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2喜欢:3
$中国船舶(SH600150)$
在订单充足及未来原材料成本可能下降的背景下,即便因疫情耽误进度,依然不影响造船业享受较好的盈利上行期。
   
袁京力/文
7月13日,中船防务发布公告称,预计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600万元至20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预计扣非净利润为200万元至300万元,同比也有所改善。
中船防务是船舶制造行业少数预告业绩的公司之一,却反映了船舶产业链公司业绩的改善。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消息,2022年上半年,国内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6.8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利润总额20.3亿元,同比增长191%。同期,造船企业亏损面也缩小,亏损企业由19家下降为14家,行业整体的盈利状况在变好。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表示,上半年国内船用钢板价格同比下降500元/吨,利好船企效益改善。船用钢材成本约占造船生产成本费用的两成,约占船舶原材料成本的七成。
上半年看,新冠疫情影响新船交付进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造船业龙头,中国重工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6.5亿元至-5.5亿元,同比转亏。公司称,亏损是由各种生产成本的飙升、疫情引发的供应链破坏及子公司搬迁等因素导致。
另一家龙头中国船舶没有发布业绩预告,申万宏源证券推算,二季度公司盈利在0.8亿元至3.4亿元,疫情停工影响有限,业绩会超预期。
综合来看,虽然短期业绩受挫,但这一轮自2021年开启的造船周期,即便在2021年遭遇了原材料价格大涨、疫情破坏供应链等因素的扰动,但整体向上的趋势依然存在,且会持续多年,其内在逻辑在于:长达十年的行业寒冬导致市场彻底出清,产能扩张面临瓶颈,在旧船更换及大宗商品大牛市带来的新船需求井喷刺激下,造船业订单已经持续高位运行,锁定了未来业绩。
订单保证
据克莱克松数据,2021年,中国造船完成39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承接新船670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1.8%;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95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4.8%。按照2021年完工量,当时手持的订单能保证至少未来两年多的业绩。
这一良好态势得以延续。2022年上半年末,国内船厂手持订单量为1.03亿载重吨,同比增长18.6%。
上半年国内造船完工量、新增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2%、50.8%及47.8%,虽然新增订单量同比下滑,但新增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
上半年国内船厂新承接17.4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30艘,占全球总量的32.6%,新接船舶订单高端化趋势明显。
这直接反映到了船舶企业的报表中。一季度末,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合同负债分别为514.13亿元、360.2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合同负债对应的是未来订单。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船舶表示,新船价格上涨行情未改变,目前公司订单饱满,订单排期已经排至2026年。
2021年12月底,克拉克森造船价格指数收于154点,同比上涨22.7%,环比基本持平,截至2022年5月该指数收于160点,6月指数继续攀升至161点,基本处于13年的高位水平,行业景气度可见一斑。
供给收缩
造船业长达十年的寒冬让行业整体产能出清得比较彻底,供给面临瓶颈。数据显示,全球活跃船厂数量从超过500家下降至不足300家,降幅超过40%。
造船业上一轮盈利周期为2003年至2008年,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对油运船、干散货船及集装箱船的需求爆发,不过美国金融危机打断了这一周期,虽然此后有所修复,但从2011年走入下行周期,这让背负高额银行负债的众多中小船企难以抵御,被迫纷纷破产关闭。
