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减隔震行业龙头时代新材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2



减隔震技术应用范围广,竞争壁垒高,减隔震技术在国民生活中广泛应用,市场空间大

减隔震被广泛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减隔震技术及产品应用广, 包括建筑减隔震在学校、医院、福利机构、机场、桥梁等以及居 民住宅领域中运用。

在工业领域包括轨道交通、LNG 减震、风电 减振、汽车减振、大型工厂、摩托车、家电、飞机等,甚至是在 国防军工、核电领域中均有使用。

减隔震行业竞争壁垒高,后来者难居上

产品服务一体化构建行业壁垒。减隔震行业虽然属于制造业, 但由于应用范围广,技术需求不同,各项目需要产品和服务因项 目而异。

对于大型项目公司需要根据项目特殊需求和施工条件等 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特定的需求增强客户粘性和行业壁垒。技术和口碑为行业竖起第二道门槛。

建筑减隔震行业涉及项 目重要性高、技术性强,公司领先的技术研究、丰富的工程经验、 过硬的产品质量及深远品牌影响力是后来者进入行业的第二道门槛。

部分经验丰富的公司参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行业标准 的制定,作为行业的领军者和先行者,后来者难以居上。

深化国企改革时代新材新建工业工程事业部

时代新材新设工业工程事业部,进一步降本提效。为加快落 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部署,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率,时代新材新设工 业工程事业部,为公司各业务的业绩考核和指标制定奠定基础, 公司工业减震板块战略地位或提升。

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的控制方法主要围绕噪声控制和振动控 制展开。对于轨道交通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基本的控制原则为优先 对噪声或振动源进行控制。

此外对靠近污染源采取传播途径的控 制技术措施,最后考虑对敏感目标的防护措施。根据噪声与振动 来源不同,主要采取噪声控制和振动控制两个措施。

轨交减振行业增长稳健,公司产品规模位列全球第一,轨交减振原理简介

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污染主要包括一次噪声、振动及由其引 起的二次辐射噪声污染。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主要用于降低因列车 运行引起的噪声与振动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如轨道交通 噪声与振动污染主要包括一次噪声振动及由其引起的二次辐射 噪声污染。其中一次噪声主要包括牵引机车噪声、轮轨噪声、受 电弓及车辆空气动力性噪声;

轨道交通的振动及二次辐射噪声污 染则是由于车轮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振动,振动通过轨 道及其下部结构传播至土壤,对沿线建筑物的平稳性、精密仪器, 仪表的精度灵敏度以及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均有影响。

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的控制方法主要围绕噪声控制和振动控 制展开。对于轨道交通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基本的控制原则为优先 对噪声或振动源进行控制。

此外对靠近污染源采取传播途径的控 制技术措施,最后考虑对敏感目标的防护措施。根据噪声与振动 来源不同,主要采取噪声控制和振动控制两个措施。

市场规模:国内规模稳健增长,海外市场高歌猛进

轨交减振的市场规模分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来看,国内整体 市场规模整体呈稳健增长,海外市场则高歌猛进。铁路轨道:铁路市场固定投资额中枢或将下移。

2014-2020 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 8000 亿元上下波动,铁路营运 里程稳步从 10.31 万公里增至 14.63 万公里。

随着全国铁路网的覆 盖度提升,我们认为铁路投资放缓是大趋势,铁路固定投资额和 铁路营运里程增速中枢将下移。

“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规划助力高铁建设投资增加。2016 年 7 月 13 日,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印 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 通道。

据统计,"八纵八横"规划总里程约 4.56 万公里,截至 2021 年 3 月仍有 30%约 1.37 万公里的里程需建设,预计到 2026 年左 右建成。

城市轨道:中期看在建设项目规模大,长期看国家远景目标 规划,城市轨道发展确定性高。2013-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 线路长度从 2213.28 公里增至 7597.94 公里,CAGR 达 19.27%,。

2020 年在建轨道交通长度仍有 5093.55 公里,中期行业增长确定 性高。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增 3000 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长期来看,国家每五年会对城轨运营里程设定远景目标,提供增长 潜在锚。

2021年国家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草案》中就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增 3000 公里城市轨道 交通运营里程,行业市场长期空间广阔。

海外市场前景广阔,可扩展市场空间较大。近几年,全球轨 道交通装备市场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据德国 SCI Verkehr 和前 瞻产业研究院统计预测

2020 年全球轨交装备市场规模 546 亿欧 元,2025 年有望达 666 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4%,轨道交通 装备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从市场分布来看,中国、美国、俄罗斯 拥有全球最大的铁路网,是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最大的市场; 中东、南非、亚洲、南美等地区则呈现出轨道交通装备的较大需 求,海外市场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蓝海。

