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药行业角度看康美的逻辑与风险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44回复:74喜欢:106

康美药业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少的争议。从财务角度分析的文章很多,但从商业逻辑的角度进行的分析不多,前段时间回复过网友我对这企业进行过一些观察,因此在此结合中药行业的一些特点从商业逻辑的角度展开进行一些分析。

康美上市之初是做化药(仿制药)的企业,多年来化药业务一直马马虎虎。后来开始涉及中药饮片生产与中药材贸易,2007年之后开始上下游产业链布局,而一步一步做到如今的规模。它选择的切入点很有意思,——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本身是植物简单加工的东西。附加值和工艺水平都不高,算是很难做出差异化的东西。因为加工工艺基本上是公开的,也比较简单。如果要做出成绩主要有两个方向。

1. 溯源,因为大多数都只是植物的简单加工,因此原料(品质、价格)基本决定了差异。依照中医理论体系,原料的品质很重要。同时,原料的价格决定了成本。如果对上游原材料有一定的把控,从品质到价格两端都有了很好的竞争力。

2. 规模,我们都清楚同质化的商品如果不能做出差异化,那么在规模上获得成长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其实康美从2006、2007年开始,大部分的布局都是围绕这两点建立的。在近些年来,在需求端,做了其他一些匹配的布局,这些布局主要集中在下游。下图为康美的全产业链模式。

基本上我们可以分上中下游来看。上游主要是原材料采购、自建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中游主要是加工与中药材贸易与相关的平台建立。下游主要是销售以及一些横向多元化的拓展。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样的模式与其商业逻辑互相匹配。中药行业不像是化药一样需要多年的研发,更多地是从古方而来,一本中国药典基本上公开了大部分配方,同时具体的处方靠医生个人进行搭配。因此,中药行业有几个特点。

1.传统名方重要性强。2.中成药配方同质化严重,难以对比。3.依照中医理论药食同源。4.相比研发更需要的是二次研发。5.缺少循证或者临床试验

依照以上特点,相比化药,中药行业和一般消费品属性较为接近。因为不太需要研发以及配方的同质化,所以销售的重要性就更强(其实仿制药企业也差不多,但仿制药的生产难度还是大于中成药)。因为传统方子更重要,因此品牌历史与口碑在产品选择中占据更大比重。因为药食同源,所以天然有向保健品延伸的倾向与空间。因为循证模糊或者是缺少临床试验效果,要么就依靠消费者自我诊疗,要么就完全依赖医生(但疗效判定比较模糊)。

所以,这个行业中比较有优势的企业有以下几种。

1. 传统老字号,例如同仁堂、胡庆余堂等老企业。兼具古方传承、口碑与品牌。

2. 传统保健品企业,例如东阿阿胶。

3. 具有多年积累的中药otc龙头。例如云南白药、华润三九。

如果自身并没有任何传承也没有口碑与品牌积累,也可以完全走营销路线,如同很多普通的化药仿制药企业和保健品企业一样。这样的道路也有不少成功的先例,例如康恩贝、仁和、极草等等。但康美的野心显然比他们都大的多,并不甘心仅仅拼营销来销售中成药和保健品而是选择了更上游的切入点,同时没有放弃下游。

康美的所有战略从逻辑上都说的通。饮片只是对原材料的粗加工,通过对上游的整合与控制,在成本上能获得很多的保障。存货增加也是必然,中药材生长周期较长(多需要几年),采收期往往非常短(一年中固定的几天或几周),而中药材的销售需要维持一年,这导致药商销售中药材需要囤货,平抑波动。参与中药材贸易也能保障自己的原料来源与增加利润。同时,对下游的参与直接增加了对渠道的把控和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消化产品。不过,这个一体化模式需要几个坚实的基础

1. 强大的资金保障。2.对市场的敏锐商业嗅觉。3高超的管理水平。4.良好的文化和制度保障。5.良好的监管与风控水平。

因为一体化的闭环,许多环节对外部就是黑箱。例如三星这样公认的“较好”企业人们都会有更多担忧,更别说康美了。同时管理人的历史与形象对这点判断也很重要,康美董事长的历史形象很一般,这点没有太多说服力。而且,康美的开放水平不足,如果对外够开放同时也对监管与风控披露详细,相信市场也不会那么担忧。当然,我觉得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制度保障最为重要,但这点比较难判断。此外,一体化还有一个弊端,想掌握全渠道利润如果本身水平不够,是太过贪心的设想,利润导向的企业,长期看来想走的远比较难。