据中船工业经研中心统计,2009年至2016年,中国约有140家造船厂关停倒闭,约有90多家船厂被兼并收购。从地域看,关停最多的是浙江省、江苏省,两省均超过40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熔盛重工。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于2010年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成为当年在港上市市值最高的内地民营企业。上市后,熔盛重工接单量持续上升,即便在中国造船业2011年严重不景气、全行业订单下滑近50%情况下,公司订单逆势爆发,手持订单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但此后开始走下神坛,公司超200亿元的债务危机爆发,最后落得个重组更名的境地,新更名的华荣能源市值只有3亿港元,彻底沦为“仙股”,公司最终也被迫在2018年出售造船业务。
自2016年开始,政策开始引导主动去产能。政府发布了船舶工业加快转型升级(2016年至2020年)的相关计划,动态调整船舶行业的“白名单”,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集聚,促进落后企业转产和破产重组。
2016年至2020年,中国造船业减少了总量约为2000万载重吨产能,占比30%。截至2017年年底,山东和广东造船产能分别稳定在了600万、800万载重吨;至次年底,江苏和浙江分别化解330万、300万载重吨。
其中,国有企业去产能进度加快。中船集团缩减了500万吨产能,较缩减前的1800万载重吨下降约28%;中船重工缩减了500万载重吨,较缩减前的1500万载重吨下降三分之一;中远海运集团由1205万载重吨下降至960万载重吨,下降约20%。
在经历了两轮去产能之后,国内造船行业产能扩张面临瓶颈,主要是因为船舶属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受政策严格限制。
再加上船企破产裁员后再次招聘困难,废旧船厂废弃修复难等,船企要重启原产能也并非易事。
此外,海外产能的扩张也面临瓶颈。除了中国占据市场造船业近50%的市场份额外,日本、韩国及越南等国企业也是重要玩家,不过各自都面临困难。
德邦证券研究显示,韩国三大船企员工平均工资为43.2万元/年,成本高企,再加上海工业务计提减值影响盈利,船企扩产受到制约;日本船企则在困难期谋求转型,向非劳动密集型的上游转移;越南船企缺乏配套产业链、技术和设备,昙花一现。
从全球范围看,行业集中度大幅上升,船厂整合加速。克莱克松的数据显示,2021年造船行业CR2达到25%、CR5达到50%,高于4年前CR4占25%、CR12占50%的水平。
新需求周期启动
此前的旧船更换加上大宗商品爆发导致的运输需求,造船行业将迎来一个长达三年以上的高景气度。
造船业的荣枯与宏观经济及全球贸易高度相关。
从历史来看,贸易摩擦从未逆转全球海运贸易量的增长。除1973年、1979年石油危机带来的海运贸易量下滑外,其余年份海运量均保持正增长。集装箱的海运贸易量韧性更好,1981年至今,全球集装箱海运量除2009年外均是正增长。
申万宏源证券认为,这一轮新造船周期短期看航运公司盈利和订船意愿驱动,中长期看老船进入替代周期。
航运公司盈利变好后,资本开支的意愿也增强,从而会增加新船订单。干散货、集装箱整体2016年触底进入中枢上行趋势;油轮2018年触底后,2019年至2020年迎来盈利高峰。
以集装箱船舶为例,自2016年以来,行业通过不断拆解老旧船舶、减少新增订单,改善了航运公司的盈利状况,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并最终再次增加新船舶订单。这在中远海控身上体现明显,该公司集装箱运输规模一度排名世界前三,曾于2016年巨亏99.06亿元,从2016年至2019年持续四年不曾新增集装箱船舶订单,期间公司盈利逐渐改善,2020年、2021年,中远海控新增船舶订单分别为12艘、20艘集装箱船舶。
一般而言,船龄超过17.5年后进入老龄化。2020-2025年为淘汰高峰,2003年开始加速交付的船在2023年开始逐步进入替换周期。这意味着,2003年开始的交付高峰船只将在2023年左右开始批量替换。
申万宏源证券认为,从订单长周期看,上一轮的新造船交付高峰是2003-2011年,在17.5-25年船舶老龄化背景下,这批船将于2023年进入替代周期。通过10年去产能,船厂所持订单占运力比从50%以上高位回落,供给过剩有所缓解,运价弹性显现,运力过剩阶段宣告结束。
据克莱克松的数据,2021年全球船舶平均船龄为21.64年,达到2005年以来的高点,这或许表明部分船舶更新需求将会涌现。

全部讨论

2022-08-14 12:46

2021年全球船舶平均船龄为21.64年,达到2005年以来的高点

这句表述是原文吗?准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