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95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1995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有如下内容是我觉得重要的信息:

1、1995 年本公司的净值成长了 45% 约 53 亿美元,但由于去年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并购了两家公司,使得发行在外股份增加了 1.3%,所以每股净值仅成长了 43.1%,而总计过去 31 年以来,也就是自从现有经营阶层接手之后,每股净值由当初的 19 元成长到现在的 14,426美元,年复合成长率约为 23.6%。

对于 1995 年能够有这样的成果并没有什么值得好高兴的,因为在去年那样的股票市场状况,任何一个笨蛋都可以很轻易在市场上有所斩获,我们当然也不例外,套句甘乃迪总统说过的一句话,只要一波大浪来就可以撑起所有的船只。

2、伯克希尔的副主席,同时也是我的主要合伙人-查理.芒格以及我本人一直致力于建立起一个拥有绝佳竞争优势,且由杰出经理人领导的企业所组成的集团,其中一部份是 100%持有,一部份则是持有部份股权,当然我们最希望的方式还是透过协商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取得全部的股权,不过如果我们在股票市场中有机会能够找到以低于购并整家公司所需的平均价格,取得一家好公司相当程度的股份的话,我们也很乐于尝试,事实上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也就是经由协议买下整家公司或是透过股市买进部份股权),使得我们比起其它坚持单一做法的资金分配者来说,拥有绝佳的优势。

3、我们拥有两项优势,首先,我们旗下事业的经理人都相当优秀,且大部分的经理人都与伯克希尔保持紧密的关系,第二,查理跟我本人在资金分配方面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可以理性客观地执行这项工作,我们所面临最大的劣势是规模太大,在早年,我们只需要好的投资方案,但是现在我们需要的却是又“大”又好的投资方案,然而不幸的是,要找到能够与伯克希尔发展速度相匹配的公司的难度日益升高,这个问题持续地侵蚀我们的竞争优势。

4、有些卖方也会关心他们的公司是否能够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美满归宿,可以让其旗下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而就这点而言,伯克希尔绝对与众不同,我们旗下事业的经理人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此外我们的股权结构使得卖方可以相信当我们在购并时,所做出的每一个承诺将会被信守,对我们而言,我们也希望能与真正关心购并后其公司与员工会有怎样结局的老板打交道,就我们的经验而言,这类的卖主通常会较那些一心要把所拥有的公司拍卖掉的人,要让我们少发现许多令人不愉快的意外。

5、零售业的经营相当不易,在我个人的投资生涯中,我看过许多零售业曾经拥有极高的成长率与股东权益报酬率,但是到最后,突然间表现急速下滑,很多甚至被迫以倒闭关门收场,比起一般制造业或服务业,这种剎那间的永恒在零售业履见不鲜,部份的原因是这些零售业者必须时时保持聪明警戒,因为你的竞争对手随时准备复制你的做法,然后超越你,同时消费者绝对不会吝于给予新加入业者尝试的机会,在零售业一但业绩下滑,注定就会失败。

6、由于我相信 Jack 以及盖可保险公司原本拥有的竞争优势,伯克希尔在 1976 年下半年买进大量的盖可股份,之后又小幅加码,到了 1980 年底,我们总共投入 4,570 万美元取得该公司 33.3%的股权,然而在往后的 15 年内,我们并没有再增加持股,不过由于该公司不断地购回自家
公司的股份,使得我们在盖可的持股比例逐渐增加到 50%左右。

然后到了 1995 年,我们同意以 23 亿美元买下另一半原来不属于我们的股份。这实在是天价,不过它让我们可以百分之百拥有一家深具成长潜力的企业,且其竞争优势从 1951 年到现在一直都维持不变,更重要的是,盖可拥有两位相当优秀的经理人,一位是专门负责保险部门营运的托尼·莱斯利,一位是专门负责投资部门营运的 Lou Simpson。

52岁的 Tony 在盖可任职已有34 年了,兼具智能、精力、品格与专注力,他是我心目中经营盖可保险部门的不二人选,如果我们够幸运的话,Tony 应该还能再为我们经营盖可34 年以上。

另一方面,Lou 在管理投资同样出色,从 1980 年到 1995 年的这段期间,盖可的投资在Lou 的管理之下,年度平均投资报酬率高达 22.8%,同期间标普指数只有 15.7%,Lou 在盖可所采取谨慎保守、专注集中的投资方式与伯克希尔一致,有他在,对伯克希尔来说绝对有相当大的帮助,而他的存在同时也使得伯克希尔可以确保查理跟我本人万一要是有任何突发状况时,能够有一位杰出的专业人士可以立即接手我们的工作。

