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对投资的启发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0喜欢:9

        近期在“得到”APP上听了著名产品人梁宁讲授的产品思维课,收获巨大,在这里做一次总结回顾。

        梁宁早年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大四便加入了堪称计算机行业的“黄埔军校”联想公司,以火箭速度晋升,2005年创办旅人网公司,2011年被腾讯收购,财务自由,成为腾讯公司的一名顶尖产品人,2014年离开腾讯,现任阿里集团的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百度集团顾问。

        经过约半年时间的打磨,梁宁于今年初在“得到”上线了“产品思维30讲”,甫一发刊,便在互联网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课程对互联网产品思维深刻的洞察,精辟的总结与大量的案例研究,直戳人心,得到圈内人士的盛赞。

        毫无疑问,计算机互联网是21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行业,其中技术的日新月异,认知的层出不穷,可以用应接不暇来形容,因此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想要跟上、具备互联网的能力圈并不容易,梁宁的课程可谓做了一次形象、全面和深刻的总结,包括那些非互联网的产品,也能从这些底层逻辑上给予我们投资者以启发。下面我从投资的角度,对该课程进行一次复盘,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愉悦和恐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两类产品特别能抓住人的需求,说白了就是有两类产品特别能赚钱,一种是解决爽点、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一种是解决痛点、即因为人们恐惧而需要的。

        关于愉悦,就是指那些被满足的感觉,比如“爽”、“舒适”、“美味”等等,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互联网游戏,之前我多次提到,游戏能使人比较容易的获得快乐,进而付钱,而且游戏将来是互联网科技的极大受益产业,所以投资清单里如果没有游戏公司,我们可能就错过了现在和未来最赚钱的产品。

        还有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像可口可乐,贵州茅台这样的产品,经过上百年的演化沉淀,可乐茅台已经十分完美地迎合了相当一部分人类的味蕾基因,能够反复地带给他们愉悦,感觉到爽、爱不释口。

        关于恐惧,人类最大的恐惧是什么?当然就是死亡了,为了躲开死神远远的,人们愿意不计成本地花钱,为续命产品埋单,所以最典型的像医药行业从一个很长时间维度来看,几乎永远会是牛市,因为医药治的不仅仅是疾病,还有恐惧,而且死亡这个恐惧还永远治不好。

        还有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教育行业,现在幼小兴趣班、补习班为什么会那么火,家长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但对孩子的教育却很愿意慷慨解囊,就是因为恐惧,对无知的恐惧,对知识爆炸、快速进步的人类社会的恐惧;又如健身行业,为什么具备很大的消费潜力,也是因为恐惧,对健康、生命质量的恐惧;再如保险行业,随着人们越富有,对安全的需求就会越大,寻求安全感,实际上也是由恐惧而触发。

        循着愉悦和恐惧这两个最基础的底层逻辑出发,我们能够快速地筛选出商业世界的产品好与不好,仔细思索,会豁然开朗地发现70%~80%的印钞机公司可以得到这两个底层逻辑验证:要么提供愉悦,要么帮助减少恐惧。说的更直白一点,要想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我们70%~80%的资金应该投在拥有这两种类型产品的公司上,因为这两类公司的钱更好赚,更容易成功。

二、点线面体世界观

        梁宁在这段很直白的指出,一个渴望成功的“点”的努力,如果没有线面体的正确选择或配合,想要获得大的成功,基本是不可能的。

        这里的“体”,指的是经济体,例如当今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毫无疑问就是美国和中国,对于哪个是更快崛起的经济体,很多人会说是中国——所以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其实是幸运的;“面”大概指的是行业,同样是中国人,同样是优秀的人才,处在不同的行业,那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状态,不看那些排名前列的市值公司,光看身边朋友的例子,就不胜枚举;“线”这里指的是线性周期,梁宁说如果我们要成为中产,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要想成为富人,需在上升的面和体上获得了多次线性周期的收益,而点在线上切入的时间,也能决定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很多大佬所说的坚持,就是指在正确的面和体上,万一选错了线性周期时的坚持,才能获得好的结果;最后的“点”是指每个个体的人。

        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吐槽: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志者,事竟也不成;爱拼也不一定能赢。在此我引用梁宁的一段原话,给勤奋工作的你和我,引以为鉴:

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

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你每天都在想着未来,但其实这个面正在下沉;

最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其实这个面附着的经济体正在下沉;

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能收到点状努力的计时收益,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次线性周期的成果回报,这就叫穷人勤奋的一生。

        投资这个行业,虽然只能说是一个常态的面,但所幸我们是在一个快速崛起的经济体——中国上,然后A股目前处于线性周期的低谷期——大概已经三年了。同时,投资上的“点”,可以通过正确的努力部分地弥补面的不足,做投资就像老中医,随着勤奋的积累经验的增加,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可以“复利”的,越坚持到后面,越可以弥补面的不足,只是开始会走的比较艰难。

