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偏执一点,你得幸运一点

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7回复:1喜欢:14

晃晃悠悠,流年似水,转眼离2011年已十载芳华了。

那一年我十八岁,大一。和所有的青年一样,朝气蓬勃,怀揣着梦想。

那一年,我遇到了她,不是我生命中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所以我是幸运的。

她常常给我说:“每一个女人都是一所大学”。

如果不是她,于我而言,股市也许只是新闻里闪动的字眼。

那一年,像所有刚入大学的学生一样稚嫩,我也去做了兼职,发现辛辛苦苦一天的钱,不过区区100元,我给她说,这样的劳动力太廉价,毫无意义。

她说:“那不妨试一试股票吧,我相信你可以的”。

那一年她陪着我,来到门可罗雀的证券大厅,我依然可以在记忆的深处想起那个木质的柜台,满是伤痕,那么的暗淡,腐朽,像极了当年的股市,大盘横在2200点附近,毫无生机可言。

人生的第一笔启动资金来源于学费,奖学金,以及各种生活的结余。

和许多刚入股市的人一样,起初都是小资金去试探着玩,然后就上了瘾,着了魔,不断地投入资金,感觉钱总是不够。

那一年,上证指数跌穿2000点,重回1时代,可能现在的人再也无法见到1开头的上证指数了,就像我没有见过三位数的上证指数一样。

我还记得,我的学费,睡我下铺兄弟的学费,我女朋友的学费都成了我股市里的资金。因为读得是国际班,所以我们的学费都很高,以至于我当时股市里已经有了数额不小的钱。

现在想想,当年一个敢借,一个敢买,完全没有考虑过失败的后果。

所以我是偏执的,也是年少无知的。

那一年,现在叱咤风云的大金链子还是个小众人物,那一年小小辛巴饱受质疑,然后始终坚持分享,那一年风生水起,水晶苍蝇拍这些真正大V在雪球上拨弄风云,传授投资的知识。

我就像风中飞舞的韭菜,慢慢的憧憬与期待。

那一年,我跑到经济管理学院旁听证券投资学,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从A股的飞乐音响到08年的次贷危机。

我如痴如醉。

再后来,不知什么时候,牛市就来了,其实早在2013年底的时候,许多小盘的股票就已经开始启动,那一年雪球的口号是:大盘套一世,小盘套一时。

是不是和现在的口号:核心资产,抱团。刚好相反呢?

你可能不知道,那一年这些大象一样的核心资产可是不受市场待见,因为那是一个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年代,那一年新兴的科技企业,市场给予了上百倍的估值呢?

你不在其中,你可能不知道当年乐视的疯狂。

后来,就发展成了全面的轰轰烈烈的大牛市,那一年人民日报的口号是:4000点才是牛市的起点!

那真是一段让人激荡不已的岁月,我感觉我仿佛在钱的海洋里游泳,随便一抓就是一把钱。

那一年2015,离毕业只有一年,那一年被牛市涨疯的我竟然企图一步登天实现财富自由。

结果,被市场疯狂的教育,梦碎时分,只有眼泪。

那几年,我认识了非常非常多优秀的投资大佬。你可能不敢相信,那一年,我在网吧居然不是打游戏,而是接着语音讨论K线。

那一年,前辈给我看了天元骑马十三式,日本蜡烛图,巴拉巴拉,感觉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武功秘籍,那一年前辈带着我看贵州茅台,乐视,万科A等等的K图,她说要炒股一定要复盘大牛股的走势,那一年我觉得好有意思,一发不能自拔,那一年我觉得我就是技术派,Macd是我心中最唯美的图线,量价,老鸭头,红三兵,驾轻就熟。

真的是让人无比怀念的日子。

那一年,前辈给我说,我需要经历一轮牛熊才能成长。我不以为然,后来经历了15年的暴跌,我才算明白。

有些时候,成熟无关与年龄,而关乎经历。

感觉写得好杂,都是记忆的碎片,要吃饭了,下次再写吧。

接着写哈。

无聊的时候,我就喜欢写点东西,工科出生的我,常常说搞技术里面我是最能写的,写东西里面我是最会搞技术的~哈哈。

刚刚入市的人喜欢谈收益率,动不动就是几十、几百的收益率,当年的雪球其实和现在并没有两样,当然那年的我一样喜欢谈收益率,为什么呢?因为钱少呗。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谈收益率是一件非常幼稚的事情,就好比1000万的10%就是100万的100%是一个道理。

最终明白,决定一只股票收益的核心要素是价格和仓位。

只有在足够低的价格买入足够多的仓位,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很多人往往只是买到了价格却没有买到足够的仓位。抛开仓位来谈收益率,又有什么意义呢?

