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银行+投行来了?混业经营,打造“航母级”券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昨天晚上,上财新发布了“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至少选择两家试点设立券商”重磅消息,打破了节假日的平静,一时激起千层浪。虽说还没有正式宣布,但口风一开,基本就是差不多了,当然还是需要等官宣。


一旦确定,真的是金融时代的大变革!


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分业还是混业,都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是,分业的监管妈,管不了混业的娃。所以,混业监管也是大势所趋,两会合并,成立金稳委就是序幕。


一、分业监管的问题


分业监管,就是把银行、保险、信托、券商、期货等牌照独立开来,分别监管。


随着金融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大资管时代的来临,这种分业监管的模式,跟不上混业经营的节奏了。分业监管下的弊端也暴露出来。


监管套利。由于对通道业务、杠杆要求、嵌套、投资范围、进入门槛、审批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规定,一方面不利于营造各类业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导致各类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标准不一致来进行监管套利、规避监管,例如一些银信合作、银证信合作模式等,扰乱了整个监管秩序。


监管真空。是因为分业监管下,每个监管机构似乎都各司其职,权责明确,而恰恰给了一些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业务发展的机会,例如民间兴起的各类理财投资公司等。监管机构因为该类产品不属于自己的监管范围就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同时监管机构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从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使某些业务处于监管真空中,埋下了市场风险的隐患。


所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完善监管体系是有必要的,2018年上半年银监会、保监会合并可以看做迈向功能监管的重要一步,有利于避免监管套利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厘清权责。


二、混业经营的影响


1、银行




对银行来说,券商业务显然是块香饽饽,肯定是利好。银行开展券商业务,就是要从目前间接融资过渡到类似美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开启新的利润点。引导银行进一步参与直接融资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改革的题中之意。


短期看,增量空间有限,需要时间沉淀;长期,将会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加非利息收入,缓解银行传统利润下行压力。


前几天高层说了让银行给中小企业让利1.5万亿,基本上等于不让银行赚什么钱了。大家都在可怜银行今年的日子难过了。这下监管妈妈又给了银行一份大礼。一会入地,一会上天。


真的是,你被什么保护,就被什么限制,能为你遮风挡雨的人,也能让你直面风霜。


2、券商




对券商而言,银行所掌握的资源是远远大于券商的。而且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庞大的业务规模、得天独厚的优质客户资源、丰富的销售渠道。


这样看来,对券商是个利空,尤其是小券商,但大券商影响应该不大,反而会加速行业资源向头部券商集中。长期来看,可能利空所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由于银行拿到牌照后成为强大竞争力的“航母级”券商尚需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券商更应该积极找准自身定位,修炼内功,进行差异化发展。


三、怎么开展?


那,问题的关键是——


这块券商业务银行要怎么开展?能不能很好地开展?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同业竞争和监管不断趋严的大环境下,银行也面临着巨大压力,银行的投顾业务显然是不如券商的,投行业务,要求反应迅速,把握交易机会,专业性强,并且内部有灵活的机制。这点,券商投资能力比银行强很多。


当然,目前银行也有代销的各类基金、黄金、原油等等,突然想到中行原油宝事件爆发之前,官方渠道还打着“原油比水还便宜,中行带你去交易”的口号,最后搞得投资者血亏,投诉,一地鸡毛,也是一言难尽。


术业有专攻,如果给银行发证券经营牌照,无非就是让银行再铺摊子,再组织起一套从事证券业务的班底。


可能是在市场上精选优秀的资产管理人,在现有投行、金市、资管、托管等部门抽调一些人,然后再每年招聘些top高校的毕业生……打造一批券商团队,首先就是人才,嗯,至少市场化薪酬。


当然也有可能部分券商被大型商业银行收购,银行直接通过并购重组获得券商牌照显然效率更高,更方便快速上手,开展业务。


至于做的好不好,只能边走边看,边摸索边发展了。


最后


顶层设计自然是很美好


只希望到了基层,不是用放贷款的思路干投行,用拉存款的思路干资管。


希望不只是在银行app里多了个开户板块,基层人员的KPI考核里多了“股票开户+有效交易”尔尔。


那样就实在没啥意义了!


总之,拥抱变化,顺应形势,摸准行情。该来的总会来,不管未来怎么变,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提升自身价值,才能在未来金融变革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