2025 年轨道交通产业对高分子材料的需求规模将达到 200 亿。 从国内市场来看,铁轨方面“八纵八横”铁路建设规划将在 5 年内 带来 1.37 万公里的铁路里程建设;

城轨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 增 3000 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国外市场来看全球轨交装备 市场规模增长强劲。

据时代新材年报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5 年, 轨道交通产业对高分子材料的需求规模将达到200亿,为我国轨交 产业发展和高分子材料在轨交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时代新材:轨交车辆减振领域规模全球第一

轨交减振起家,规模位列全球第一。公司最早的业务是做轨 交减振系列产品,经过多年耕耘公司目前在全球轨道交通车辆减 振领域规模第一。

是轨道车辆减振系统方案提供者和减振产品研 发制造品类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外轨道交 通弹性元件领域技术领先、质量可靠的主导供应商以及国际高端 装备领域减振降噪方案提供者。

轨交市场持续平稳发展,承担公司业绩压舱石。公司轨道交通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轨道交通产业整合原中国中车 下机车车辆领域空气弹簧及橡胶金属件业务后。产业规模进一步 扩大,综合实力亦进一步增强,担负起了公司“压舱石”的重任。

2020 年轨道交通建设分部营业收入为 27.36 亿元,占公司总营收 的 18.14%。受益于行业稳健增长,轨道交通建设分部将持续为公 司注入增长。

地铁上盖物业等衍生需求亦是公司发展重要方向。地铁上盖 物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对减震降噪的需求,地铁上盖物业 是典型的例子。

地铁下穿产生振动和噪音,对周边居民的生活质 量带来了困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需 求提升,地铁上盖物业的减震降噪需求凸显。

2020年公司签订无 锡地铁上盖物业系统减振降噪项目,集成减振实现重要突破,而 且此项目不是单纯的提供减震降噪产品,而是针对上盖物业工况 条件进行仿真测试、实验,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条件的产品,并 进行集成供应。

政策推动建筑减隔震行业迎来新增长,为公司打开新空间,政策推动建筑减隔震行业迎来新增长

我国地震多发,但抗震技术相对落后。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 南部,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受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的挤压作用,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范围广、 强度大、频率高。

绝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 6 级以上强烈地震。根据 20 世纪全球资料统计,仅占全球陆地面积 7%的中国国土上,发生 了 35%的 7 级以上大陆地震。

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 造成了严重的伤亡。但在同等强度的地震下,发展中国家由于抗震技术落后,没有像发达国家大量采用建筑隔 震技术,受到地震的损害更为严重。

建筑减隔震技术比传统抗震方式效果更好。传统抗震技术通 过增强结构强度来抵抗地震,内部结构构件消耗地震能量被破坏 后累计到一定程度反而会引起房屋坍塌。

减震技术则是在建筑物 某些部位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弹塑性滞 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能量以抗震。

隔震技术是在建 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形成隔震 层,隔离地震向上部结构传递,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房屋建筑 物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 50%-80%。

政策推动建筑减隔震行业快速发展。《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于 2021 年 5 月 12 日国务院第 135 次常务会议通过,其中提出位 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学校、幼儿园、医院、 养老机构。

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 电视等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时,应当经充分论证后采用 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其抗震性能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

对 于重点地区和重点建筑物,减隔震技术的运用成为刚需。条例的 颁发将显著推动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发展,提高建筑减隔震产品的 渗透率。除政策加持外,减隔震技术助力碳中和或将进一步刺激行业 需求。

震安科技 2021 中报中测算,在 7 度以上地区建筑应用减隔 震技术可降度设计上部结构,降低钢材水泥用量。而中国地震网 信息显示,我国有 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 度 7 度及 7 度以上地区。

预计建筑应用减隔震技术后,8 度/9 度地 区建筑分别减少钢材使用量 20%、30%左右,减隔震渗透率每提 高 10%。

可实现降碳 1000 万吨/年以上,助力我国建材业减排约 1%。减隔震既能够有效应对地震危害,同时能够有效助力降碳减 排,其应用需求增加。

时代新材:桥梁与建筑减隔震赛道第一梯队

公司在桥梁与建筑减隔震行业产品丰富,应用广泛,为第一 梯队。公司是橡胶减震领域的集大成者,在工业减震领域也处于 第一梯队的研发团队,产品技术和质量过硬。产品在桥梁和建筑 减隔震(振)方面有丰富的应用。