我觉得康美除了以上的主要担忧点以外,在商业逻辑的执行上也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原料的掌控从逻辑上行得通,但是从速度与规模上要学会把握尺度。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口气吃成胖子。如果在一个领域相对激进,那么就踏实做好一个领域,然后再延伸其他。而如果上下游全线出击,显得没有重点,口气如果过大难免会让人想起乐视的生态化反。

对公司资金的担忧说明了公司本身在战略执行上对资金的安全与效率把握的不够。同时,在某些具体的环节上,不同业务的要求是不同的。零售需要的人才和匹配管理体系和互联网金融就完全不一样。一个企业如果想全部都做,肯定在基础上会让人有疑惑。不幸的是,康美就是如此。

至于账上的资金,我之前提过一个例子。某个传媒公司年报中显示有货币资金100多亿,但我去调研研时公司回复大多数时候能调用的资金只有60-70亿,因为很多都是流动性的货款随时有支付需求,以及很多资金都是分散在各个子公司。我想康美可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而且账上的现金只是时点数据。在资本市场,所有投资者对企业的回报除了看业绩的增长以外也看分红,康美这些年融资额非常大,但在分红上非常不足。也许企业可以说公司还在发展中所以分红会少一些,但如果叠加激进全面铺开的生态,市场对资金与回馈的担忧难免会增加。毕竟,盘子铺的太大,即使在逻辑上行得通,成功的概率也会变小,因为难度更大了。如果企业再贪心一些,就很容易出问题。

最后,一个一体化闭环的企业,提供的又是没有太多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除非让市场公认他的产品、服务或者管理有绝对的优势,否则不太可能享受太高的估值和太好的认可。从这点上看,康美的道路还非常长。

$康美药业(SH600518)$ $$东阿阿胶(SZ000423)$  $云南白药(SZ000538)$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18-10-23 18:14

从来不看中药,不靠谱,最后是收智商税的。。。

2018-10-23 23:56

$康美药业(SH600518)康美的模式还是切中行业痛点的,中国中药这两年其实也是模仿康美:在全国各地涉足药材上游种植,下游终端扩张、汤剂配送,布局中医疗养。这种一体化战略的确需要匹配高超的执行力和强大的融资能力。至于这种模式康美能不能驾驭好,未到最后的确不好说,毕竟60亿的中药饮片收入在整个中药饮片市场(几年前的券商研报说是1千亿)的占比还很低。但康美的确有做得失败的地方,资本市场上过千亿市值的明星公司,业务链条又非常长,却在风险披露和对外沟通特别是跟投资者的沟通上懒惰无为,轻视小投资者。这种业务的不透明平时没什么,但一到资本市场脆弱的时候,任何问题都会被拿到放大镜中看,猜疑导致股价连续跌停。股价波动的确不会马上影响业务运营,但股价的腰斩和造假的嫌疑却是实实在在伤害了公司形象和融资能力,将来融资的风险定价很可能攀升,最终制约公司的业务扩张,导致一体化战略的落空。

写的很好啊。单纯的财务分析发现问题,如果不结合业务和产业链特征去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容易流于纸上谈兵。

2018-10-29 07:55

康美单纯三季度的营收增长35.4%/利润增长26%,正处于加速增长态势,明年有可能出现3到5成的加速增长,龙头优势进一步显现! 遥想当年,您错过了伊利,茅台的黑天鹅,现在的您,又将要错过这次十年一遇的机会吗!? 敢不敢迎雷而上,与中医龙头一道共迎挑战!投资不是锦上添花! 而历来一直就是坚持雪中送炭!

$康美药业(SH600518)$ 看文章就知道没有读财务报表。说三点,一是关于货币资金,母公司报表显示货币资金基本在母公司,子公司非常少,不存在被子公司占用情形;二是存货增加不仅仅是因为上游拓展,有50亿左右是房地产开发;三是如果是消费品保健品属性,那么现金流怎么解释。建议看商业模式也考虑一下财务报表,其他的可以骗人,至少数据相对真实

2018-10-28 12:12

从行业特征推导出商业逻辑,然后从商业逻辑推导出可能的财务特征,这样一一道来,很有感觉。虽然个人不持有康美药业,但是最近看康美药业的各种文章,还是很有收获的。

2018-10-24 22:33

两票制下医药贸易资金占用量很大的,医院占款也厉害,康美还想借两票制收购小药商,这又得准备不少资金。还有上游种植业,光人参就投了30亿,有些品种每亩投几万元很正常,例如白芨。康美称有种植基地30万亩,可想要多少投入

2018-10-23 20:02

你说的传媒公司是中南传媒吧。

2018-10-23 18:46

估计企业账上的货币资金基本都不是100%可以全部调用的,因为有个运营资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