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规模王,华润转型王,中海利润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1喜欢:20

地产下行,头部房企进入“新三国”争霸赛

文|潘永堂

今天老潘聊聊分化这个话题。

分化这2字在地产圈不算新鲜事,毕竟房地产行业过大,且“地域化”特征强,国企民企信用差异大、企业战略激进与保守差异大……最终房地产比其他行业,天然分化会更严重。

以前谈分化,都更多聚焦在“面上”,或者“一级目录”的分化。

比如民企与国企融资利率的巨大分化,比如过剩时代改善产品与刚需产品的成交占比分化,比如一二线城市逐步“企稳”与三四线城市“冰冷”的分化。

眼下的分化,正进入深水区,或者“二级目录”!

比如过去的城市分化进入如今的板块分化和对街分化。即城市一条街道两边的竞品售价是天然之别。

比如房企分化过去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明显拉开差距,但如今单从第一梯队内部看,也明显拉开差距,比如今天老潘要聊的,头部4强房企已经开始大分化。

今天老潘就来聊聊,保利万科、中海、华润,目前这4大头部房企的超级分化。

01 潮水退了,巨头也分化

应该说,行业下行期要比行业上行期分化“更鲜明”。

眼下“下行期”,正是房企“极速分化”的明牌时。

好行情会让各路选手“鸡犬升天”,大家都好,差别是赚多赚少的区别。

但差行情时,选手们进入“生死分化”的大区别,分裂程度就不一样了。

借用俗语,潮水退时,你既能看到一批又一批“裸泳者”曝光了,你又能看到巨头也开始战略与能耐大分化了。

比如眼下21年到23年,百强已有42家(有说是47家)爆雷,但更值得观察的是,这些爆雷体现出一爆、二爆、三爆的梯队性。

大家按顺序排好队的爆雷,其实背后是经营安全度不一样

比如21年到24年

第一轮爆雷的是三高房企即恒大为代表的民营房企,第二轮是以优质民营房企旭辉、碧桂园为代表的二爆。而第三轮是携带国企血统的混合所有制即远洋地产为代表的三爆。

当然标普也提醒了一点,一旦房地产销售再下滑30%,那么以万科、金地为代表混合所有制房企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四爆”。

与此同时,不仅仅是“爆雷梯队”的一、二、三爆的时间差;另一方面,即使不会爆雷的头部央企也在分化,他们的特色和能力都在显性化,差异化。

比如同样是16家地产央企,你看一边是华润、中海、保利等100多亿、300多亿的归母净利润,一边则亏损60多亿、利润首亏的中交地产中国金茂的“入不敷出”。

比如即使头部4强,比如保利万科、中海、华润也出现高度分化,表现出不同细分领域的夺冠。

其一、中海的王牌,是传统地产开发的“利润王”。

华润总量利润超了中海,但地产开发超不过,中海在传统地产创利,净利率水平还是遥遥领先。

其二、华润的王牌,是第二曲线的“领先者”,是新时期的“转型王”。

这一点华润超了中海,保利,甚至万科

其三、保利的王牌,是地产开发的“规模王”,2023年首次登顶销冠,且领先第二名近500亿,是规模遥遥领先的存在。

其四,万科的王牌,正在模糊化。

论规模,老二了;论利润,中海牛,论第二曲线,华润更强。

加上如今地产下行期,混合所有制的万科面临债务压力依旧巨大,但即使万科穿越了这轮周期,但万科过往的“头牌皇冠”正在一个个被摘去。

01

规模王:保利会占比较久

早期的规模王,万科比较久,但随后“恒大碧桂园”在行业顶峰各坐了2、3年,而如今央企保利,有一种“王者归来”的感觉。

而且这一次地产规模王座,保利要做比较久!

