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2回复:0喜欢:0
$龙头股份(SH600630)$ 致那些说龙头股份不生产口罩的人:
2003年05月09日10:30  解放日报
在全市人民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的同时,一个支援全国迎战“非典”的行动也在上海悄然展开。现在,全国市场80%的除菌药皂产自上海,18个省市的急需消毒液、口罩出自上海工人的双手。上海正成为全国迎战“非典”后勤供给线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为拥有16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上海防治“非典”的任务十分繁重,口罩、消毒液、药皂等防非用品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物资,平均每天口罩供应达到60万至80万只,体温计最高日供应量3.5万支,在前一阶段甚至还出现过供需矛盾突出的现象。在这种压力下,市委、市政府对上海市防治用品的生产、供应作了严密部署,既要确保上海市场的供应,又要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顾全大局、同舟共济,尽力满足全国紧急物资的需求,尤其对北京等“非典”流行病区更要全力支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要求:“全市相关企业能转产的尽可能转产,切实形成生产能力,为上海和全国渡过难关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市委市政府指挥下,上海的过氧乙酸生产商一天创下了平常3年的产量;香皂原材料被紧急征用制造售价仅0.60元左右的药皂;生产内衣的企业连夜转产,每天交出了2万只高标准医用口罩。
  从4月21日至5月3日,上海工业系统共生产口罩1150多万只,过氧乙酸消毒液约550吨,体温计近90万支,药皂11万多箱,其中有200多万只口罩、22万支体温计和2.3万箱药皂传递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此外,上海4月份内还向北京提供了6台呼吸机,向内蒙古紧急输送了4700余件隔离衣等紧急医疗救治物资。
  上海的众多相关企业掀起了一场加班抢产“防非”用品的攻坚战。企业闻令而动,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生产线,紧急调整生产结构,全力转产“防非”物资。上海金鹿化工厂是上海市仅有的两家能生产过氧乙酸的企业,这种产品原本行将淘汰,可“非典”却让它成为必备品。金鹿厂将原来的产量从每年10吨提高为每天30吨。全体员工轮班无休,与反应器一起24小时运转。海螺集团停止了阿拉伯大袍的生产,将整个车间全部用于生产医用口罩。三枪集团在48小时内腾出了2000平方米的场地,用内衣的原材料生产低利润的口罩,有的职工甚至连续30多小时没有合眼。上海医疗设备厂为给兄弟省市尽快送去呼吸机,自愿增加运输成本,变海运为空运,从欧洲进口零配件进行装配。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个月里,也增加了六七万元的运输成本。
  为了将产品用最快的速度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沪上各行各业与时间进行了一场赛跑。4月21日,刚刚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的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领导接到消息———北京急需大批口罩和药皂!不容丝毫犹豫,公司立刻联系厂商组织生产。
  傍晚18:50,第一辆满载货物的集卡已冒着大雨驶上了赴京的道路。24小时后,这支装载着72吨货物、由7辆集卡组成的救援队已抵达首都。一路上,司机们啃着面包、喝着矿泉水日夜兼程。类似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4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急需大量隔离服,市“防非”指挥部获悉后,连夜紧急调度了4700余件隔离服,送往内蒙古。5月2日晚,北京紧缺救治非典病人的关键药品“甲基强的松龙”。这种主要从比利时进口的针剂上海自身的储备也很有限,但考虑到北京的处境比我们更危急,市委、市政府还是决定要尽可能挤出一些支援首都。第二天上午,500支宝贵的针剂已调拨完毕,整装待发!在这场攻坚战中,上海的职工们不计得失,不畏艰险。上海医疗设备厂的崔祝平为了保证呼吸机正常运作,坚守广东一个多月,甚至还修理“非典”病人使用过的呼吸机。雷允上北京站经理余建铭为了及时调配进京药品、支援首都,独自一人坚守北京,这位26年党龄的老党员誓与北京人民共战“非典”。灾难中见真情。尽管上海自身正在经受“非典”的考验,但上海产业职工仍心系祖国,忘我工作,用自己的满腔热诚承担起对上海、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病毒防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