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4回复:124喜欢:15
印度第二季度(7-9月)GDP增长7.6%的构成如下。印度的企业正在努力投资建设新产能,以满足欧美derisk的巨大需求,莫迪正在加速建设基建以抓住印度建国以来最大的国运机遇。而国人还在一边对印度嗤之以鼻。
$印度ETF-iShares MSCI(INDA)$ $印度基金LOF(SZ164824)$

精彩讨论

深海的小鱼2023-12-03 12:12

我猜你大概是体制内的,或者国企央企,或者事业单位类似的地方工作的。因为我有好几个类似工作单位的、互相之间完全不相关的朋友,也是言必称“谁谁美国的狗”,“华人到了国外就是做狗”,似乎是被人培训过的一样整齐划一。而我在民企外企或者自己开厂的朋友都基本上不会说类似的话。

深海的小鱼2023-12-03 19:42

第一,产业链转移这点肯定是有个过程,而且需要十年二十年这是一两年前的落后的观点,实际上速度并不慢。万事开头难,比如沃尔玛的采购,中国从2018年的80%降低到了目前的60%,印度从2%飙升到25%,开了个头后面就简单容易多了,在印度开厂很难,但有了厂扩产就会简单的多。所以整个产业链转移速度并不是一个随时间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加速度过程。第二,很多人把脱钩的标准定义成100%转移走,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还是拿沃尔玛打个比方,如果大陆的采购占比到30%,就基本上算完成derisk的目标。因为derisk的目的就是不能让大陆产能尾大不掉,白灯曾经在电视专访的时候亲口说过,如果发生和毛子一样的事情,会坚决实施和毛子一样的制裁。那个时候就不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产业链断裂风险。第三,产业链转移只需要转走一半以上就会对大陆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现在只是转走了20-30%,对经济的影响其实大家都已经切身体会到了。

深海的小鱼2023-12-03 13:14

其实不是优越感,是丧失了对人尊重的这个想法和概念。因为系统内,是不把人当人的。不论是对上、还是对下,尽管态度是180度的不同,但本质是都没有把对方当人这个想法。久而久之,任何人进了系统也会变成那样子。

相伴前行2023-12-04 00:12

这位和你理论的球友,据说和我都来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他说入行时是做外贸的,但我的感觉真的不像一个外贸人。我的长辈和朋友做外贸都自知我们是怎么发达起来的。这位球友感觉更像机关,国企,动不动就是西方剥削我们,我们发达起来都是我们能干这些标准答案,我最后把他定义成民粹,拉黑!连数据都不会解读,连现象都不会解释,反正就是我们能干,一定能打败纸老虎别花精力在这种民粹身上,让未来教育这帮嘴上高喊爱国,肚子里还不知道啥花花肠子的家伙

深海的小鱼2023-12-03 21:02

我针对你说的每一条讨论一下吧:
1、当然每个行业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均值。但你说的几个行业,转移趋势都比较明显的。只有一个汽车整车出口今年突然飙升,但随着欧盟反倾销,估计势头也会被按住。纺织品的话越南替代的更多,你看看上市龙头基本产能都去越南了。申洲国际,华利集团,超盈国际等等。
2、你说的很对,关键是内需。但你看看老百姓的内需来源。大陆这个分配体制,如果没有贸易顺差的话,是维持不了目前内需这个规模的,自己不能做到自我平衡(因为包括房价在内的实际税率太高和巨大的贫富差距)。说白了,中国目前的产能和内需是完全不匹配的。所以过去中国内需实际上是出口带来的老百姓收入占很大比重,内需问题实际上也是出口问题。
3、你认为印度墨西哥的发展和产业替代对我国有利,实际上你没看到整个图景。我拿墨西哥举例子吧,很多人认为,中国目前很多东西,先运零部件去墨西哥简单组装就能进美国,损失不大。其实是误解。首先,汽车行业现在美加墨协定要求75%的零部件在三国自产比例才能享受关税减免。其次,墨西哥是一个重税重福利国家,你去那里组装,员工待遇不低,而且公司所得税35%以外还规定利润的10%要拿出来分享给员工,股东角度公司实际所得税是45%。利润汇出还有15%的汇出税,还有各种员工福利待遇。所以,哪怕只是一层组装,也会损失很多的产业链价值。让大陆本来微薄的制造附加值削掉很大一块的同时还会丧失很多就业。
4、欧洲的观点只是落后于美国,但是其实是紧跟美国的。你去看冯德莱恩最近几天的讲话,俨然就和2019年时期特朗普的讲话一致。反正就是说大陆各种补贴,抢了欧洲的饭碗,对欧洲安全巨大威胁等等。
5、还是内需的问题,参见我的第三条。简而言之,没有外国人买单,中国内需也会减少,相应的消费类产品进口也会减少。

全部讨论

脱钩速度比想象的要快 印度加速期快来了

印度基础工业太差了,升级前景也不大,这就决定了它的上限是有限的,连欧美都不担心印度起来,我们又有啥好担心的

2023-12-04 10:58

印度虽然整体不行,但是像班加罗尔等地的工业区还是发展很快的,作为殖民地,印度土地足够大,所以完全可以满足这些跨过企业的需要,印度人口也足够多,劳动力也完全够用,虽然效率低,但是便宜啊,更何况印度的英语劳动力人口远比我们的多

2023-12-03 16:59

印度《经济时报》此前报道称,印中2022年贸易总额为1359.8亿美元,而新德里对北京的逆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印度22年GDP3.4万亿美元,制造业GDP大概5000亿美元。
从数据和逻辑上看,现阶段印度发展,对中国似乎还是有利的。

2023-12-03 12:48

不知道能不能带动一下国内的基建相关公司的出口

2023-12-04 08:46

从八十年代就开始吹印度崛起了,年年都有媒体吹,国外一直吹印度,衰中国,结果呢?结果呢?结果呢?前面四十年的逻辑变化过吗?经济低谷期,没自信的一个表现就是吹别人,然而客观规律就是经济低谷期

2023-12-04 13:59

前段时间主流媒体都在宣传中美缓和。
现在咋样,电动车又给你上眼药了,中美之间根本不可能缓和,其结果就是东南亚和日韩都会吃到中国产业链外迁的红利。

2023-12-03 09:06

老美的卡特$卡特彼勒(CAT)$ 这几年涨势喜人。

2023-12-23 08: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