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2喜欢:1

1.

关于茅台有这样一个日经贴:

茅台和白酒装在同样的罐子里,让消费者盲测,喝不出来差别。

这里“茅台”也可以其他品牌消费品,比如“可口可乐”。

百事官方甚至亲自下场,做起了双盲实验:在撕掉品牌的情况下,随机挑选路人,随机品尝百事和可口,结论是:

认为没有区别的居多,认为百事好喝的更多。

说明什么?消费者认的只是牌子,不是产品,茅台卖1499收的是智商税!

这种观点披上了盲测的科学外衣,在高知人群中尤其有市场,甚至忽悠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高层!

2.

1984年圣诞节,可口可乐的高层一致做出决定:改变可口可乐的产品配方!理由有三个:

百事可乐咄咄逼人的宣传攻势

丢掉1%市场份额的巨大压力

改口味盲测的乐观结果

结果呢?愤怒的消费者打爆了可口可乐公司的投诉电话,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在全美掀起巨大的声浪,逼得公司赶紧低头认错,把产品改回来,回到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才平息了这场愚蠢的闹剧。

不是说消费者喝不出来区别么?是盲测结果错了吗?我们不该迷信科学?

今天,小霸王步步高缔造者•oppovivo幕后老板•拼多多黄铮人生导师•投资界传奇•雪球普通网友•段永平,在一次普通的回帖讨论中,用一段不长但是信息量巨大的发言破解了这个悬案!

3.

让我们先把段永平的原话贴出来:

“其实那个盲测结果也可能是对的,关键是那个试验测的是什么?如果过程设置不对,结果是很可能会很误导人的。如果我们让一帮既不喝可口可乐也不喝百事汽水的人偶尔盲测一下,结果的确非常有可能是都一样(或没有显著差别),类似的测试还有各种红酒,白酒甚至酱香酒。如果我是那个商学院的教授,我会想让班里学生分为两组,先让大家每天随便喝可乐或者百事,喝啥都行且不限制数量,但要求每天必须至少喝一罐。三十天以后盲测一下,那个结果才是大家想知道的可乐和百事的口味差别。当然这个办法还可以有很多变化,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先有观点后决定怎么测试,而且不要忘了到底要测什么。如果我们测的是路人(喝白酒的人的比例很小)和无酒不欢的人们对茅台和别的酒的区别,测试方法的差别是巨大的,而且后者的成本非常高,估计从来就没人做过,甚至茅台也不会做,因为自己做的也没有说服力。”

第一个信息点是:盲测结果是对的,但是我们是否理解测的是什么?

百事和可口做的双盲实验中,为了保证盲测的科学性,随机挑选了路人作为实验对象,这个选择本身是很严谨的。但是在解读的时候,我们是否犯了不够严谨的错误呢?

既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普通路人,那么最终形成的结论就应该加个定语:

(在普通路人中),认为没有区别的居多,认为百事好喝的更多。

这个结论跟之前的有区别吗?有区别!之前的结论事实上调换了实验对象的概念,用可乐的消费者替换了路人:

(在可乐的消费者中),认为没有区别的居多,认为百事好喝的更多。

这个概念调换很不容易发现,因为可乐的消费者太多了,包括公司在内,大家都默认可乐的消费者就是普通路人,因此没有意识到这个调换

就是这么一点点不严谨,造成了巨大的误判,酿成了可口可乐的大乌龙!

4.

第二个信息点是:如果要做正确的盲测,应该怎么做?

当我们运用严谨的科学思维,辨明了“普通路人”和“可乐的消费者”是两个不同的实验对象后,正确的双盲实验应该怎么做?段永平给出了如下步骤:

把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让他们每天随便喝可乐或者百事,不限种类数量

三十天以后做口味盲测

这样做出来的结果,才是“可乐的消费者”中可乐和百事的口味差别。

看出来了么,这种方法和随机挑选的路人区别在哪里?

区别在于是否在之前的三十天每天都喝可乐!

这里三十天还是二十九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模拟手段,将随机挑选的“普通路人”,转化成接近“可乐消费者”的真实形态

“普通路人”与“可乐消费者”的核心区别在于:

路人偶尔喝可乐,而“可乐消费者”每天都喝。

当偶尔喝变成每天喝,百事可乐更高的甜度,就从奖励变成了惩罚!

