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商业银行的四大问题与七大转型之路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5
本篇为轻金融“股份制银行行长谈转型发展”系列推荐文章二,来自平安银行行长邵平——

邵平:商业银行只有加快战略转型才能迎来华丽转身

来源:《中国银行业》杂志

文/邵平 平安银行行长

转型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新常态”下的主旋律,各家银行必须切实改变传统的重规模轻效率、重速度轻质量、重业务轻管理的外延粗放型经营方式,主动开展战略转型的实践探索,努力构建起内涵式的智慧发展模式。商业银行只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勾勒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好愿景。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中国银行业空前的辉煌。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优化和改革创新驱动的“新常态”的出现,随着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结构持续变化、金融总量显著下降、金融机构更为多元等金融运行“新常态”的到来,商业银行将逐渐告别“追随发展、规模扩张、同质竞争”的“旧常态”,步入“经营分化、内涵增长、打造特色”的“新常态”。以此为背景,商业银行的转型大幕徐徐展开。

中国商业银行从“旧常态”步入“新常态”

以股改上市为新起点,过去十年中国商业银行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主要包括: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19%;利润总额成倍增加,与2003年相比增加了近53倍;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个位数提升到15.1%;资产质量实现飞跃,从“技术破产”到国际上卓越的低不良率。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银行业过去十年更多依赖的是外延扩张和粗放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张产生或者掩盖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经济金融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一是规模冲动,主打价格战。纵观西方商业银行,既有像汇丰银行、花旗银行这样综合化、国际化能力较强的全能型“大块头”,也有像富国银行、纽约梅隆银行等在社区银行、资产托管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银行。反观中国商业银行,无论规模大小,都具有很强的“做大做全”倾向,各家银行的竞争主要是靠价格战与规模战。

二是产品和业务同质化。在外部约束增强、市场主体扩容和客户需求多元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产品和业务同质性普遍。例如,“小微金融”作为曾经的蓝海,已经开始变为红海。又如,近期各家银行纷纷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端服务,这一领域也迅速泛红。

三是行业整体缺乏主动创新意识。过去十年在利率双轨制环境下,利差可观,相比创新而言,规模扩张是更加有效的盈利途径,因而行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

四是整体风险管理能力仍相对薄弱。过去十年,商业银行形成了“重抵押、重担保、重信用背书”的风险偏好、风险文化及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主动经营风险、灵活授信方面的创新,随着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阶段,由于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产生的风险隐患开始逐渐暴露。

经济新常态悄然来临,在问题倒逼之下,商业银行“经营分化、内涵增长、打造特色”的“新常态”已初露端倪。

一是经营分化取代跟随增长。过去十年,只要跟着中国经济走,跟着银行业的整体步伐走,几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动辄都可实现20%以上的增长速度,商业银行呈现普天同庆的动人场景。

从2013年开始,商业银行的经营分化愈加明显。首先是规模增长分化。今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中,有3家生息资产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5%,5家超过10%,环比来看,第三季度资产增速放缓尤其明显,有7家上市银行规模基本持平(环比增速在1%至-1%之间),5家银行则主动收缩生息资产规模(环比增速在-1%以下)。其次是经营效率分化。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实现拨备前利润16076亿元,同比增长16.8%;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0074亿元,同比增长9.7%,相比过去十年的高增速明显回落。净利润增速中,城商行同比增速最快(16.1%),股份行次之(13.8%),五大行最慢(8.3%)。在股份制银行中,业绩走向两极分化的情况更加明显,既有30%以上的高增长,也有个位数增长。再次是资产质量分化。第三季度上市银行不良率环比上升7bp至1.12%,其中股份行不良暴露速度略有缓和,不良率上升8bp至1.08%;城商行不良率略有上升,上升5bp至0.81%;国有行不良生成速度普遍加快,上升6bp至1.13%。

