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与胡锡进;中国有一天希望成为金融中心,而不是融资中心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看到老胡5月16日写的文章,看了吓一跳;所以,要出来说说。首先说"金融"这个词起源于咱们中国,虽然"金"和"融"两个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分别出现,但将它们结合成"金融"一词相对较晚,并非自古就有。现有资料显示,“金融”一词最早出现在钱恂的著作《财政四纲》中。钱恂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学者,这表明"金融"作为专门术语的使用始于近代。

也就是,在古代,金是金,融是融;近代开始,金融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实现价值和利润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转移和分配。它是一种动态的货币经济学过程;按照咱老百姓的大明白话理解就是:“钱的融合”不是钱的融化。这点和关键。

首先钱在融之前。金融不是融金。不是冰雪消融的融;说谁投资,把谁的钱融化了;那就坏了。是融合。

合有生财成事儿之道;钱的聚集在一起,去做一件能够生财的事情。这个过程,就是金融

反复强调,是金融这个词汇,是通,是生财的。不是灭财的。

老胡啊,观察世界金融历史事件中,凡事出现金融危机的事件,无一例外是融字出的问题;无一例外!比如08年的次贷危机;还是上次00年的科技股危机;还是98东南亚危机;还是100年前,200年前的金融危机。

无一例外啊,都是融字出问题了,不是金出问题。是融出问题。

为什么呀?为什么总出问题的融字?

实际,这要从金融市场的道德基本建立规则上来讲;大众是出资人,而融资方是受资人,其关系连借贷都算不上。

而影响融资方的贪欲的地方太多了;有政府的贪欲。政府希望广泛直融资,直接大幅度提高直融资规模;但是肯定会忽视过度的融资发展对于质量的提升和法治、市场建设的问题。美国人也犯错,次贷危机,那不就是想融资想疯了,什么都能打包成金融产品吗。

始作俑者是谁呀?不言自明。

为了经济发展指标好;为了政绩,中外的政客,都爱冒进

交易所,投行,都是容易随着疯狂打转的。就像过去5年中信、建投、海通等;疯狂的跟随着村里的脚步“疯狂直融资”一样。

怎么克制?

所以老胡16号发的文吧,吓了我一大跳。

欧美、印度、日本等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股市;能长牛,不是在“扩融”两个字上,而是在“克制”两个字上。

怎么能够克制过分融资,如何克服过分融资的贪欲?能够克制住,就会长牛

实际我国股市08年刨除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因素之外,每次危机大跌,都是高位高度“大股东减持、IPO超发、再融资规模破天量”然后还有一堆人,来这个时候防泡沫?

再一去杠杆?

我去!

其实在高位,不去杠杆,融资规模海量起来,涨势也趋缓了;甚至会出现大回调了。

再一上屋抽梯,直接去干成股灾了。

细数下A股,不是T+0改成T+1的去流动性大跌三年;就是去杠杆搞成股灾。

这是管理谬误。对于金融市场的不了解造成的;还要出点成绩,告诉别人,它还在干工作。

所以那,这次,老胡要想看到一场中国A股大牛市,你一定要祈祷,别太扩融,而是融合。理性的融合。

越理性的融合,A股的牛市越长。

反之,一场扩融,就彻底的把所有人都埋葬了。

当然,如果,谁在不懂行的杞人忧天;说什么去泡沫,去杠杆的。

都不用直接去ICU,直接太平间了!

所以,老胡大叔,切切,切切,切切莫提这个扩大融资成世界中心这个提法;这个提法有毒啊;融合的度,在于流动性,这里有计算公示。

发多少IPO,再融资多少,大股东减持多少,是和动态流动性有直接关系的

这里还不能紧平衡,并且既然是动态的,就要明白,IPO和再融资、大股东减持,量都是不确定的。只能是预估数,一定要动态调整。经验的成分很大。

所以,这里请老胡,再谈金融的时候,多讲“融合”,不要讲“扩融”这个事儿,否则,很容易,A股牛市胎死腹中。切切,切切,拜托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