盖可如同过往一般,持续地吸引优良的保户前来,而盖可的服务也确实令他们满意,当然订价与提列准备必须适当,但是该公司能够成功的最重要关键,还在于超低的成本结构,这实在是其它竞争同业远远比不的,1995 年在 Tony 与其领导的经营阶层的努力之下,该公司的承保损失与营业费用比率进一步压低到保费收入的 23.6%,比起 1994 年又低了一个百分点,在商业的世界,我致力于寻找拥有无可侵犯护城河所保护的企业垒,感谢 Tony跟他的经营团队,盖可周围的护城河又更加宽了许多。

7、保险事业最重要的关键,第一是保险浮存金的数量,第二是它的成本,浮存金是我们持有并非我们所有,保险事业营运之所以能有浮存金的原因
在于大部分的保单都会要求保户必须预付保险费,另外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在被知会并真正理赔之前,通常都要经过好长的一段时间。

通常保险公司实际上收到的保费并不足以支应实际发生的损失与费用,所以大多会产生承保的损失,而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长期而言,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成本若能低于其它资金管道所需的成本就算是获利,但是要是其浮存金成本高于货币市场利率的话,其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就有疑问。

8、自从 1967 年我们进军保险业以来,我们的浮存金每年以 20.7%复合成长率增加,大部分的年度,我们的资金成本都低于零以下,受惠于这些免费的资金,大大地帮助伯克希尔的绩效提升。

任何一家公司的获利能力决定于(1)资产报酬率(2)负债的成本(3)财务杠杆的运用-也就是其运用负债而非股东权益来支应资产取得的程度。多年以来,我们在第一项表现的相当不错,运用资产所产生的报酬很高,然而在另外一方面由于资金成本极低,也使得我们受惠不少,这点就比较不为人所知,资金成本之所以可以压得很低,主要是由于我们可以用很有利的条件取得保险浮存金,关于这点在其它同业身上就不敢说了,通常他们也能取得大量的保险浮存金,但是取得的成本可能远超过应该付的代价,在这种状况下,运用财务杠杆反而变得相当不利。

由于多年来这些保险浮存金几乎没有让我们增加任何额外的成本,所以它们实际上等同于股本,当然不同于真正的股本,这些资金并不真正属于我们,不过假设在 1994 年我们持有的不是 34 亿美元的浮存金,而是 34 亿美元的股本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拥有的总资产一点都不会增加,而且我们的盈余却可能还会不增反减,因为去年浮存金的成本是负的,也就是说浮存金的存在对于我们的获利还有额外的贡献,而资本的增加却代表着伯克希尔必须额外再发行许多新股,所以想当然尔,更多的股份代表着更低的每股盈余,等于大大地减损了每股股份的价值,所以大家应该能够了解,为什么浮存金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此的重要,尤其是当它们取得的成本极低之时。

9、在购并盖可之后,我们的保险浮存金马上增加近 30 亿美元,而且展望未来这数字还会继续成长,此外我们预期盖可每年还能够继续拥有相当的承保获利,这等于保证这些浮存金不但不须负担资金成本还能额外贡献给我们获利,当然就内部转拨而言,我们还是必须支付盖可一笔相当的对价以取得浮存金。

10、总有一天我们会碰上大麻烦,但是查理跟我本人却相当可以接受这种变动剧烈的结局,只要长期来说我们的报酬可以令人满意,讲的再白一点,我们比较喜欢上下变动的 15%,更甚于平淡无奇的 12%,而正因为大部分的经理人倾向平淡,这使得我们长期报酬极大化的目标享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当然我们会密切注意避免让最坏的状况超越我们可以容忍的范围。

11、在伯克希尔目前状况最多的就属世界百科全书,面临来自 CD 与网络激烈的竞争,虽然我们仍能勉强维持获利,(大概没有其它百科全书业者敢这样说),不过业绩与获利却直线下滑,因此在 1995 年底,世界百科全书决定大幅改变行销方式,加强电子产品内容并大幅降低营运成本,当然这些做法的成效还有待观察,不过我个人相信此举绝对有助于我们继续维持生存。

12、我们有许多经理人根本就不必靠这份工作过活,但每天还是一样全力以赴,就像是身价不菲的职业高尔夫球选手还是继续打巡回赛一样,他们喜欢现在从事的工作,而且把它做的很好,把他们形容是在工作或许是个错误的名词,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他们所擅长的生产活动而非休闲活动之上而已,而我的工作则是努力维持一个让他们有这样感
觉的环境,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做的还算是相当成功,回顾过去 1965 年到 1995 年这三十年间,伯克希尔没有任何一位主要经理人发生琵琶别抱的情况。

13、在 1996 年初期,有两个重大事件影响到我们的持股,首先在买下盖可剩余一半的股份之后,盖可变成我们百分之百持有的子公司,第二,我们将资本城股份转换成现金与迪士尼股票。

14、再透露一点历史,我第一次对迪士尼发生兴趣是在 1966 年,当时它的股票市值还不到9,000 万美元,虽然该公司在前一年度-1965 年的税前净利是 2,100 万美元,而且所拥有的现金甚至多过于负债,当时迪斯尼乐园斥资 1,700 万美元的加勒比海海盗船才刚要开幕,而这家公司的卖价只不过是这艘海盗船的五倍!

