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修行观念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玫瑰]

《坛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深具影响力,它所揭示的修行观念,为佛教传统修行方式注入活水,促使禅宗蓬勃发展。今略举三点说明如下:
1.随缘不变的无住修行:《坛经》的《行由品》说,惠能大师承受衣钵后,到了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为了避难,他隐遁于猎人队中,过着与猎人为伍的生活。他时常随宜为猎人说法,猎人则令他看守罗网,每当他看见禽兽落网时,便将它们统统放生。到了吃饭的时候,便以菜蔬寄煮在肉锅中,但只吃肉边菜。这样的生活,惠能大师随缘安住了十五年。一天,当他思维出世弘法的时机因缘已经成熟了,便毫无眷恋地走出隐居的生活,而到广州弘法利生。
惠能大师不论身处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中,都能保有一份“随所住处恒安乐”的旷达和宁静,这种随缘不变的“无住生活”,充分地流露出禅者人间化的性格,也破除一般人对于禅法神奇玄妙的迷思。
2.心无憎爱的无念修行:《般若品》的无念修行法门说,无念并非百物不思,而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也就是面对一切境界不起喜恶爱憎等念头。
如何能无念呢?惠能大师说,只要能清净自己的本心,使六识出六根门头,于六尘境中不染不杂,无滞无执,来去自由,解脱自在,即名“无念行”。又《定慧品》说:“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因此,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腿卧。”这种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尊自律的无念生活,自然能使内心清净,无玷无染,如月映千江,如日处虚空。
3.僧信平等的无相修行:《疑问品》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六祖认为在家、出家都不是成佛的必要条件,所以无须在虚妄假相上分别,但以“自净其意”为修行的要务。因为修行无非在净化自己的人格,净化人格,即无须有时间、处所、身份的分别,只要在日常生活里,行住坐卧中,返观自照,体悟自性,在在处处无不可成佛。

《坛经》以“无念、无相、无住”为修行法门,主要是使人人能“明心见性”。因此,若能依此而修,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人我的恩怨情仇,言语的触犯讽刺,彼此的欺凌纷争,能一并视为虚空幻相,则不会想到报复酬害,净土即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