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2回复:0喜欢:4
$比亚迪(SZ002594)$ 今天早上董秘的回复是在给官方出场表态打圆场做铺垫。
我这个汽车业内打更人的理解如下:
1,汽车行业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行业,任何涉及安全和行驶的零部件和系统都需要经历30万公里和6个月的耐久测试,并在nomination和VA/VE之前分别认证。比亚迪的碳罐感应和汽油蒸汽再燃烧,过程不合规但结果合规,那么耐久测试是肯定做了的,官方也是肯定发放了环保许可的,在文书方面(也就是盖章流程等方向)长城汽车找不到毛病。
2,长城的自曝针对的主要就是官方,而不是单纯针对比亚迪。长城也搞过降低成本的事,绝不止换芯片一件,在尊重知识产权这方面,长城和比亚迪的开始都是不光彩的,而现在比亚迪爱惜自己的名声,而长城因为对市场错误定位犯下了一系列的连续的错误导致销售状况不佳,因此想揭开这个市场潜规则,受益是谁先不说,搅混了市场再说。举个例子,VOCs,汽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以南北某众汽车为例,他们的车内零件在单独送测的时候都是合规的,但是,前几年某迪车内VOCs普遍超标这在网上是某众汽车花钱压也压不住,更不用说价位更低的某众品牌车型了。
3,只要不涉及到行驶安全和车辆对人员安全的零件,送检检测合格了,并不代表实装车零件合格也不代表整车合格,VOCs会杀人但不会立刻致人死亡,难取证难定性。这就是目前监管的难点。
4,我们总是在忍耐什么,牺牲什么,目的是为了换回更严格的法规,目的是为了以有限的付出换得更高效的行业增长或者经济增长。很简单的例子,2013随后2年左右的华东地区严重雾霾事件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最终天空得以重回蓝天的原因是国家出台了去产能规划政策,一大批重污染的钢铁等产业被关停了,这是一个过程,事情总是会朝好的方向发展,但过程真的可能需要忍受,甚至会以年为单位计算。
5,长城的举报揭开了汽车零部件合规认证的灰色地带,这将会是一个开始,这也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增加汽车的成本,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这个成本会转嫁给消费者。诚然对于消费者来说,汽油挥发与否可能大多数人并不在意,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一辆汽车数万零件,哪怕几个零件走了灰色途径合法合规的被实装了,量变,然后质变。
6,可以这么说,长城这几年的做法(我直接接触过两年)我是非常不喜欢的,特别是研发和营销,特指顶层拍板的那些人和事。这次举报也是在业内丢尽人,但我还是觉得长城做得对。针对汽车认证法规的任何举报我都举双手双脚赞成。
7,最后应该就是官方出来圆场了,在国6b里面重新加一条彻底堵住这个法规漏洞或者直接放开比亚迪这种过程不合规但结果合规的做法,皆有可能,我倾向于前者,因为已经能看到一些风声说比亚迪开始实装高压油箱了。
看,这就是长城汽车的贡献,这几年为数不多的亮点。现在长城放下架子朝同行靠拢一下是明智之举,比如说买点刀片电池,或者哪怕靠拢一下华为也行。等长安和广汽都超过长城了,那就真的只能去跟奇瑞拼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