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交行年报:奏响高质量增长与高价值创造“双重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交通银行的年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质量增长与高价值创造之间的共振,这种共振不仅展现了交行近年来经营管理上的深厚底蕴和资本市场上的卓越表现,更揭示了其面对复杂经济环境时的稳健与坚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于企业而言,逆境不仅是考验,更是成长和转型的机遇。

2023年,对于银行业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国内信贷需求偏弱、利率的下行,海外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通胀的上行,这些因素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然而,仍然有一些银行凭借其经营韧性,向上生长。

“总资产突破14万亿元;不良率连续三年下降;拨备覆盖率连续三年提升;分红率连续12年保持在30%以上;首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这组亮眼的数据,来自交通银行2023年年报。

在业绩发布会上,行长刘珺称,“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继续保持稳健经营的韧性和活力,以自身的确定性和有效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力以赴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

高质量增长,高价值创造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把企业的发展比作竹子的成长,他认为:“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没有“节”,成了单调脆弱的竹子;经济承压时,企业克服了各种各样的逆境形成了许多“节”,这种“节”让企业的成长得到支撑,并使企业的结构变得强固而坚韧。”

息差下行,营收承压,规模放缓等一系列行业性现象使得银行业进入分化时代,部分银行营收、利润均出现了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如何锻造出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长出许多“节”,成为了衡量其经营底色的重要标准。

2022年,交行成功打赢了为期三年的资产质量攻坚战,这场“战役”不仅提升了其资产质量,也为其发展增添了“节”。2023年,凭借这些“节”,交行以全胜的姿态完成了“资产质量巩固年”的目标。

规模方面,交行2023年末资产总额达到14.0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23%;客户贷款余额达到7.9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8%;客户存款余额8.55万亿,较上年末增涨7.58%。

业绩方面,交行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575.95亿元,同比增长0.31%;归母公司净利润927.28亿元,同比增长0.68%,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股东回报方面,交行2023年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278.49亿元,占集团归母净利润的32.67%,自2012年以来,交行现金分红率连续12年保持在30%以上。对于分红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交行董秘何兆斌表示:“未来依然将继续保持下去。”

内生增长方面,交行2023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23%,较上年末提升0.17%;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22%,较上年末提升0.04%;资本充足率为15.27%,较上年末提升0.3%。

资产质量方面,交行2023年不良贷款率为1.33%,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下降;拨备覆盖率195.21%,较上年末上升14.53个百分点,连续三年提升。

行长刘珺表示:“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不良贷款率是下行的,拨备覆盖率是上行的,这形成了一个喇叭口。我相信,未来这个形态是可以保持的。”

这份高质量增长的答卷,也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认可。

同花顺数据显示,2023年上证指数下跌3.7%,沪深300指数下跌11.38%的情况下,交行A股上涨31.35%。对比上证指数,交行在2023年给投资者创造了35.35%的超额收益。

而拉长周期来看,交行已经连续4年年线收红,截至3月29日,交行近4年的累计涨幅为84.57%,位居国有大行、股份行首位。

正是因为交行近年来的高质量增长,才孕育出丰硕的高价值创造成果,这两者之间,如同琴瑟和鸣,相互促进。

前瞻的战略布局

在逆境中持续展现出色且稳健的中长期业绩,往往预示着非凡的转变。交行在资本市场被重估,成为价值创造典范的背后,源于其前瞻的战略布局与公司基本面的实质变化。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相应地,商业银行也必须从规模银行转向价值银行,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创造、提升,构建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交通银行将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提出打造“普惠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财富金融”四大业务特色,并把“绿色金融”作为全集团业务经营发展的底色。

首先是普惠金融。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心脏,其根本使命在于滋养实体经济的血脉。而国有大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肩负着普惠金融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均衡与繁荣的重要责任。过去十年,交行经过不懈的探索实践,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小微金融发展有效路径。具体来看,在组织架构上形成集全行力量发展普惠金融制度保障;在发展模式上形成“1234”的总体推进思路。

截至2023年末,交行普惠型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9.38%、24.80%,较2020年末增长159.99%、54.94%;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581.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25%,增量创历史新高。

其次是贸易金融。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做强贸易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交行通过推出贸易金融产品,拓宽营销路径,加强渠道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等方式增强贸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截至2023年末,交行全年贸易融资发生额(1.5万亿元)、产业链金融业务量(5777亿元)分别是2020年的2.4倍、2倍,全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量(1.9万亿元)是2020年的2.5倍。跨境业务收入是2020年的1.6倍。

再次是科技金融。长三角地区作为科创板公司数量最多、总市值最高、市值规模占比最大的“三最”高地,是中国硬科技企业最活跃的区域。作为总部在上海的唯一国有大行,交行发挥集团全牌照经营优势,建立了“股贷债租托”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并从组织架构(建立总分支行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产品供给(打造“交银科创”服务品牌)、配套政策(采取专项审批政策和考核激励政策),形成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截至2023年末,交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31.12%、73.95%和39.54%;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1.20%。

最后是财富金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新供给和新业态,银行财富管理担负着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服务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使命。交行发挥集团全牌照优势,建强投研支撑,加强科技赋能,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陪伴式”金融服务。

截至2023年末,交行个人金融资产(AUM)较上年末增长8.23%,较2020年末增长28.21%。集团理财产品余额较上年末增长7.91%,较2020年末增长19.06%,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较上年末提升4.62个百分点,较2020年末提升42.1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交行的四大业务特色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这不仅体现了交行在金融领域的深厚底蕴和战略布局的前瞻性,更是其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动实践。

清晰的成长路径

安蒂思·潘罗斯在她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指出,企业的增长不仅仅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而是由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驱动的。她认为,企业是一个管理组织,同时也是人力、物力资源的集合,企业内部的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动力。

在这样的视角下,交行的成长路径显得尤为清晰和坚定:聚焦上海主场优势和推进数字化转型。

作为唯一总部在上海的国有大型银行,交行把“上海主场建设”写入集团战略,将自身发展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为了将上海主场打造成“五篇大文章”创新策源样板间,交行优化了“一件事”专班机制。目前,科技金融“一件事”、医疗付费“一件事”等9个典型经验做法已推广至各分行。

2023年末,上海市分行一般存款市场份额和一般贷款市场份额分别较上年末提升0.17个百分点、0.21个百分点;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市区两级重大项目合作覆盖率较上年末提升13.76个百分点;全年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同比增长32%,上海清算所代理清算业务市场排名第一。

数字化转型作为交行另一创新突破口,不仅是其实现成长的动力,更是其适应时代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战略。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交行聚焦零售先行打造数字化经营体系,一体推进企业级架构、业务中台和产品工厂建设,零售信贷和“交银易付”企业级架构项目落地。

2023年,交行发布新版个人手机银行,新版企业网银和企业手机银行,开放银行围绕交通、教育、政务、医疗、住房、养老等重点领域开展场景建设,开放API接口近5000个。个人手机银行月度活跃客户数(MAU)增幅7.96%,买单吧月度活跃用户增幅1.06%。

数字化转型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交行的持续投入。截至2023年末,交行金融科技投入120.27亿元,同比增长3.41%;为营业收入的5.64%,同比上升0.38个百分点。金融科技人员达到7,814人,较上年末增长33.30%,占集团员工总人数比例8.29%,较上年末上升1.91个百分点。

此外,交行的数字化转型也获得官方认可,连续三年荣获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并获得国际数据管理协会“数据治理最佳实践奖”,获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外部数据管理能力三级认证(目前开放的最高等级)。

通过聚焦上海主场优势和推进数字化转型这两个突破口,交行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也为整个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