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7 知行合一难在哪里,要如何实现?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接着上篇的内容聊,作者说他招聘了助手,其中招聘助手除了帮他寻找交易机会之外,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对他自己的交易行为进行管理。因为作者知道他在交易过程中是做不到知行合一的,所以他希望在非理性操作的时候,团队能给予提醒跟阻止。

他回头看,觉得当时的想法是很可笑的,因为这个问题是需要他自己来解决,而不是别人能解决的。 这一点确实很难,你招的是助手,是你的下属,他可能刚开始时候会说老板我觉得你这个地方好像不大理性,不应该这么做,也许他颤颤巍巍的敢这么说,但是次数多了也许他就不敢提了。

从人心的角度看,我觉得挺有困难的。就像作者说的,他自己反省了一下为什么他觉得是他自己的问题,一个是他自己的思维方式,他的探讨我觉得挺深刻的。

他觉得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信仰决定的,我非常认同。他说有的时候你接受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但接受之后要成为你的本能习惯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没有那么快。

所以他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接受了康德的哲学,但是让他马上以这种哲学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话是非常困难的。

而一个人的交易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混乱,根本原因必然是他的哲学观念的混乱,这是作者的认为。所以他总结的这点非常好,他说一个人看起来知行不合一,非理性的举动出行了。他说从你自身的角度看,其实很合理,在别人看起来很不合理的行为,其实都有一种思维模式和思想模式在背后做支撑。

所以实际上来讲,他觉得是他自己的思维方式有问题。 再一个问题就是他投资理念,他当时没有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他在交易过程中,很多时候有追求完美的倾向,这个我们大多数交易者都有。他不单单接受了自己的交易系统中本来就是有短板的,有些地方就是处理不好。

在他投资理论的选择上,他选用了趋势和结构思想来理解市场,这一点我和作者是一样的。我也是用结构跟趋势的角度去理解市场,这个没有对与错,相当于说一个人的价值观是怎么样的,你找一个更适合自己价值观跟性格的方式切入到这个市场就可以,也许没有正确的答案。 但他不太能接受自己的交易体系中有很多可能解释不了或者驾驭不了;


他是很晚才意识到的,所以他自己总结说成功的交易并不需要你选择从不犯错的投资理论和模型,如果整个一套交易系统如果能够互相制约、互相配合,你完全可以选择有优势但同时也有明显缺点的投资理论,因为你只要做你能力圈之内的事情就行了。

所以他说如果你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每一次结果的不确定性,赚该赚的钱,亏该亏的钱,愿赌服输,知行合一就不再是一个需要依赖外在帮助的难题。

我觉得他这段真的总结的挺好的,一般人还真的总结不出来。是关于他自己心态的问题,他一直在思索知行合一投资行业古老的难题,他最终从三个角度提出了一些给大家的建议,大家可以听听看:



第一,从佛教佛学的角度来看,借助佛学的“戒定慧”思想来解决投资市场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问题。
在他的理解中,“戒”是指投资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定”是指一旦确定自己的交易体系,就要一心一意,目标专一。
“慧”是交易技术上的精进和交易方法由术转道,提升境界。
第二,他自己由此也归纳了要收心、守心、修行。
第三,从知道、相信、信任、信仰四个层次来做到知行合一。



他解释了一下,“知道”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相信”阶段就是知道自己体系的优缺点,但是思想上有杂念,做不到知行合一。
“信任”就是说除了某种特殊情况之外,基本上能做到知行合一。
“信仰”纯粹的只用自己的方法去观察理解市场,毫不动摇,把它当成信仰。
所以他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的。 我也说说我对知行合一的看法。佛法中也有讲到这个问题,知行合一里的做不到,其实问题出在“知”上而不出在“行”上。
你的行为是“知”的体现,所以很多时候你明明懂得这个道理了,为什么没法做到知行合一。问题出在“知”,这个“知”的程度是不够的,或者我们说当你信了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不是深信,可能只是一个很肤浅的“信”。

