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应用前景展望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2

合成生物学——“建物致知”的多学科技术

合成生物学含义

合成生物学——“建物致知”:是指在工程学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目标理性设计、改造或者从头重新合成生物体系,即生物 学的工程化,涉及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差。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DNA基因层面的设计通过 多组学方法生产想要的各类产物。

要解决的主要技术:关键元件(DNA序列)的挖掘/合成;底盘细胞的优化(菌株的选择及改造);代谢途径/基因 表达途径的构建和产物鉴定;如何分离纯化以及放大生产。

全过程中与机器学习等算法/以及生物数据库的完备程度息息 相关。

合成生物学下游应用领域多样

基于合成生物学原理以及技术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公司:开发使能技术,如 DNA 合成和测序;制造 DNA 构件及集成系统,如软件服 务;

利用合成生物学平台生产所需产品,(医疗、农业、消费品、食品饮料、能源、工业等领域)。

不同领域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传统化工能源、食品领域更多关 注其降本增效能力,医药领域则更关心产物质量效果,如蛋白 质的靶向性、成药性等指标。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

基因设计是底层技术,也合成生物学发展必需技术:绝大多数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决定其生物合成的众多基因元件都不清楚,因此,挖 掘出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元件尤为重要。

根据一般的化学反应原理及已知的中间体结构并辅以同位素示踪,可推测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

菌株改造:如何选择最适合的菌株,如何改造最适合的菌株。产物功能性质的鉴定:产物种类众多,功能鉴定具有独特性,难度最大。

对于遗传操作手段不成熟,难以实现 ( 多 ) 基因编辑的菌株,将候选 基因克隆出来并在异源系统中表达,以内源产生或外源添加的办法提供底物,进而通过色谱、质谱、核磁等技术对产物进行分析鉴定,从而确 定酶的催化活性是目前常用手段。

分离纯化、放大量产:从实验阶段如何扩大生产也是难点。未来的方向:结合计算机技术建立整体流程的学习反馈机制。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多学科交叉,大部分企业只掌握部分能力

基因设计——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各类型蛋白质。 对代谢途径/基因表达途径的理解是基础。

2022年8月10日,合成生物学知名学者,Sang Yup Lee教授发表了一张最新的微生物可参与合成的 化学品清单。

汇编了目前所有可用的生物和化学反应途径,共包含有着 532 种化合物和 580 个反应,这其中生物反应和化学反应分别为 438 个和 142 个。

合成生物学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5年以前):技术发展初期 ,代表成果为青蒿素前体在大肠杆菌中的 合成。

第二阶段(2005—2011年):基础研究快 速发展,年度的专利申请量较之前并未有 显著增加,合成生物学研究开发总体上处 于工程化理念日渐深入、使能技术平台得 到重视、工程方法和工具不断积淀的阶段 ,体现出“工程生物学”的早期发展特点 。

第三阶段(2011—2015 年):基因组编辑 的效率大幅提升,下游应用领域也开始不 断拓展,合成生物学技术重视程度日益提 升。

第四阶段(2015 年以后):合成生物学的 “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等概念提出, 多学科融合程度加深,叠加资本市场加速 入场,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政策、技术、资本三重助力行业快速发展

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政策端: 合成生物学发展符合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与传统技术路线相比,更环保、成本优势更明显。以华恒生物的L-丙氨酸产品为例,公司发酵 法工艺大幅降低了约50%的产品成本。

合成生物学属于创新型技术,属于我国未来生物科技发展的重点技术项目。

技术端: 基因测序技术发展迅速,检测时间和单位成本明显下降。基因测序提供的基因序列信息,可提供为合成生物学的“代码库”。

低成本的 全基因组测序(仅需1000美元)能够更有效地控制长基因构建体的质量,这是基因合成的关键步骤。

基因合成原材料成本下降,基因编辑技术发展,下游需求提升。 平台型使能技术快速发展。

资本端: 资本助力行业发展,多领域布局合成生物学。

根据 CB Insights 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合成生物学领域在全球共发生 391 起融资事件 ,其中 2017 年最高,为 70 起, 2018 年创下融资金额23 亿美元的融资记录。

资本和市场的目光正在向合成生物的技术应用层面聚集。从投 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医疗、食品及饮料开发、生物体设计、自动化生产平台及能源应用开发等。

行业市场规模未来5年超千亿元

根据 CB Insights 数据, 2019 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达 53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与 2019 年相比,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 长率(CAGR)将增长 28.8%,达到 189 亿美元。

从CAGR来看,预计食品饮料、农业领域的增速最快,分别为64.6%/64.2%。从占比来看, 医疗健康领域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为50亿美元左右,占到整体市场规模的27%。

行业专利一般更多以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

从基因设计方面来看,仍需进行底层技术开发。如国外Deep Mind公司的Alpha Fold 2仅仅公布了推理代码,但并未公开训练代码,所以想真 正掌握此技术仍需要国内企业从更底层技术做起。

从菌株专利方面看,行业内的专利更多是以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主要的考虑因素有:申请后同行模仿难度降低。很多工艺方面的菌 株改造设计过程很难求证,同行使用后很难追究责任。