二是外延增长转向内涵增长。首先,中间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利润增速。2011年三季度至2014年三季度,上市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逐年上升,从16.1%上升至23.5%。16家上市银行的非息收入增速显著高于净利润增速,今年第三季度末差距为10个百分点。其次是息差整体改善。上市银行第三季度净息差逆市提升至2.64%,主要原因是资产结构的调整。再次是贷款投放趋于谨慎,同业资产普遍收缩。银行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对于新兴行业贷款投放趋于谨慎。上市银行第三季度贷款净额环比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至1.8%。五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环比增速分别为1.5%、2.4%、3.9%。同业监管政策落地的形势下,第三季度上市银行同业资产环比降低14.3%。除民生银行外,15家上市银行普遍收缩对同业资产的配置力度,有6家银行同业资产环比降速达到20%以上。

三是打造特色取代同质化竞争。一些银行已开始探索自己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同质化竞争格局正在改变,民生在小微金融、兴业在同业金融、招行在零售金融、平安在综合金融等领域已经开始差异化的探索。中国银行业过去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差异化将是银行业新旧常态的最根本区别,也是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还是银行能否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要素。

中国商业银行“新常态”下的转型之路

展望未来,通过简单规模扩张就能取得成功的“跟随发展”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转型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新常态”下的主旋律,各家银行必须适时做出新的战略转型选择,切实改变传统的重规模轻效率、重速度轻质量、重业务轻管理的外延粗放型经营方式,主动开展战略转型的实践探索,努力构建起内涵式的智慧发展模式。

一是从微观贷款管理向“泛资产”配置转变。稳定的优质基础资产是银行在经济下行期对抗风险、重塑竞争优势的关键,银行需要“跳出银行做银行”,将资产配置的视角和金融服务范围从间接融资市场扩展至整个金融市场,以“泛资产”管理的理念,对内打通贷款、投行、理财等业务的区隔,对外借助金融市场拓展跨境金融、资产交易、泛证券化、结构性融资等新型业务的空间,打造“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二是从注重单点作业向平台获客转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传统的单点作业模式已难以适应未来的批量获客需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商业模式的创新,利用互联网和平台化的思维,将金融服务融入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提供购销活动中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服务,构建以银行结算融资为核心的集运营管理、财务核算、财富管理、信息交流为一体的生意网络平台。

三是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综合金融方案提供商转变。商业银行将不再仅仅是投融资转换的信用中介,而是资源的整合者、风险的匹配者和财富的管理者。商业银行应积极丰富金融服务模式,从经营单一客户扩展至全产业链的客户群落,从单一银行产品扩展至银行、保险、投资等多产品组合。一方面构建“四流合一”的综合交易平台,做产业资源的整合者;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各类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做金融资源的集成者。

四是从管控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首先,强化风险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将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从贷后监控逐步前移至市场营销和贷中审批环节,通过对行业和市场的深入研究以及风险组合的设计,提高客户和市场风险识别能力;其次,合理确定风险偏好,借助直接融资市场开展风险分散和风险对冲;第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把控,提高风险预警和监测能力,增强风险经营能力。

五是从数量型资产负债管理向价格型转变。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加速推进,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周期性特征全面凸显,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调整资产负债管理的“锚”,将财务结构配置的基线由数量型的规模指标向价格型的利率指标转变。通过动态调整资产负债利率久期、缺口等指标,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前瞻性,提升经营的稳健性。同时将利率管理与战略选择、市场定位、风险管理紧密挂钩,打造一张精致生动的资产负债表。

六是从客户定位的“二八”法则向“八二”法则转变。互联网技术延展和扩宽了商业银行客户服务触角,也为商业银行进入低净值“长尾”客群业务“蓝海”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低成本拓展新的客户群体;利用数据挖掘手段,精准定位各类客户群体金融需求,提高产品设计、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加客户黏性,着力打造以“客户+数据”为经营中心,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的新型经营模式。

七是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规模增长”走向“效率增长”的大转型中,商业银行“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将难以维系。商业银行必须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推动业务经营的流程管理、过程控制和客户服务体系的精益化,不断完善和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强化战略执行,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确保业务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的商业银行只有加快战略转型,才能迸发创新活力,才能穿越变局,迎来又一次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