印象深刻的我,利用巴菲特合伙企业的资金,买进一大笔的股份,照分割调整后的平均成本约 31 美元一股,这样的决定显然很正确,因为现在的股价大概是 66 美元一股,各位的董事长却在 1967 年以每股 48 美元将这批股票卖出,使得其效果大打折扣。

15、吉列特别股,从一开始我就跟各位说过这是一家相当好的公司,不过
讽刺的是,这也是我犯过的一个大错之一,虽然这项错误从未反应在财务报表之上。

我们在 1989 年以六亿美元取得吉列可转换特别股,之后并转换为 4,800 万股吉列的普通股(分割调整后),然而要是当初我们选择直接投资该公司的普通股,这笔钱将可以买到6,000 万股,因为吉列当时每股的市价为 10.5 美元,而由于那次的私募对于我们有诸多的限制条款,所以拿到 5%左右的折扣应该不成问题,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我认为当时要是我们选择直接以取得普通股的方式投资,该公司的管理阶层可能会更高兴。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虽然在这两年内我们另外还收到额外的特别股股息(这是普通股所没有的),如果当初我选择普通股而非特别股的话,截至 1995 年止我们将可多获得 6.25 亿美元的利益,当然还要再扣除 7,000 万美元的特别股股息。

16、总的来说,我们的特别股投资绩效算是相当不错的了,不过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压对了吉列特别股这个宝,若扣除吉列不记,我们其它的特别股投资带给我们的税后盈余,大概仅与原先他们所取代的中期固定收益债券的投资报酬率差不了多少。

17、今年的股东会将会有一项股权重组提案需要各位进行投票表决,一旦获得通过,伯克希尔原来发行的股份,将会被分拆为两种普通股,一种为 A 级普通股,一种为 B 级普通股。

B 级普通股拥有 A 级普通股三十分之一的权利,除了以下两点,第一,B 级普通股的投票权只有 A 级普通股的二百分之一(而不是三十分之一),第二,B 级普通股不能参加伯克希尔股东指定捐赠计划。当股权重组完成之后,每一股 A 级普通股可以依持有人的自由意志在任何时候,选择转换成 30 股的 B 级普通股,但反之则不行,也就是说 30 股的 B 级普通股不能要求转换成一股的 A 级普通股。

跟 A 级普通股一样,B 级普通股也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中挂牌交易,而为了维持挂牌之后的流通性,伯克希尔预计将会发行总金额 1 亿美元以上的 B 级普通股,整个释股的过程将以透过公开说明书的方式进行。市场最终将会决定 B 级普通股的合理价格,当然若无特殊情况,B 级普通股将会以 A 级普通股三十分之一左右的价位进行交易。持有 A 级普通股的股东若有赠与的计划,将可以很轻易地先将持有的股份转为 B 级普通股,当然可能也会有一些转换套利方面的交易可能使得 B 级普通股股价略高于 A 级普通股股价的三十分之一。

18、我们比较希望的是,平均而言,伯克希尔的每股价值每五年能够翻一番,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

19、总而言之,查理跟我不太在乎我们的股东们拥有公司股份的多寡,我们衷心期盼的是不论是大、小股东,都能了解我们的营运模式、与我们拥有共同的目标与长期投资理念,同时也能够明了我们受到的限制,尤其是股本过大本身加诸予我们的负荷。

20、不过我们还是必须再次提醒伯克希尔现有以及未来可能的股东,虽然在过去五年间本公司的实质价值以相当快速的速度成长,不过公司本身的股价涨升速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换句话说,在这期间股票的市价表现远过于公司本业的表现。

这样的情况不太可能无止尽的持续下去,不管是伯克希尔或是其它股票都一样,无可避免的,总有一天股价的表现会逊于本业的表现,我们不太愿意见到公司的股价受到股票市场影响而剧烈波动,我们比较喜欢的模式是伯克希尔的股价能够与其所代表的实质价值一致,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确保每位股东在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期间所获得的报酬皆能与伯克希尔本身事业的发展状况一致。

21、在这里我特别要提一下 Murph,简单的说,他是我在投资生涯中,遇到最好的经理人之一,同时除了优秀的管理特质之外,他也拥有同等的人格特质,他是一位杰出的朋友、父亲、丈夫与公民,许多时候当其个人利益与股东利益相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会选择后者,每当我提到我喜欢与那种我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我的子孙、女婿或遗嘱执行人的经理人共事时,
Murph 就是我所能引用的最佳典范。

22、大约有 96.3%的有效股权参与 1995 年的股东指定捐赠计划,总计约 1,160 万美元捐出的款项分配给 3,600 家慈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