一则恒大碧桂园已经爆掉,未来和宝座永别了。

二则央企保利领先第二名、第三名太多,比如保利领先老二万科近500亿,领先老三老四1100亿,堪称遥遥领先的存在。

三则保利目前新增拿地行业第一、土储充沛易销,去库存给力(出清了很多低质库存项目),加上老二万科如今面临债务压力正在“卖资求生”,所以,保利规模王,能做得长一些。

规模王,没什么不好的。

眼下大家对规模王有点鄙视,老潘觉得狭隘了,固执了,或者需要更新老观念了。

其一、央企登顶规模王,一种名正言顺的既视感。

不像过去碧桂园登顶后坐立不安,好像有一种被别人“盯着”的既视感,所以期间还羞答答只公布“权益销售额”,这也正常。

在中国最大的行业,民企称王,还是不自在的。

其二、过去的“规模王”有被鄙视的内核。

即典型是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登顶规模王,且彼时房子质量问题频出,产品高度标准化成为未来建筑垃圾……最终,大家对“规模王”、对“黑马”这些称谓感觉“味道”不对了。

其三,商业常识是,一个企业最大的责任就是发展,增长。

“不增长,不发展、持续业绩倒退”才是一个企业最大的不道德,是要被追责的。

况且做企业的都知道,一旦企业业绩不增长了,各种问题,负面就从地下各处一股脑的冒出来了,最终将企业带入螺旋式下降通道。

业绩增长,才是良性的,才是优秀的。

优秀的企业可以短暂规模下滑调整到位了而后继续销售、业绩增长,但不能长期下滑。

而如今地产进入“新时期”、“新常态”了。如今行业变了,游戏规则变了,规模王靠得不再是高杠杆,而是“产品高品质、经营高质量、管控高水平、财务稳健”换来的“规模增长”。

那么新时期的规模王,规模增长就是值得点赞的。

以保利为例,保利如今的增长力靠得是“更好质量的高土储,更高质量的土储升级、高品质时代的产品力、更强的去库存、更高效的周转与运营以及保利军事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组织力铁军”带来的,而不是“靠高负债、高杠杆”驱动的增长,那么,保利这种增长模式所带来的“规模王”就是值得认可的。

事实上,经过这一轮房地产洗牌出清之后,很多民营大鳄已经倒下或最终收缩,新的格局中,以央国企主导的中国房地产将进入更高集中度、更具主导力的10强争霸赛格局。

其实即使眼下这2年已有这个迹象。

过去三高时期,头部房企冲3000亿、5000亿,8000亿的都各有三五家,而冲击1000亿,2000亿也有几十家中等房企。而如今这2年,随着百强42家房企爆雷,新的城投和地方国企短期又很难成为腰部力量,所以眼下腰部房企出现一种“塌方断层”的行业观感,而整个房地产已经进入15强,10强在主导、引领行业前行的格局。

未来的规模黑马,很难大规模出现在中部房企,而更多出现在头部15强房企之中。

一则过去超过50家中型房企提出冲千亿目标,核心在于“天时地利”都还存在空间。

比如融资宽松,可以高杠杆,比如房企疯狂拿地,有足够面粉;比如房价处于上升通道,拿错了地也能被上涨行情消化掉,比如15年去库存后很多城市供求关系缓和、很多城市轮动周期鲜明……

但如今这一切支撑“黑马”大爆发的土壤都没了。

“融资难,产能过剩,房价下行,城市去化周期长,房地产进入下行期”……这也决定了中部房企很难像过去一样,黑马辈出。

当然,依旧10万亿的巨大市场,中间层跑出几匹黑马是可能的。比如老潘上个月走访的伟星房产,就相对不错。

中间层,以保利置业为例,拥有央企护身符和金字招牌,但最近3年却依旧很难突破十四五早期的2025年冲千亿的弯道超车目标。比如保利置业2021年到2023年销售额分别是566亿,503亿,536亿,始终在500亿规模徘徊。而面对当下2024年,保利置业董事会主席万宇清也坦言:“现在看来,十四五期初提出的2025年千亿目标恐怕实现起来会比较困难,未来整体上还是顺应市场”。

