”,毕竟股价<90SMA的持续下跌的概率更大。

学术论文证实动量的存在:由于之前我的研究仅局限于基本面量化,也因为怠惰+19-21年还不错的回报忽视了对动量的研究,以至于22-23年市场回撤组合大幅跑输大盘时困惑不解束手无策,没有理论指导跟操作方案。虽然22-23年隐约知道了动量、价格加权、趋势超跌的影响,但拿不出具体的优化方案。

19-21年形成了基本面跟踪操作方案,但没有日频的动量因子操作方案。说白了还是怠惰。错误的认为长期主义可以忽略动量影响,心理上也逃避日频监控操作(主要当时也不明白日频操作的意义),另外无法削减股票入池数量(除非提高入池的基本面量化标准,但研究显示过高的标准会纳入大量业绩非正常增长的股票,反而会降低组合回报)

先来解释下动量因子的理论基础跟研究结果。

①量化基本面入池的股票中,在财报公布时价格>90SMA的,未来回报整体“高于”该时点<90SMA的,从过去13年(2010Q1起)的A股数据来看,平均每个季度有3%的差异。低于90SMA组过去13年的回报只有250%,而平均组达到1600%,高于90SMA组达到1800%。特别是15年大牛市的3个季度,入池股票就没有低于90SMA的,导致低于90SMA组回报三季度0%。大盘回撤时,高于90SMA组回撤幅度明显小于低于90SMA组,结果是高于90SMA组回报更高。市场处于熊市时,低于90SMA的股票已经被抛弃,入池个数快速减少,熊市时股价高于90SMA的,价格下跌幅度更少。

②剥离低于90SMA组后,入池股票个数减少40%-60%,使得受限资金的权重配置可操作性更高+一定程度避免高价股占比过高:入池股票数量少而组合收益增,一石二鸟。

③会出现低于90SMA组在一些季度回报好于高于90SMA组,特别是牛市末期。在牛市末期,之前价格偏低的股票在最后疯狂,而早期涨幅很大的股票大幅回撤。但总体而言90SMA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一是在震荡市里确保了向上趋势股,二是在熊市里避免了下降趋势超跌股,三是控制了牛市结束后的巨大回撤

那么具体该怎么操作?答案很简单:

每天监控全量入池股票跟实际持仓股票,观察股票价格跟90SMA的关系。如果从高于90SMA变成低于(向下突破)则卖出,如果从低于90SMA变成高于(向上突破)则买入。每天入池股票总有一部分是高于,一部分是低于。目的在于确保每天的持仓成分都是持有高于90SMA的,没有低于90SMA的。

比如23Q2有10支股票入池,其中价格大于90SMA的有4支,小于的有6支,那么当天的基本持仓就是高于90SMA的那4支,第二天,有3支向上突破,2支向下突破,则买入3支卖出2支,持仓个数变为5支,每天反复操作。当然了,如果财报发布日入池股票价格低于90SMA的,不买就好。

以上日频操作正是我之前不愿做,觉得麻烦的部分,这个操作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答案是:花钱买期权(保护)。这个保护,既是保护向下还保护向上,但保护有成本。

①买入时股价高于90SMA而往后某一天低于,按规则清仓确认亏损。这相当于是为股票价格的高波动交保护(期权)费,避免股低于90SMA后更大概率的下跌带来的亏损;这个保护费,来自投资效用的σ²,也是期权定价的波动率。

②如果财报发布时股价低于90SMA则不买,减少入池数量提升权重配置灵活性(把资源给上涨概率更高的);如果之前低于90SMA在之后某一天开始高于则买入,不错过未来可能的(更大概率的)涨幅

③如果股价反复在90SMA附近波动,意味着操作上不停的买入后亏损再卖出。这是在白干活嘛?并不是

——这是“期权”中高波动带来的期权价值下降,即买入是为了不错过收益,卖出是为了避免更多损失,反复买卖意味着“不缺定性带来期权价值下降,投资效用下降”。这种下降是必要的“成本(保护)”。即入池股票波动率提高,持有成本也提高。

当然了,动量因子不止90SMA,读者可以在学术论文中找到各种各样的动量因子(比如过去3M涨幅、1M涨幅、1Y涨幅,250SMA等),再围绕它做交易策略跟日频操作流程。

感谢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林州重机(SZ002535)$ $博俊科技(SZ300926)$ $方正证券(SH601901)$

#国庆见闻录# #中秋佳节到,持股or持币过节?# #动量#

全部讨论

2023-10-30 15:20

感觉移动平均线不太靠谱,A股没有相对长期能用的策略,市场一定会让你认错。
应对A股市场,只有滑头才行,今天移动平均,动量因子,明天价值因子,后天市值因子,随心所欲,不定时更换因子和策略,才有可能略有所得。
要不就是运气好,幸运者偏差。

2023-10-01 14:18

感觉这个文章表述的不太清晰,我修改下

下次建议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