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四修”科创属性评价 “硬科技”特色将发挥重要作用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科创板上市标准再迎新修后,监管层对IPO链条违法行为重拳出击。近期,上交所一口气连发4份罚单,均指向了大连科利德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IPO项目。因科创属性指标相关信息披露不准确,且相关数据扣除后不再满足科创属性指标条件等原因,上交所决定对科利德予以通报批评。

近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证监会修改了《指引》。

《指引》自2020年3月发布实施以来,在短时间内经历了较高频次的修改。

根据梳理,2021年4月《指引》第一次修正;2022年12月第二次修正;2023年8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废止部分证券期货制度文件的决定》;2024年4月30日,《指引》第四次修正,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

按照修改后的《指引》,申报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必须同时符合4项指标:其一是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 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其二是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其三是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 7 项以上;其四是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5%,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专利产业化正在成为增强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和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要求,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切实将专利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

2024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2023年,作为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1.3%,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1.0%、57.9%、53.9%和33.8%。

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企业实现产业化的发明专利平均收益为829.6万元/件,较上年(799.2万元/件)增长3.8%。其中,用于自主品牌产品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达1067.1万元/件,是用于代加工产品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462.1万元/件)的两倍多,专利与品牌综合运用效益更加突出。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黄超指出,本次《指引》的修改,通过对于拟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等标准的调整以及新增专利产业化的要求,将进一步引导拟科创板上市企业更加重视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以及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促进申报企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对于明确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坚守科创板板块定位,凸显科创板“硬科技”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 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