建筑减隔震订单增长值得期待。公司在建筑减隔震赛道技术 沉淀深厚,深受认可,在山东潍坊奠基,安装公司隔震支座后可抗 8度地震的公寓刷新了国内隔震建筑高度记录。

2020年建筑抗震 市场全年新增订单 1.2 亿元。随着强制性政策推出,行业扩容,新 业务实现新突破,此外建筑减隔震赛道在公司内部也获得更多关 注,订单增长未来可期。

公司在桥梁减隔震方面位于行业前列。公司承接多个大型桥 梁减震项目,尤其是 2014 年负责承做港珠澳大桥橡胶隔振支座, 此产品尺寸为世界之最,承接项目布局全球,2020 年年报提出公 司力争在桥梁建减震产品领域进入行业前三。

LNG 减震为刚需,公司产品加速国产替代,天然气需求增加为必然趋势,LNG 减震是刚需

在我国,LNG 减震技术的应用不可或缺。天然气作为清洁能 源需求的增加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经趋势,其国内产量及进口量 都将进一步扩大,其中 LNG(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在产销环节 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作为地震多发地区的大环境下, 大型 LNG 储罐若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结构破坏则极易引发严重的次 生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 LNG 减震具有不 可比拟的作用,亦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2025 年我国 LNG 接收站总接受能力将达 1.5×10^8 t/a。随着 “煤改气”及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推进,天然气的需 求逐步提升,LNG 接收站的数量亦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

截至 2021 年 5 月,中国大陆已建成 22 座 LNG 接收站,总接收能力为 9230 万 t/a,截至 2021 年 5 月,我国在建(包括新建和扩建)的 LNG 接收站有 21 个。

总接收能力为 5775 万 t/a,预计在未来 4 年 内逐渐投产,到 2025 年,我国 LNG 接收站总接收能力将达到 1.5 亿 t/a。

时代新材:打破技术壁垒,加速国产替代

HDR800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助力国家建 设。公司自 2012 年来持续研究创新积累经验,最终研发出符合唐 山 LNG 接收站项目需求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实现了 LNG 储罐 用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产品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技术屡获突破,2019 年成国内首家具备 20 万 m³LNG 储罐隔 震产品生产资格的厂家。

自公司取得中国石油唐山 LNG 储罐用高 阻尼隔震橡胶支座订单,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加快国产化 LNG 储罐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项目的系列化设计进程。

并在江苏 南通 LNG 储罐建设中成功交付,时代新材成为国内首家具备 20 万 m³LNG 储罐隔震产品生产资格的厂家。

风电行业景气上行,公司风电减振产品行业领先,碳中和背景下,风电行业景气上行

“十四五”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 50GW 以上。基于碳达峰 路径要求,我国陆续推出《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 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印发各省级行政区域 2020 年可再 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明确 2030 年非 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

在此基调下,全球 400 余家风能企业的代表在 2020 年 10 月的国际风能大会上以《风 能北京宣言》方式,提出“十四五”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50GW 以上,2025 年后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 60GW,风电装机容 量中枢上移。

海上风电 2022 装机或下滑,陆上风电 2022 年装机有所支撑。 据 CWEA 测算,我国海上风资源技术开发潜力超 3500GW,资源 禀赋得天独厚。

新冠疫情下,海上风电发展显现出强韧性,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创新高达 3.1GW,首次超过欧洲跃升 至全球第一,受 2021抢装影响,2022海上风电装机或下滑,但长 期需求和基本面不改,仍为重要增长源头。

陆上风电 2021 年以后 新核准的陆上风电能源项目全部平价上网,预计受电价和收益率 大幅下降影响,风电新增装机量会有所下滑。

但目前已有江苏、 广东、浙江等省市明确在“十四五”期间新增风电装机规模分别 要达到 9.1,17 和 4.5GW,2022 年陆上风电装机量仍有一定增长。

2025 年全球/中国风电叶片减振市场规模仍有增长空间。根据 GWEC 提供的全球及中国风电新增装机量及其增速测算中国及全 球风电减振市场规模,我们测算得 2025 年全球/中国风电叶片减振 市场规模仍有增长空间。

时代新材:风电减振降噪行业标准制定者,地位行业 领先

风电减振行业领头羊。公司自 2003 年起涉足风电减振行业, 凭借卓越的研发能力及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已成长为行业领 头羊,与国际著名风机整机制造商 Vestas、Siemens、Suzlon、 Alstom、Acciona 合作。

并主导起草国家标准《风力发电机组用橡 胶弹性元件通用技术条件》,填补了国内风电减振领域的标准空 白,树立公司行业领先的地位。

军工整机产品缺口仍大,军工减隔震值得期待
我国军工整机产品缺口仍大

减震降噪技术及产品在军工行业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应 用场景包括坦克、装甲车、高射炮、歼击机、直升机、运输机、 轰炸机、预警机、教练机和无人机等。