        此外,对于投资对象的选择上,“点线面体”的理论也很有用,当然这个理论在投资学里早已有之,即投资首选经济体,然后选行业,最后才是具体的公司,这对投资成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因此选择在中国投资,宏观上的胜率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即使我们的A股市场还存在着制度、投资者成熟度等这样那样的问题,由此而带来的低估既让当前的市场吸引力不高,但也意味着可能有更大的机会。

三、产品的用户体验

        这一段梁宁讲了很多关于产品的设计过程,归根结底就是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用户体验。投资提倡源于生活,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各类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如果我们能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深入进去理解某个产品,我们可以一定程度据此判断产品背后公司的成长性。梁宁将用户体验清晰地分成了五个层次,对于我们洞察企业产品本身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1.战略存在层。这是最顶级的用户体验层面,很少有产品能够触及并保持在这个层面,那就是让用户产生确定的、持续性的依赖。乔布斯当初在设计苹果手机的时候,就比较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苹果智能手机本身固然不错,但更强大的是IOS系统生态,用户真正离不开的是这个IOS生态,尽管今天苹果手机的外形、触摸式操作、app式应用等都被其他手机厂商抄去了,但唯独IOS生态任何一家手机厂商都没能建立起来,所以除了苹果手机,其他手机无法与用户建立长久的、像战略伙伴一样的依赖,2、3年淘汰后可能就用其他品种的新潮手机了。还有腾讯的微信,也是如此。

        讲完了过去式,再聊一下未来式,我觉得马斯克的特斯拉智能电动车产品也是具有战略存在层设计的,尤其是特斯拉的电池技术与充电网络,以及汽车的智能操控系统,如果特斯拉最终能够建立起标准、形成生态,那就是下一个苹果或腾讯。

        2.能力圈范围层。达到这个层面的产品,就是具有始终如一地给用户提供确定性感受的能力,但不太会有依赖性。例如可乐,在炎热的夏日,或者运动之后,喝一听冰镇的可乐,就是会让你感到:爽!无数次,都是这样的感觉,这就是确定性;茅台酒提供另一种可口的确定性。但可乐茅台很难让人产生依赖,不像用过苹果手机的人,很难移情别恋其他的手机;至于微信,就更让中国人离不开了。

        所以如果一家公司,他专注地只做一个产品、或一类产品,并越做越大,持续增长,那么请注意,他做的多半是一种能始终提供确定性的产品,这家公司过去能增长、现在能增长,将来大概率还是能增长!

        综上所述,确定性!持续稳定地输出确定性是伟大产品至关重要的一点,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稳定地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与之相匹配的就是确定性的增长,确定性的现金流,最后就是确定性的投资收益;而依赖性,就更厉害了,多半与垄断相关,尤其是像苹果与微信这样的粘性垄断。

        最后说点未来,那个打得死去活来的共享单车,我现在非常看好“哈罗单车”(Hellobike)能胜出,为什么?确定性!不信你随便在大街上找一辆小蓝车,就是很好骑,甚至可以用“骑得很爽”来形容,我的统计感受是“哈罗单车”的好骑率达到90%以上,目前应该还在提高!至于什么ofo、摩拜等等其他单车,经常就会碰到坏车难骑的车,这种不确定性的不爽会让人们渐渐地将其抛弃。我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发现“哈罗单车”所有一切的运营都是围绕这个“确定性好骑”来开展的,可惜这家公司没有上市,买不了他的股票。

        3.资源结构层。只能达到这个层面的产品,竞争力就不那么强了。还是拿前面的共享单车来举例,这是一种新的,以前从来都没有过的市场和产品,面对风口资本市场一拥而上、疯狂投钱和资源给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对于用户来说,自行车随时随地免费骑,为短距离交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好产品,自行车这一传统产品的用户体验提升。

        然而,风口过后,市场饱和或者低增长了,开始存量竞争了,那么缺少能力圈层或者战略存在层用户体验的产品,就很难快速增长了,也就不再具备砸钱投资的价值。

        4.角色框架层。听到这一节时让我想到了电力、石油、天然气等产品,这类产品谈不上什么特别的用户体验,你需要甚至离不开他,但你很难体会到用户体验的差异,即使运营这类产品的公司,也不会在用户体验上下什么功夫,因为这些产品的角色框架基本已经固定死了,公司只要保证生产和供应,别捅什么篓子就可以了。

        5.感知层。这个很好理解,所有的产品都有感知层,但是感知层可以帮产品锦上添花、加分,但替代不了核心的东西,就像茅台酒,使用精美的包装,能增加用户购买品尝的满足感,但如果你将茅台酒装在矿泉水瓶子里,告诉酒桌上的客人说这是茅台,人们一样会趋之如骛。

        课程后段还有约四分之一的内容,是关于创新的,但这部分感觉更适合风险投资,经典的价值投资者一般不会去碰初创期的创新企业,除非自己就曾身处这个创新相关行业,有相当敏锐的微观体感,懂得大企业的中观套路,还有能够识别创始人具备领袖级宏观能力的慧眼。

@今日话题 

$腾讯控股(00700)$ $贵州茅台(SH600519)$ $恒瑞医药(SH60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