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财新周刊|开年降息猜想》把降息的方方面面梳理得很清晰了,节选:

张瑜指出,目前中国的名义政策利率在全球27个主要经济体中处在6.6%的分位水平,创历史新低,利率水平仅高于瑞士的1.75%和日本的-0.1%;但如果简单用“政策利率-CPI同比增速”作为实际利率的代理指标,当下中国扣除通胀后的政策利率在全球27个主要经济体中处在83.2%的分位水平,处于历史较高位置。与疫情前相比,当下分位水平仅低于两个阶段: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2009年,中国由于通胀快速下滑,实际利率升至样本经济体中最高;二是2013年,中国由于快速加息,实际利率所处分位水平的峰值达到88%。换言之,相对现实的经济状况,中国的实际利率偏高了。

张斌近期对财新强调,货币政策调整对于走出需求不足的局面至关重要。2023年中国的政策利率和信贷利率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低于通胀下降幅度,实际利率(真实利率)上升。这对提升总需求水平形成了很大的制约。只有把实际利率降下来,才是有利于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支出的货币政策环境。他建议2024年的货币政策应该更积极一些,政策利率调整幅度更大一些,要走在市场前面把实际利率大幅度地降下来,通过营造更有利于投资和消费的金融环境,让数以亿计的投资者和消费者自己选择如何扩大支出,“没有什么政策比这个更精准了”。

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提醒,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价格水平已经切实影响到利率调降对需求的撬动效力。在低通胀环境与地产等资产价格调整下,2023年一年期LPR两次调降,存量房贷降息落地,但居民部门贷款增速未见明显起色;M1同比下探,反映企业预期改善程度不足,货币贮藏需求反而攀升,资金效率与空转问题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