归根结底依然是基本功不足,看不清价值,所以不敢重仓。

那年,我学得很多,学得很杂,但是我有一颗初心,我始终坚信:长线是金,短线是银,超短是不要命。

那一年的雪球比现在更有意义,思想更加具有活力,更有针对性,那一年有坚定的银粉,他们喜欢招商,兴业这一类非常优秀的银行,在我的记忆里,有那么一段时间雪球就两个派别:银粉与非银粉。两边口水不断,那一年被说得最多的是互联网金融要颠覆银行,要把银行按在地上摩擦。

当我们走过时代的大河,发现招商、兴业这一众优秀的银行一直在稳步的向前,那些重仓银行的玩家也取得了非常丰厚的利润吧。那年云蒙还没有发基金,可惜她早早卖掉了招商,依然是没有看清楚价值,可是回过头,谁又能把价值看得那么真切呢?不都有一点运气的成分么?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非常的痴迷于技术分析,看了许多技术分析的东西,什么揉搓线,停机坪,V型反转,Macd,都学得不亦乐乎。

那年雪球的基本面派和技术派是两个阵营,一方是巴菲特的忠实信徒,推崇企业的基本面,只要基本面好,那就是干,口号是:打死也不卖!另一方是以各种技术理论为基础的技术派,信奉寻找启爆点,或者是打板,抄底。从技术派里又有许多分支,最为有名的是超短线和涨停板敢死队。当年瑞鹤仙、易碎品号称一年几百倍,就是超短的代表,当然是骗子还是真实,早已经不重要,都淹没在了历史的浪潮里。

其实怎么说了,当我走过那一段岁月,回首。我发现,基本面和技术分析本就不是两个割裂的东西,对一只股票的分析一定是立体的,拥有良好基本面的股票才是投资的首选,而技术分析则是寻找买卖点的辅助工具。

许多基本面的人说技术分析是假大空。其实不然,在我看来K图所隐藏的信息就是资金滚动的轨迹,而技术分析是结合这一种轨迹去寻找大概率的事件,比如缩量的下跌可以寻找底部,放量的高位十字星可以看出资金严重的分歧,虽然不是100%的准备,但是可以获得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当然我认为的基本面绝不仅仅是一家公司F10里写的东西,或者是新闻里的各种概念,所谓的基本面一定是要结合行业和估值来衡量的。现在所说的赛道,其实也就是行业,旧瓶装新酒罢了。可能你不知道茅台的估值以前有过20pe左右,银行也有过30pe的时候。基本面不是一尘不变的,他也是根据市场的变化会发生改变的。这其中有价值的发现,发展,也有价值的消亡,毁灭。

所以我常常说对于一只股票的分析一定是立体的,既要有基本面,也要有技术分析。一个确保你选择一个优质的行业,确保利润可持续的增长,一个确保你寻找到一个合理的价格,只有拥有了低于价值的价格介入你才会获得超额的收益。当然这里面涉及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估值体系的建立,比如仓位的管理,再比如资产类别的配置。所以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事情,买入一只股票只需要轻轻动一下手指,但是这买入之前的等待,准备,那是需要非常非常多的精力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市场90%的人亏损的原因,因为他们太轻易买入一只股票,也太轻易的卖出,毫无逻辑可言,永远在人云亦云。

我所喜欢的投资风格是长线甚至可以说是超长线,可能是因为我很懒。技术高手的波段操作,可以使利润增加,但是我自认为没有那个水平。

所以我很喜欢找一个优质的股票,买入,然后静静躺在里面,一旦脱离成本30%以上,我基本上就不管了。当然巨大的回撤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依稀记得15年的时候长江电力一度涨到了15元附近,虽然当时我也觉得高估了,但是依然没有卖出,然后就是跌到了10元,时至今日也才爬到20元的价位,涨幅远远低于绝大多数我后期买入过的股票。当然,于我而言我要的只是分红的收益了,我觉得我算是参股了一家现金奶牛,算算成本,如今的分红率达到了惊人的10-15之间,远高于我买的商铺。

我真正惊慌的时候是15年的暴跌,那一次我的惊慌源于杠杆,融资的杠杆虽然无法像配资一样巨大,但是对于心灵依然是一道枷锁,所以以至于我对杠杆的使用非常的谨慎。

现在回首看一看当年我看好的那些企业,现在都已经扬帆远航,当年因为跌得太快,太猛,杠杆太多,而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

真正的成长一定源于经历,对于股票的理解,我大概也是花了大概十年的时间才有了一知半解。当然兴趣依然是最好的老师,我每天睡前最大的快乐就是复盘一下许多股票的走势,有时候不必参与,静静地观赏也是一种乐趣。

我从来就认为把投资当作一种乐趣而非职业,而财富的增长作为附加的产物是最好的方式。我始终相信如果一种喜爱变成了赖以生存的方式,那么它就失去了那一份乐趣。

就写到这里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这东西,真的是非常的奇妙有趣,如果你问我想说什么,那就是:

去感受,去思考,去热爱吧!

我觉得证券投资是一门艺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那一年,一位经济管理学院的美女送我一本书《像巴菲特一样滚雪球》,我依然记得书的扉页她给我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感受着最初的感动,那么让我们上路吧!

一路走来,有些偏执,但是很幸运。非常感恩那些对我有过帮助的人,感恩之心常怀,敬畏之心不改。

$上证指数(SH000001)$ $长江电力(SH600900)$ $湖北能源(SZ000883)$

全部讨论

02-03 07:32

大学就接触股票,算比较早了,还能旁听证券分析课程,比大多数人都要起点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