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除了地产之外还有一个信用货币创造途径没有发动!

发布于: 雪球转发:31回复:191喜欢:46

房地产一直以来之所以这么重要,除了带动了大量产业和创造了就业岗位,拉动了GDP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性是地产对信用货币的创造提供了一个锚。第一方面居民部门通过房贷扩张信用,创造货币。第二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为锚发债进行信用扩张,创造货币。第三方面地产公司负债率较高,也通过信用扩张,创造货币。因此土地财政又可以被称为土地金融货币体系。而为这三者完成信用货币创造的角色则是商业银行。三者的信用负债都成为了银行的资产,三者所的资产都成为了银行负债。而银行的负债端基本上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保持一致(还包括M3所以银行资产负债表比M2大)。

从2002年中国第一批商品房进入市场,国家就给了金融信贷政策支持。地产金融体系从此开始了。地产金融体系走了20年,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货币。可以说今天中国人大量的财富都来源于此,不管你是否有房。

货币创造的核心是信用扩张,也就是负债。所以地产不能不行,地产不行会导致信用货币被动消灭,也就是银行缩表。因此地产必须稳定。地产金融体系走了20年,城市化也进入了后期,搞房地产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给力了。另外在考虑地产问题的时候,还应该考虑是否有资产可以接档此物才能真正实现软着陆。我一直都知道确实有一个资产可以承接地产金融体系为中国未来提供新的货币创造途径。那就是资本市场里面的股权资产

第一章:证券市场货币创造的逻辑

在研究货币供应量M2的时候,会发现除了存款以外还有一个货币是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也就是说,股市也能创造货币。证券市场创造货币的逻辑是,证券信用账户客户使用现金资产或者证券资产进行担保,创造现金100%和证券70%的信用货币。如100万现金可以拥有100万保证金,100万股票可以拥有70万保证金。这个保证金就是新创造出来的货币。当投资者拿保证金在证券市场进行交易的时候,保证金就会通过证券交易行为与既有货币进行交换,流入市场。A拿着保证金与B进行交易,B拿到的是现金存款。这部分存款B可以用来投资也可以用来消费。但是目前我国用证券资产来货币创造的规模太小了。这个强力的货币创造途径并没有发动。

第二章:证券市场创造货币的基础

1.证券价格不稳定是制约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信用创造的因素

买股票这30年来都被很多人看成是不靠谱的行为,简称为资产收益率不稳定。如果一位男生和一位漂亮的女生相亲,如果说我自己有2套房子,女生估计会亮眼放光,但是如果这位男生说自己买股票炒股票,女生大概率会觉得这个人不靠谱。造成这种因素就是中国股票投资不稳定,亏钱的人多数,挣钱的人少数。中国的股票总是喜欢对着一些题材概念炒作到高位,然后忽悠韭菜接盘,慢慢熊途割肉估值回归,牛短熊长。这样的市场是很难让获得投资者的信任,投资者很难在这个市场加杠杆扩张资产负债表进行货币创造。

与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地产市场的房价这20年来就稳定很多了,虽然偶有调整但是总体上还是牛长熊短的。投资者基本上都愿意使用房贷来加杠杆。因此不管是证券还是地产,要想居民加杠杆最重要都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以目前的社融数据来看,居民有钱,但是就是不投资不消费,流动性陷阱。还是信心不足。信心来源于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包括工作收入与投资收入)。一个居民,只要工资收入增长了,投资收入增长了,心态就会飘起来,信心十足。投资品消费品买买起来不差钱。

2.证券融资利率过高是制约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信用创造的因素

制约投资者进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另一个因素是证券融资利率过高,简称为信用创造成本太高。很多价值投资者其实都有加杠杆的习惯。通过资产与负债匹配管理完成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这要求资产久期短与负债久长,要求资产现金流收入大于负债现金流支出。券商的融资是个人投资者不可多得的永续债融资方式,但是大部分券商利率太高了。价值投资者根本无法完成资产与负债表的匹配。盲目使用高息融资进行投资不符合负债风险管理要求。比如一只股票股息率才5%,融资利率就要5.5%,股息无法覆盖利息支出,则难以完成资产现金流收入大于负债现金流支出的匹配。融资利率8.35%那些更是如此。资产负债不匹配,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其实利率低了,投资者更愿意融资,这里不是要让券商让利,而是希望政策给予支持,从券商的负债端开始降低券商负债成本,引导券商降低融资利率。要知道证券融资这类永续债的降息是等同于放水的。我相信投资者看到融资利率低了会更大规模的使用杠杆。证券公司融资业务量也能大幅增长,提高盈利能力。

