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达里奥)摘抄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回复:0喜欢:9

下图展示了典型长期债务周期的7个阶段。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经济体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和偿债总额占GDP的比例,周期时长为12年。

在泡沫阶段初期,债务增速快于收入增速。快速增长的债务导致资产回报率和经济增长率加速上扬。这一过程通常会自我强化,因为收入、净值和资产价值的增加提高了借款人的借款能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贷款人根据以下条件决定贷款金额:(1)借款人用于偿还债务的预期收入或现金流;(2)借款人的净值或抵押品价值(随资产价格上涨而上涨);(3)贷款人自身的贷款能力。

在这种形势下,各类机构都买入资产,造成资产负债出现严重不匹配,具体形式如下:(1)短借长贷;(2)承担流动负债,但投资非流动资产;(3)利用借入资金投资风险较高的债务或其他风险资产;(4)以一种货币借款,用另一种货币贷款。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获得预期的价差。在此期间,债务水平持续攀升,而偿债成本上涨得更快。【各种错配】

在许多情况下,货币政策并没有限制泡沫,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在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良好,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时候。市场往往认为在这一时期生产率繁荣增长,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不断加强,纷纷举债购买投资性资产。此时,关注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央行往往不愿意充分收紧货币政策。

但泡沫最明确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

1)相对于传统标准来看,资产价格偏高。

(2)市场预期目前的高价会继续快速上升。

(3)普遍存在看涨情绪。

(4)利用高杠杆融资买进资产。

(5)买家提前很长时间买入(例如增加库存、签订供应合同等),旨在投机或应对未来价格上涨的影响。

(6)新买家(之前未参与市场者)进入市场。

(7)刺激性货币政策进一步助长泡沫(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泡沫破裂)。

通常,在顶部的早期阶段,短期利率上升,与长期利率的利差(即长期贷款相对短期贷款提供的额外利息)逐渐缩小或消除,与持有现金相比,贷款的吸引力下降。由于收益率曲线持平或倒挂(即长期利率相对于短期利率处于最低水平),就在泡沫破裂之前,人们开始觉得持有现金更好,这种心态的转变减缓了信贷增长,引发上述态势发展。

也就是说,去杠杆化进程基本上就是,人们发现自己所谓的财富其实大部分不过是他人的付款承诺,一旦对方不遵守承诺,自己的财富就不复存在了。

萧条阶段的主导因素是债务减免(即债务违约和重组)和财政紧缩等通缩性力量,债务货币化的力度不足。一个人的债务是另一个人的资产,大幅削减这些资产的价值会大大减少对商品、服务和投资性资产的需求。

减轻债务负担的政策工具分为四大类:(1)财政紧缩;(2)债务违约/重组;(3)债务货币化/印钞;(4)财富转移(从富人转移到穷人)。

为了理解整个去杠杆化进程中可以使用的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根据货币政策对经济和市场的不同影响,我把货币政策分为三种。

第一种货币政策

由利率驱动的货币政策(我称之为第一种货币政策)是最有效的货币政策类型,因为它对经济有着最广泛的影响。通过降息,央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刺激经济:(1)产生积极的财富效应,因为降息提高了大多数投资的现值;(2)减少月度还款额,降低信贷购物的难度,进而提高需求(尤其是对耐用品和住房等利率敏感商品的需求);(3)减轻偿债负担,从而改善现金流和支出。第一种货币政策往往是应对债务危机的首选,但当短期利率降至0%时,第一种货币政策将无法有效运作,此时央行必须转向第二种货币政策。

第二种货币政策

第二种货币政策就是现在所谓的“量化宽松”(即印钞和购买金融资产)。量化宽松通过影响投资者/储蓄者的行为(而不是影响借款人/消费者的行为)产生作用,因为其机制是购买对投资者/储蓄者影响最大的金融资产(通常是债务资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量化宽松刺激经济的效力会下降,因为风险溢价已被压低,而资产价格已被推高到难以超越的水平,财富效应逐渐消失。换言之,面对更高的资产价格和更低的预期回报率,承担风险的补偿变得太小,无法让投资者抬高价格,导致预期回报率进一步下降。事实上,从回报与风险比率的角度看,那些做多大量资产的人会认为现金更具有吸引力(而现金的回报率是相当低的)。结果,量化宽松变得越来越无效。

第三种货币政策

第三种货币政策更直接地为消费者(而非投资者/储蓄者)提供资金,激励他们消费。


通缩型债务危机处理:

我想重申一下,处理债务危机的精髓在于把不良债务分摊到多年。如果债务以本国货币计价,事情就比较好办。最大的风险不是债务本身,而是决策者缺乏知识或权威,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如果一个国家的债务是以外国货币计价的,决策者就必须做出更加艰难的抉择,无论如何,后果都更加严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