真正的可乐消费者,是那群长期大量饮用可乐的人,让他们在觉得好喝的同时不腻,才是产品的核心诉求

可口可乐真正的核心优势,是配方中更低的甜度,让长期饮用的消费者更不容易觉得腻

5.

第三个信息点是:为什么这才是正确的盲测?

我们已经知道了,针对“普通路人”和针对“可乐消费者”做的盲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盲测,那么问题是,为什么针对“可乐消费者”的盲测,才是正确的盲测?

这个答案不在科学上,而在商业上。让我再引用一下段永平的原话,看看真正的商业大佬对消费者深入骨髓的理解:

“多数人实际上统计意义不大,除非他们都是无酒不欢的人们。偶尔喝一下的人对酒的观点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他们平时也不喝也不买。关键是去想真实的用户是什么感觉。”

短短的三句话,信息量多到爆炸:

平时不买也不用你产品的大多数人,不是你的真实用户

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你产品的少数人,才是你的真实用户

你不需要服务所有人,只需要服务好你的真实用户

抓住这20%的少数,产生80%的价值;剩余80%的多数,鸡肋

什么叫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6.

最后,课代表做个总结:

一、要相信科学!科学没有错,有错的是世界。不够严谨的实验,不够清晰地逻辑,不够客观的头脑,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科学可以出真知,前提是足够的较真。

二、要相信大佬!学东西一定要跟真正吃过猪肉的人学,有条件的话自己去吃一次是最好的,但一定不要跟只见过猪跑的人学,纸上的香蕉描述的再好,也是二维的。

@今日话题 @大道无形我有型



全部讨论

2023-03-10 20:18

1984年圣诞节,可口可乐的高层一致做出决定:改变可口可乐的产品配方!理由有三个:
百事可乐咄咄逼人的宣传攻势
丢掉1%市场份额的巨大压力
改口味盲测的乐观结果
结果呢?愤怒的消费者打爆了可口可乐公司的投诉电话,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在全美掀起巨大的声浪,逼得公司赶紧低头认错,把产品改回来,回到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才平息了这场愚蠢的闹剧。
不是说消费者喝不出来区别么?是盲测结果错了吗?我们不该迷信科学?
今天,小霸王步步高缔造者•oppovivo幕后老板•拼多多黄铮人生导师•投资界传奇•雪球普通网友•段永平,在一次普通的回帖讨论中,用一段不长但是信息量巨大的发言破解了这个悬案!
3.
让我们先把段永平的原话贴出来:
“其实那个盲测结果也可能是对的,关键是那个试验测的是什么?如果过程设置不对,结果是很可能会很误导人的。如果我们让一帮既不喝可口可乐也不喝百事汽水的人偶尔盲测一下,结果的确非常有可能是都一样(或没有显著差别),类似的测试还有各种红酒,白酒甚至酱香酒。如果我是那个商学院的教授,我会想让班里学生分为两组,先让大家每天随便喝可乐或者百事,喝啥都行且不限制数量,但要求每天必须至少喝一罐。三十天以后盲测一下,那个结果才是大家想知道的可乐和百事的口味差别。当然这个办法还可以有很多变化,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先有观点后决定怎么测试,而且不要忘了到底要测什么。如果我们测的是路人(喝白酒的人的比例很小)和无酒不欢的人们对茅台和别的酒的区别,测试方法的差别是巨大的,而且后者的成本非常高,估计从来就没人做过,甚至茅台也不会做,因为自己做的也没有说服力。”
第一个信息点是:盲测结果是对的,但是我们是否理解测的是什么?
百事和可口做的双盲实验中,为了保证盲测的科学性,随机挑选了路人作为实验对象,这个选择本身是很严谨的。但是在解读的时候,我们是否犯了不够严谨的错误呢?
既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普通路人,那么最终形成的结论就应该加个定语:
(在普通路人中),认为没有区别的居多,认为百事好喝的更多。
这个结论跟之前的有区别吗?有区别!之前的结论事实上调换了实验对象的概念,用可乐的消费者替换了路人:
(在可乐的消费者中),认为没有区别的居多,认为百事好喝的更多。
这个概念调换很不容易发现,因为可乐的消费者太多了,包括公司在内,大家都默认可乐的消费者就是普通路人,因此没有意识到这个调换
就是这么一点点不严谨,造成了巨大的误判,酿成了可口可乐的大乌龙!

2023-02-03 20:04

听花酒的粉们提刀赶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