目前国内企业的菌株主要从国内高校获得原始菌株,或者从一级市场通过买断授权/多 次买断的形式获得,但大部分项目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进入中试后的菌株较少。

底层技术搭建+选品+量产能力是重中之重

Amyris ——选品之初要从产业链视角做决定

有了前车之鉴,积极发展底层技术,拓展产品种类。公司通过开发LAB-TO-MARKET平台,开发了源自15种化学分类的分子,已有 13 种不同 分子产品通过此平台在市面上推广并产生收益,24 种成分正在积极开发中。

预计到 2025 年,每年将有 4-6 种分子产品商业化,并且每种产 品将在几年内达到5000-10000 万美元的价值。

Amyris用法尼烯合成了角鲨烯,应用到了化妆品以及疫苗佐剂领域。成本进一步得到节约。2020年与2012年相比,单个产品开发成本下降 90%,平均上市时间缩短80%,研发效率提高500%,每42秒可以构建一个菌株。

Ginkgo Bioworks——平台化的龙头企业

深入融合到产业链中去的商业模式。与Amyris的TO C模式不同,Ginkgo Bioworks通过卖服务与下游客户深层绑定,走合作研发的路线。

为此 公司多年来持续投入自动化研发平台的打造,目的是为了打造更高通量、更低成本的平台。 收并购快速突破底层技术瓶颈。

2022年1月10日收购Inscripta,的Onyx基因组工程技术平台,并将其整合进了公司自身的高通量自动化研发平 台的Foundry部分中。

预计在2023年Q1完成对Zymergen的收购,整合其极强的自动化、软件、数据科学能力平台 。 营收和新增项目增长迅速。

在 2021 年实现了新增细胞编程项目 31 个,累计启动了细胞编程项目 105 个。2021 年 营收达到了 3.138 亿美元 ,而 20 年同期营收仅为7670 万美元,同比增长309%。

合成生物学相关企业对比

企业相关业绩体量尚小,规模效应尚未形成

营业收入:从复合增长率来看,医药、 化工企业CAGR排名较为靠前。其中凯赛 生物和华恒生物合成生物学产品贡献体 量最大,凯赛生物2020年受疫情影响较 大。

医药企业中诺唯赞从2022年开始起 步,目前已有千万级别体量收入。随团 队陆续打造,未来前景可期。

金斯瑞主 要优势目前在底层技术的掌握上,未来 几年工业合成生物产品增速预计在10% 左右,目前将逐渐替代一些低毛利率的 酶制剂,开发新品种卡位。

食品企业目 前发展较为成熟,增速较慢。 利润端:目前相关企业除凯赛生物、华 恒生物外,其他企业尚处于新入局或转 型阶段,合成生物学贡献的利润体量较 小。

布局合成生物学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合成生物学企业盈利能力明显较高 :从毛利率水平来看,医药企业毛 利率水平较高比较正常。

从化工 企业内部区分看,合成生物学比重 较大的企业如凯赛生物华恒生物 的毛利率为40%-50%,净利率为 20%~30%,相较传统化工企业分 别提升约30%,10~20%。

也从侧 面体现了合成生物学的壁垒和议价 能力。 从毛利率、净利率变化角度看:21 年相较于19年企业毛利率均有小幅 下降。从净利率角度看,医药、化 工企业近年来均有小幅提升。

重点公司分析

金斯瑞

依托基因合成业务优势,公司于2013年孵化出南京百斯杰(Bestzyme),正式进军工业酶制剂领域。

2014年百斯杰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首个产品普鲁兰酶,该酶在耐热性、耐酸性等方面超越市场标杆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

2016年,公司收购济南诺能51%股份 ,为公司扩充动物饲料酶/添加剂业务线;2018年综合产能规模扩大至15万标吨,为客户提供从酶制剂研发到工业化生产的全方位服务。

目前百 斯杰在国内工业酶制剂企业内收入增长率位列第一,通过自主研发打破长期以来国际酶制剂企业的技术壁垒,被评为“全国酶制剂行业十强企业 ”之一。

诺唯赞

合成生物学底层技术相同,诺唯赞作为国内酶制剂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使能技术上的优势明显。

公司合成生物学业务于2022年刚刚起步,目前 主要以医美领域的多肽产品为主,后续随投入逐渐增加,将会拓展到化工、医药中间体等领域。

生物试剂业务:主要为分子类产品,包括qPCR系列、基因测序系列、逆转录系列和PCR系列等酶类、抗体类试剂,用于科研、基因测序、体 外诊断试剂剂原料、mRNA疫苗研发。

公司产品覆盖北大、清华、中科院等1000多所科研院所,华大基因等700多家高通量测序企业,药明康 德、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200余家制药及CRO企业,圣湘生物艾德生物凯普生物等700余家分子诊断企业及2200多家医院、检验中心。

凯赛生物

国内合成生物学龙头企业。在早期获得原始菌株中,凭借创始人带领的专业团队已经实现了生物法长链二元酸(DC10-DC18)和生物基戊二 胺、生物基聚酰胺(泰纶、E-2260、E-1273、E-3300、E-6300)等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商业化放量。

目前各产品线也在积极扩产当中。从行 业地位来看,公司在已经成为全球长链二元酸的主要供应商,基本上承担了国外的需求,在国内市场份额约在9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