如果不是深信的时候,在行为上你必然会体现出犹豫跟彷徨,很多时候会放弃它。所以我觉得知行合一的核心问题一定是出在“知”上,这个过程是需要反复的。 我非常赞同作者那个观点,就是很多交易行为最终体现的是我们信什么和我们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一个交易中,相对来说,无论是买跟卖都比较稳定的人,他的交易体系、认知体系、价值观应该是清晰而且稳定的。

这么多年经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的时候,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在一个快速更迭的过程中,中国古文化中有很多提倡的一些东西到现在我们变得淡泊了,当然肯定有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但也不全是。这是我觉得挺遗憾的一件事情,我出国的时候一般都去全球比较近的国家,因为太远的话我觉得坐飞机太太累了。
比如说日本,我留学的时候就是在日本大阪上学,
有时候我经常会去看日本比较知名的寺院,日本的文化我个人觉得继承了很多我们当年唐文化的一个优点,并且保存到现在,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唐朝应该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兴盛的朝代了,韩国都略微还有一点点那种古风在。有时候反过来看我们自己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身上这种痕迹反而变得比较轻了?

所以文化的传承和断代的问题体现的挺明显的,而现在这个物质时代,很多时候我们更看重一些急功近利的一些行为,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在默许和鼓励这种行为。说严重点,社会上现在出现了笑贫不笑娼的这种现象,客观说这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只要赚钱就是大爷,只要是有钱就是爷,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对的。

但是现在这种物质化的社会中,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所以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其实都是不稳定的。在这种不稳定的价值观过程中,前后行为出现矛盾或者不一致是非常正常的,也许你内心深处会觉得这种行为并不对,但是可能另一个声音告诉你,算了,先这么干了再说,大家不都是这么干的吗?

不就是为了赚钱吗?
有的时候你的价值观自然是不稳定的。
所以一个人的价值观跟信仰如果不稳定,他的行为必然是纠结的,体现出来的一定是一个知行不合一的状态。

某种意义上来讲,你投资要做的好的话,我们不谈做人的事情,只谈交易的事情。
也需要一个非常稳定的价值观体系,你到底是怎么认识交易这件事情的?
怎么认识投资这件事情?
这取决于你有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决定了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交易,在面对顺利不顺利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一个方式去做。

我自己在弄明白这几个问题前,是看了大量的资料,也和我的众多老师请教并悟了很久,当然这和我个人以前爱看四书五经有关;

所以我说每个人就像作者说的某些行为可能在别人看来不合理,但他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正是你自己的交易思想体系支撑了你的行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大家真的想在交易这件事情上想比一般人有更好的成绩的话,

你得往这个方面思索。就像作者开玩笑的说本来是为了求财,最后却变成了研究“道”。



中国有句古话—— “朝闻道,夕可死”,所以我觉得这并不坏,某种意义上在 术 层面的一个东西我们要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的去锤炼自己,提炼自己的一个价值观体系。

就像我有几个徒弟,我教的都是一样的东西,一定有些徒弟的成绩会比较好,有些徒弟成绩很一般。我讲的时候没有任何偏心,我不可能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不好。

其实这跟每个人他进来的时候所处的阶段不一样有关系,有些人可能是投资理念还是在一个刚刚形成的阶段,而有些人也许在方法层面上来讲可能还不是很好,但是他的投资理念已经成熟了一块,一旦配合起来就很快;
我总对徒弟说,我教你们我得理念,就像提供一块土壤,我希望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我经常跟大家讲一句话,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的时候,当然我有可能也会看错,这个地方很简单,如果是我,我一定是这样做,我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果这个地方我不这样做,只能证明一件事情,就是我不信任我的交易方法。
我的方法是可以错的,但是当它提示我的时候,我一定是百分之百的信赖它。



这种信赖的过程是需要一个长期打磨的过程的,你选择哪套方法是你的自由,就像古人说的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随便你,要找自己适合的东西。

最终它能成为你非常得意的一件武器,这中间必然有一个你们反复磨合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今天作者总结的特别好,比绝大多数人的总结要深刻的多,对自己的反省、自己哪些地方是有问题的,我觉得这个地方真的值得大家仔细去体会一下。因为时间所限,我没法就这个话题展开,这里面真的是蕴含着值得大家把书本合上,静静思考的一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