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0喜欢:4

总有人拿“贝达有几个药是自己研发的”来说事儿。其实他们没想明白一点,即使国际大厂搞全面铺开,在技术和资金上也是不可能的了,国际大厂巨资并购常见。未来会走类似芯片的专业分工协作的模式,将长期与IDM模式并存。而优秀的公司团队,则是具备能从众多公司的研究项目中优中选优的能力。这种优秀的公司团队,同时具备自我研发能力,将会在激烈的创新药公司竞争中成为未来仅存的几个硕果之一。而且这种公司再具备强大的临床学术推广能力,则更加能脱颖而出。这个观点在我早先的帖子中不止一次表达过,下面的是我引用一个专业人士的原话。$贝达药业(SZ300558)$

————————————

生物制药在这个时代,是众多小型公司领导未来趋势和方向了。通过专业而前沿的方向驱动,借助于资本,再将很多具体工作转移给外包CRO/CMO等等。曾经一个重要的新药上市需要10年花费10亿美金。而现在新的技术平台下,在全球合作链条和资本的促进下,时间更短投入也更少。

就像BioNtechModerna这样的公司都是几百人的规模的,你算上全部外包人员,你算上做培养基的,你算上做实验室仪器的,你算上制造生物反应器的,你算上做联动生产线、冻干机的,你算上咨询的,你算上做临床/做申报的,你再算上做质量、做软件的,等等统统加起来也就是几千人,顶天了。十二万人,做一款疫苗,辉瑞早就特么破产了。

总的来说,中国这十年来生物制药的发展,通过肉眼可见的是迅猛的,这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出第二家。哪怕是配套行业,也能够收购国外的巨头。但是这依然不能掩盖中国在生物制药研发上还处于追赶者的地位。

整个医药行业细分是很细的,恰好我对疫苗行业挺熟的,中国做疫苗的我几乎都进过他们的生产线,跟他们的不同岗位的人都接触过。当然Pfizer也曾是我的客户,我是不相信他们哪怕一个车间操作工分辨不出合成和培养上的区别的。

扯了这么多,就点到为止,攒点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