同样有着制造业巨头的美的集团爸爸的美的置业,23年销售额659亿,24年销售目标则定为550亿。

当然优质中小房企还可以增长。

比如成都万华(麓湖)、阿那亚等业绩还在增长,但他们的问题一是他们是孤品做强做牛,但很难全国化多项目扩张。二则他们当下基数还是太低,比如万华麓湖一年还不到200亿,阿那亚23年才30亿左右。

所以,未来小房企已很难入大局,而即使“可以拼爹,或者有央企身份”的中型房企尚且超车困难,很难成为黑马,那么更多中型房企中后期依旧进取困难。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轮行业洗牌出清调整,到底是谁的战略机遇期?

答案是“头部房企”。

这也是老潘今天阐述“规模论”第二个关键论点。

即其二、房地产下行期,正进入头部房企全方位领导行业的“加速期”。

未来中国房地产很难短期形成寡头效益,更现实的是,中国房地产将更多进入“10强”争霸赛。

即10强房企更多在土地战场、融资战场、销售战场呼风唤雨,横冲直闯,肌肉感、实力感爆棚。

未来10强房企的市占率将加速度提升。未来3强的市占率也将加速度提升。核心在于下行期,越是头部,行业影响力、资源争夺力、综合竞争力越是领先,所以当行业经过高峰后的下行期,头部,将具有更大话语权。

其一、目前国内TOP3房企市占率还不到10%,比如老大保利3.6%,老二万科3.2%、老三中海2.6%,加起来9.4%。而对标成熟市场,美国和英国TOP3住宅开发商市占率在22%~23%水平。

其二,对标美国头部房企市占率8%左右,未来保利从3.6%到5%甚至更高是完全有空间的。

眼下房地产短期承压,但更改不了房地产向头部转移,向头部进一步集中的行业趋势。

比如哪怕眼下2023年保利销售下滑,但保利近3年市占率,行业地位却在节节攀升。比如2021年2.9%,2022年3.4%,2023年3.6%。

所以,未来房地产格局,腰部房企缺乏了系统性弯道超车的土壤和天时地利,而头部房企在行业下行调整期将有更高市占率,更大影响力。

眼下,老三老四华润和中海在规模排位上“咬着走”,且离老大保利销售差距大(23年销售差保利4222亿,中海3098,差距1100多亿。),而万科因为眼下债务危机、拿地收缩最终导致后期销售将继续下滑,而保利凭借充沛土储、新增拿地行业第一以及强势去库存、产品力大升级,最终保利这一次登顶地产一哥宝座,中短期是稳了!

当然,中海自从丢了2年丢了利润王后,也开始焦虑了。

比如最近2023年中海母公司中国建筑就开始公布其“中建系”2023年销售额4514亿,即涵盖了中海地产和中建8个局旗下地产公司的销售额之和,超过了保利4222亿,一时间,中建系成为地产老大。

老潘写过,那如果这样,保利发展加上保利置业,其实都快4800亿了。

显然,“规模王”其实业界都是关注的。

何况,在利润率下滑时,提升规模增长,就是提升利润额的增长!

保规模,也等同于保利润。

所以,地产下半程,规模,依旧是重要的!

02

转型王:华润置地

华润置地销售老四,销售比不过保利,但华润置地2023年归母净利润314亿,是新晋“利润王”,但老潘为何给他一个“转型王”标签!

这是一个好问题。

核心在于

其一、“转型王”是更源头的战略领先力。而“利润王”只是转型王的结果而已!

其二、在地产下行期,在地产主业从18万亿下降到11万亿甚至后期继续下降时,在地产销售额收缩时,华润置地的“转型王”更有“大时代意义”和行业“引领”意义。

毕竟牛逼的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这是企业最大的宿命!