3.打通地产与证券的货币创造体系可以为资本市场带来天量资金

打通地产与证券货币创造体系的方法需要政策允许投资者可以直接在证券公司使用房产作为担保品获得证券保证金。那么我相信,资本市场会顿时拥有天量资金。目前中国20年来很多居民手里财富大部分都是房子,有的还有多套房子,如果让他们的房子可以作为证券担保品,那么投资者就会瞬间拥有大量的保证金,来进行证券投资活动。为了保护投资者,当投资者只有一套房时则不能作为担保,在二套以上才可以进行担保。这种方法能打通居民资本原始积累难以流入证券市场又能解决房子担保又买房的循环炒楼逻辑。

以上三个点,必须同时满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要稳定长期投资预期,二要降低融资利率,三要打通投资者原始资本积累房产和资本市场流动的通道。

$招商银行(SH600036)$ $中国平安(SH601318)$ $建设银行(SH601939)$ @问鼎资本-张佳男 @ice_招行谷子地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3-06-27 09:08

补充下,其实reits等资产质押融资都可以起到类似效果

2023-06-27 13:52

这不是信用创造,这是资产毁灭。这是把中国往90年度初日本那样的火坑里推。

2023-06-27 18:44

在雪球第一次看见从信用货币发行角度来看问题的文章,非常不错,但是利用证券作为负债端发行货币在天朝有两个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体量完全不够看,连四分之一都不到,根本不能接下房地产的盘子,第二个问题就是,资本还服务实体,如果以证券作为货币发行抵押物,货币的流通途径从银行出来后的第二道关口,就会从产业资本转变为金融资本,货币的流动就是获利的过程,所以在资本服务实体的理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过程,对于私人部门来说,货币净财富是不能由货币乘数效应产生的,只能由中央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在产生,要让中央银行把证券当做负债端,或者把房地产和证券同时作为负债端,不就是···鹰酱了吗  这才是美股长盛的根本因素。

2023-06-27 15:01

目前,大家对未来收入增长没有信心,导致不愿消费、不敢消费,只有稳住收入增长的长期信心,大家才愿意投资和消费

简单的说,文中的基于股市的信用货币创造的思路,公平和效率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
信用货币的创造,总的原则必须有一条就是符合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尽量为未来的发展助力,比如贷款给修路造桥建工厂,而且应该尽量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其本质上就是大家都为社会和自己多干活,一起勤劳致富。
而直接贷款给股市,技术上当然是可行的,可是不符合适度甚至尽力的配置资源为未来的原则。这一轮的货币创造过程,只是在股市上空转,既可能带来后续不公平的分配,也不给未来的发展助力。
照文中的思路,股市上有无数的人,那怎么分配新一轮创造的货币呢?很明显,只要分到了钱,就有可能的便宜占。那么每个人都会尽量获得更多的贷款。结果每个人都把房子抵押,获得贷款,那且不就是按照每个人房产价值的比例来进行这一轮的分配。这明显不够公平,不符合多劳多得的基本原则。
贷款给股市,总的看就是大家多偷懒玩了一会交易游戏,产出没有任何变化,而且分配很可能不公平,没有体现多劳多得。而贷款给合适的项目,比如修路造桥建工厂,就是大家多干活了,未来的产出就会增加,就是勤劳致富。
其实信用货币的创造,不仅仅是找途径贷出去,而且要思考要收的回,从谁的手里收回来,要有整体的社会效益和回报。贷出去有无数种途径,根本无需过多操心。只是估计只有很少途径是真实可行的。
文中这样的馊主意,一天可以想一万个,可是完全不靠谱,没有正向的作用。

2023-06-27 13:57

既然房地产已经烂尾了,你又何必新开一剂泻药

在天朝,证券市场的功能,本质上是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不是让普通投资人致富。这个定位决定了A股的尿性,想用它激活拉动经济,难。

2023-06-27 09:06

挺有道理,但实施起来有难度,第一政府没有获得直接收益,房地产,政府直接获得了土地出让金,股市,政府最多通过居民财富增加,扩大消费,间接带动税收增加;第二按照这个逻辑,应该配置高股息,稳稳增长的股票,蓝筹是首选,这几年蓝筹波动也很大,蓝筹得有稳定基金,蓝筹中中特估是首选;第三,强烈支持融资利率市场化,证券市场创造货币还是得靠银行,证券公司是不能创造货币的,但可以协助银行创造,通过降低融资利率,好处是融资透明了,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解决借款大搬家问题

2023-06-27 08:37

同意。这也是个人认为在注册制启动之后资本市场后续的走向趋势之一。
更多企业参与二级市场IPO募集资金,也能创造更多货币供给。股票发行的本身就是在创造货币,股票升值意味着市值增加也等同于创造新的货币。股票市值近乎于银行存款,最终的体现就是二级市场的货币创造总量为保证金和股票总市值。
从这个结论看,股市为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未来走向和核心意义就应该是股市不断创新高,这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其股市一直走强的道理是吻合的。

2023-06-27 08:23

胡锡进给你点了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