减震降噪技术不仅能减震消能,减少器械之间的摩擦减少设备磨损对于军用设备有着更为 重要的意义。对标美国,我国军工整机产品有较大缺口。

根据最新发布的 《World Air Forces 2022》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在役军机为 3285 架,占比为 6%,远低于美国的 25%。我国的军用直升机同 比美国差距亦明显。

我国 2021 年在役运输机/战斗机/训练机为 286/912/399 架,仅为美国的 29%/17%/15%,可见我国军工整机 产品仍有较大缺口和增长空间。

近年来军用经费攀升,军工产品购置有所保障。自 2015 年以 来,我国国防支出稳步上升,“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国 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我国的国防支出保持 6% 以上的增速,预计仍将保持,其中装备费在国防支出中的占比处 于稳步提升的态势,2017 年装备费占国防支出的 41.4%,军工产 品购置有所保障。

获全资质与收购并举,军工市场未来可期

获军品市场全资质与收购并举,公司掘金军工市场。公司自 2012 年获得进入军品市场的全部资质后,逐步承接多个替代进口 的军工开发项目,产品涵盖海陆空领域。

2011 年,公司增资控股中国兵器旗下的的力克橡塑公司,公司减振降噪核心技术逐步向 军工、重卡等产业领域快速延伸,进一步开拓军工市场。

盈利预测减隔震业务:

轨交减振:轨交减振及其他板块包括公司轨交减振板块、 桥梁建筑减隔震、LNG 减震、风电减震及军工减隔震业务板块, 其中轨交减震营收占比大。

2020/2021H1 轨道交通建设分部收入 为 29.76/18.77 亿元,净利润为 3.64/2.63 亿元。我们预计轨交减 振板块营收分别为 29、30 和 31 亿元,毛利率维持在 34%左右。

工业减振:由于公司轨交减隔震收入占比大,桥梁建筑 减隔震、LNG 减震、风电减震及军工减隔震业务板块占比相对小, 因此参照轨交减隔震行业公司对此部分进行估值。

目前公司减震 业务多条线并行,持续释放营收。我们认为该业务有望实现较高 增长,预计 2021-2023 年,工业减振营收分别为 3、5 和 8 亿元, 毛利率维持在 44%左右。

风电板块:“十四五”期间风电装机中枢有望上移至 50GW,赛道景气度高。公司作为风电叶片制造双寡头之一,具备 集团内部产业链协同以及新材料研发的优势。

营收方面:根据风 电装机规模的测算以及中车集团风电产业链的规划指引,我们预 计 2021-2023 年公司风电板块营收分别为 53 亿元、66 亿元和 81 亿元,保持高速增长。

毛利率方面:受原材料高企、招标价格持 续下行的影响,今年叶片板块毛利率走低。 随着原材料价格回调,产成品价格一定幅度上调,公司一系 列降本增效措施实施落地,2023 年毛利率有望回升至 12%左右。

汽车板块:2018-2020 年,全球汽车产量从 7629 万辆下 滑至 6861 万辆,公司汽车减震业务营收从 64.87 亿元降至 52.49 亿元,表现出较强关联性。

汽车产量未来大概率趋于平缓,但结 构性存在调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逐年提升。公司积极推进新 能源汽车减震产品研发,已进入特斯拉,保时捷等一线车企供应 链。

我们预计 2021-2023 年公司汽车板块营收分别为 57.00、 62.70 和 67.72 亿元,维持稳健增长。受德国地区高昂人工成本影 响,公司汽车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净利率已从 2018 年的-8% 收窄至 2020 的-5%。

目前公司控股股东中车所战略入股德国博戈, 支持新材德国建设低成本地区产能以及拓展中国区业务,缓解高 昂人工成本压力,我们预计该业务板块有望于 2023 年实现盈亏平 衡。

新材料板块:新材料板块营收占比较小,2020年营收占比 仅为 2%。目前,芳纶产品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国产化替代是该板 块的主要增长点,但囿于芳纶产业链投资周期长,目前还处于亏 损状态。

现公司已进入相关公司供应链,并计划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产能扩充,规模效应将凸显,亏损率大幅收窄。我们预 计 2021-2023 年,芳纶产品的营收分别为 0.7、1.4 和 2.24 亿元, 维持高速增长,毛利率则伴随营收增长缓步提升。

投资分析

减隔震技术应用范围广,竞争壁垒高,行业空间大。轨交减 震行业伴随城轨高铁建设增长稳健,建筑减隔震迎来政策红利期,。

LNG 减隔震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为刚需,风电减隔震景气上行, 军工减隔震行业窗口逐渐打开。公司深耕减隔震行业,多业务并 举,且为多行业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