所以,谈论华润置地转型王,才是本质。

这是有别于“利润王、规模王”的另外一种战略存在。

比如华润置地虽然销售额3070亿,比规模王保利4222亿足足低了1100多亿,但归母净利润保利120亿,而华润却高达391亿。

关于华润转型王,老潘有三点分享。

其一、391亿,转型收入华润置地遥遥领先。

数据说话。

华润2023年经常性收入是391亿,净利润也高达96亿,而对比规模王保利第二曲线中资产经营收入41.7亿,加上物业收入150亿,两者相加整体192亿左右。而中海则是42亿,即使加上中海物业130亿,也才172亿。

显然,华润置地391亿经常性收入,是远超“规模王保利、利润王中海”的经常性收入。

当然,万科23年经常性收入558亿,华润只是行业第二的存在!

其二、明明华润经常性收入只是老二的存在,老潘凭什么说华润是头部房企“转型王”?

其实这是按照万科的转型成功标准来划分的。

最早万科业绩交流会,老潘曾公开提问郁亮总,何为转型成功标尺?彼时郁亮的答复是,即经营性收入和利润占全集团50%,这就意味着转型成功了。

这一标准,被后来者龙湖、华润采用,但尴尬的是龙湖提前完成,而华润也胜过万科。

比如龙湖2023年第二曲线即经营性收入以14%的集团收入占比,实现了超过60%的集团利润占比。显然,龙湖转型成功了一半。

应该说龙湖规模在老10左右,即地产主要盘子与万科还是不再一个量级,所以在相对值“占比”有优势,但华润置地老四和万科老二就可以相提并论了。

2023年,华润置地第二曲线以经常性收入占集团总营收15.6%实现了核心净利润占集团总收入占比已高达34.4%!

对比之下万科第二曲线收入占比、利润占比就薄弱了。万科第二曲线收入占比6.6%(2022年万科房地产开发收入达到4704亿元,占比高达93.37%),利润占比就更微乎其微了。

所以用万科看转型的标准来看,同量级的华润转型相对更成功。

其三、房地产转型本质是存量物业的经营能力,即资产管理水平。在这一块,华润在资产回报,资产经营,资产投融管退上是头部的存在。

以万科为例,在眼下万科现金流紧张时,万科投入经营服务类资产高达4000亿,但其整体资产的EBITDA利润率到现在依旧不能覆盖银行贷款利息,呈现经营业务收益率整体上不足以覆盖利息的爬坡的状态。对比之下,华润置地最为核心的资产即购物中心租金收入2021年就首次实现全额覆盖利息及股息支出,比值约1.01倍。

所以,从转型的收入绝对值,转型收入利润占比,转型资产的运营质量三大维度综合看,华润置地对比万科、保利、中海是综合领先的存在。

华润置地,的确堪称头部房企“转型王”!

03

利润王 中海地产

如果单从净利润额来看,华润置地在2022年,2023年已经超越中海利润王,但论及单一地产板块,或是“创效”力,即毛利率和净利率而言,中海地产,依旧是传统地产开发领域利润王者的存在。

过去是,如今依旧是!

比如2023年中海地产毛利率依旧高达20.3%,而净利率更是高达13.4%。

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

比如规模王保利发展2023年的毛利率是18.6%,净利率5.2%,个位数的存在。

比如万科2023年毛利率15.2%,净利率4.39%,不到5%。

比如总量利润王的华润置地2023年开发销售业务毛利率20.7%,地产开发净利率是8.6%,也是个位数的存在。

应该说,在如今地产一半都亏损而且整体利润下滑的大背景下,中海地产依旧能实现毛利率多年始终超过20%、净利率维持10%以上,这在头部房企中是王者的存在!

