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7回复:135喜欢:47

2023年全年,沪深交易所IPO融资金额排全球第一和第二,远超后面八个交易所之和。全年IPO总共融资了3577.63亿元(较2022年还下降了31.5%),另外,定增融资了5752.81亿元(远大于IPO,但较2022年也下降了20.42%),可转债融资了1413.3亿元,配股131.95亿元,可交换债334.06亿元;所以这些融资加起来11209.75亿元。2022和2021年应该比2023年还要大。我看了一下海外的科技公司,$阿斯麦(ASML)$ 一年的研发费用折合人民币大概300多亿元吧,$英伟达(NVDA)$ 一年的研发费用折合人民币600多亿元......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们的公司们融了这么多钱,到底都到哪去了?现在连个对标都没有。

精彩讨论

汤诗语02-23 10:34

2021年A股融资额1.67万亿元,2022年1.69万亿元,2023年1.12万亿元......钱是融了很多,但是效果呢?海外涨的AI、医药等行业,我们连对标都没有......国内在科技领域攻坚克难的华为等公司、在科技领域赚大钱的字节跳动等公司,还是没上市的......应该评估一下A股的融资和产出,再来制定具体政策,否则,整个社会投进去的巨额的钱是怎么没的,都不知道。

泡沫艺术家02-23 12:19

其实融资只是一方面,未来融资这些的解禁对市场一样是巨大的流动性压力,所以为啥未来两年要离科创与创业两个板块远点呢。
而且大量高价发行,甚至大幅超募对市场影响绝对不是抽流动性那么简单。
因为A股市场太年轻,不可能规范的,所以为了让场外的钱可以放心的投资,用核准制制造了一个代码稀缺,也就是让再烂的公司也有个壳作为保底。这样一方面可以抑制很多股东减持的冲动(因为公司是有最低市值的),另一方面散户不懂买错了,也不至于血本无归。
而且同时还有第二重的规则保证,就是新股低定价上市,这样一级市场可以融到资,同时二级市场中签的可以吃到肉,实际上是一二级市场利益均分。同时市值打新,能固定住基本面良好的蓝筹流动性。
而一旦筹码不再稀缺,壳价值就归零了,很多老股民买错了就彻底血本无归,而且既然公司可以一文不值没有保底价,很多股东多低都会减持的,因为有1块钱,总比零好吧...
另外一方面高价发行,明显就是越来是利益均分的,结果变成了一级市场吃撑,把二级市场给连根不留的割了。而且这方面收益一旦下降,市值认购就会变成反身性,发的越少,收益率越低,蓝筹筹码压力越大,蓝筹抛压越大,则市场越不活跃,新股越少,打新收益率越低...
实际上前段时间史无前例的低位出现断杠杆与熔断般的波动,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市场反应。

freeOK02-23 10:20

加州、东京、新加坡的房子、海滩等

勃勃生机beta02-23 10:44

加州、温哥华、新加坡房价节节升高

mike16302-23 11:13

真正搞科技突破,只能依赖市场竞争后成功的民营大型龙头公司,例如华为 字节跳动 阿里巴巴 腾讯 大疆 比亚迪 长城汽车 理想 小鹏这些。。。 把钱给央企国企 或者大量没有被市场验证获得微小公司,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打水漂。 美国也是靠微软 nvda这些龙头公司。 小公司在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前,99%都是被市场淘汰对象。a股 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方向 被量化基金配置到小微公司,或者配置到国企央企,属于典型的资源错配。和美股对比一下,结论非常清晰。

全部讨论

2021年A股融资额1.67万亿元,2022年1.69万亿元,2023年1.12万亿元......钱是融了很多,但是效果呢?海外涨的AI、医药等行业,我们连对标都没有......国内在科技领域攻坚克难的华为等公司、在科技领域赚大钱的字节跳动等公司,还是没上市的......应该评估一下A股的融资和产出,再来制定具体政策,否则,整个社会投进去的巨额的钱是怎么没的,都不知道。

02-23 12:19

其实融资只是一方面,未来融资这些的解禁对市场一样是巨大的流动性压力,所以为啥未来两年要离科创与创业两个板块远点呢。
而且大量高价发行,甚至大幅超募对市场影响绝对不是抽流动性那么简单。
因为A股市场太年轻,不可能规范的,所以为了让场外的钱可以放心的投资,用核准制制造了一个代码稀缺,也就是让再烂的公司也有个壳作为保底。这样一方面可以抑制很多股东减持的冲动(因为公司是有最低市值的),另一方面散户不懂买错了,也不至于血本无归。
而且同时还有第二重的规则保证,就是新股低定价上市,这样一级市场可以融到资,同时二级市场中签的可以吃到肉,实际上是一二级市场利益均分。同时市值打新,能固定住基本面良好的蓝筹流动性。
而一旦筹码不再稀缺,壳价值就归零了,很多老股民买错了就彻底血本无归,而且既然公司可以一文不值没有保底价,很多股东多低都会减持的,因为有1块钱,总比零好吧...
另外一方面高价发行,明显就是越来是利益均分的,结果变成了一级市场吃撑,把二级市场给连根不留的割了。而且这方面收益一旦下降,市值认购就会变成反身性,发的越少,收益率越低,蓝筹筹码压力越大,蓝筹抛压越大,则市场越不活跃,新股越少,打新收益率越低...
实际上前段时间史无前例的低位出现断杠杆与熔断般的波动,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市场反应。

02-23 10:20

加州、东京、新加坡的房子、海滩等

制造业、矿产、银行主导的市场,当然融资就多。。美股那些科技公司、消费和零售公司、金融巨头都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品牌,家底厚,不需要融资。

02-23 13:40

希望新村长明白,内卷是没有意义的,大量融资对提升价值可能负作用。

02-23 14:27

很多人说中证50可以对标美国50,我觉得完全不当。人家美国50里是什么公司,英伟达、微软、苹果、特斯拉、伯克希尔、礼来,A股有什么,神华?茅台?中石油?所以我觉得日本家庭大部分资产配置在美股和美债是正道,或许国内和日本不一样,就权当一个参考吧。$美国50ETF(SZ159577)$ $美国50ETF(SH513850)$ $英伟达(NVDA)$

02-23 10:22

都是来卖公司的,卖完再润出去,股z了就指望救市

请图

02-23 16:45

这些公司遵循强盗逻辑:凭本事融来的钱,为什么要回报股东?他们来上市,就是卖公司的,多次卖,各种卖。贝莱德总裁说:“我们买不完,根本买不完”,不管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我们自己眼见为真。
不超五年以上真正回报股东的,不正经做事的,我都远离。我的原则民企不超过股票总仓位3成,宁愿被国企亏,也不能被民企坑,因为人性靠不住,法制靠不住,民企大概率亏钱有我的份儿,赚了钱没我什么事儿。我看中了它的收益,它看中了我的本金。
$尔康制药(SZ300267)$ $康得退(SZ002450)$ $ST康美(SH600518)$

实在理解不了一边骂IPO一边乌泱泱打新的人,当然,我更不能理解的是接盘次新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