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傻妞前几日问起杜甫和杜牧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兄弟?为了让傻妞对唐朝诗人的先后顺序有个直观的感受,我这个当爹的只好赶鸭子上架,恶补了一下excle,作了一个唐朝诗人的编年史展示,把唐朝诗人的先后顺序形象的展现出来。我一边按着鼠标,一边和傻妞说道着:

你看,王勃出生的很早,他写《滕王阁序》的时候,李白、杜甫都还没出生呢,杜甫比杜牧大多了,杜甫去世的时候,杜牧还没出生,李白和王维是同岁,李白比杜甫大11岁,但他们两个关系很好哦......

说唐诗的历史编年,就不得不提及公元744年了,天宝三载,对,就是《长安十二时辰》发生的年份。《长安十二时辰》里最可惜的就是李白没有出场,虽然全长安甚至全大唐的人都是李白的粉丝,但导演楞是没给李白哪怕一个

镜头。按理说,744年的上元节,李白应该还在长安,但他过的很郁闷,从742年供奉翰林,李白啥正事没做,只是李隆基的御用文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清平调词》只是为了应和李龟年的新曲而已。所以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这一走,就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相见了。744年,东都洛阳,大唐诗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两个超级巨星李白和杜甫见面了。当时的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默默无闻,这次见面有点像粉丝见网红大V,杜甫这个李白的超级粉丝,这次见面之后还跟着李白去寻仙访道,这一跟就是好几个月,临别离,粉丝写了首诗,送给大V,最懂李白的,还是杜甫呀: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744年,除了李白、杜甫这两个虽生在盛世,却没赶上好时候的难兄难弟的见面之外,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何监——贺知章了。

贺知章的运气可比那哥俩好多了,他赶上了大唐最好的几十年,三十六岁中了状元,据说还是浙江省的第一个状元,仕途更是顺风顺水,一直做到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临到辞职还乡的时候,皇帝亲自赠诗,太子率百官送行,这一生算得上功成名就了。告老还乡的贺知章,已经86岁,这个年纪在唐朝可是超级长寿了,更难得是就这个年纪,作起诗来毫不含糊,《长安十二时辰》里不停念叨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相传就是他在回乡的路上写的,回到阔别五十年的家乡,贺知章百感交集,写下了《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说实在的,贺知章的诗,我就知道这两首,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的这两首诗,都写于744年。

这一年,看尽了盛唐繁华的贺知章去世,11年后,安史之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