应该说,建筑业出身的中海地产,在“干地产”这件事上是做到足够的利润极致和全方位利润内卷。

比如2023年中海拿地权益破1000亿的同时,新增土储平均毛利率在22%。

比如2023年中海通过中海领潮供应链集中采购,全年材料采购成本下降13%。这一点华润今年公告也表示要“发力供应链”平台。

比如中海2023年融资成本降低到3.54%,行业王者的存在

比如产品在成本端和近期比也有相对上百元每平米的优势。

比如中海2023年集团管理费、行政费占比仅3.8%,费用控制在行业首屈一指。

比如2023年中海土地投资单价1.88万\平米,而保利是1.58万\平米。相较保利,中海货值更倾向核心城市的高能级区域。

以上地产开发各个端口的利润压缩和优化,铸就了中海高毛利率、净利率 实现。

中海并不满足于赚钱能力(净利率)的领先,更要赚钱数量的领先。

也因此,中海这些年一直在加大投资强度,比如中海近5年拿地强度始终维持在40%以上,整体高于其他头部房企均值。比如2022年,2023年拿地强度分别为0.46,0.44。对比保利21年0.35、22年0.35、23年0.39。显然,中海在规模上有更大的期许,但中海地产醉翁之意不止于“规模王”,而本质是在行业利润率普遍下滑大背景下,不断实现规模增长,才能实现利润额的企稳、增长。

中海的所有努力和战略,都指向了开发“利润王”!

04

万科头部标签,正在模糊化

相对“规模王保利,转型王华润,利润王中海”,

万科的头部标签,正在模糊化!

论规模,赶不上保利了,而且差距还会拉大。

论利润,赶不上中海和华润,万科净利率偏低。

论转型,万科自身四大转型赛道摊子铺得太大,而地产主业又提前进入下滑通道,导致主业下滑时第二曲线没有实现“替补”效应,导致第一二曲线脱节。

加上如今加速度销债1000亿和贱卖优质资产,这意味着万科后续无论销售规模和利润都会进一步受到影响,而转型的“优质资产”也将进入不得已“贱卖”通道,这也势必影响万科第二曲线大战略的后期推进。

眼下的万科,22年、23拿地强度已经从高位下滑到0.21、0.28,而拿地绝对值更是从之前超1000亿量级下降到22年241亿,23年384亿……新增土储已经远远低于同期保利、中海、华润。而2024年,万科大概率不再拿地,而这整体3年的弱势拿地,加上过往去库存进入深水区,因为好卖的早卖了,再加上爆雷的危机,后期24年乃至今后万科的整体销售,相对保利、中海、华润将进一步拉开差距

所以眼下的万科,头部争夺战已经不重要,更需要的是“快销售、去库存、卖资产、卖股权、快融资”,最终度过眼下难关才是首要大事。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万科的头部领先力标签,将更加模糊化!

小结

保利是规模王,华润是转型王,中海是利润王,这将是未来地产三强的新格局!

对今天老潘分享的,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全部讨论

保利之前产品偏中端,把自己的品牌溢价搞没了,现在搞天悦和高端产品系列有点为时已晚,同样定位的楼盘华润、中海、保利,够得上客户基本会选前两者,核心区域买得起高端住宅的都是体面人,住保利和住中海华润给外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层级,就算产品力再好保利也总感觉差点意思,就是一种违和感,这种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短时期改变。

05-14 20:27

万科管理层有问题,大概率退出争夺。
目前看的到的四大家:保利 华润 中海 招商

05-14 21:47

万科若是没落要靠变卖资产求生,当初万科管理层喊活下来真是太有前瞻性眼光了!只可惜万科变瘦马后管理层没得挖墙脚

05-01 10:33

一但市场正常或回暖,中海的“利润王”,相对于保利还有多大优势?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货币等等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华润的第二曲线前景如何?这块万科没弄成,保利只是在酌情发展。保利的“大型赛事会展服务商”“综合养老地产”“不动产金融”等等也是挺有前途的。保利在自己资金条件允许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住开追求“规模王”是没错的,天天屯面粉,充满闯劲。

04-30 19:57

万科掏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