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宏观展望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去年,一些专家预测2023年GDP增长,直接给出了6-7%的目标,笔者当时的评价是,这些人早就把灵魂献祭了。实际上,专家是分成两类的,有一些懂,但是碍于很多因素,不方便很直白的发表意见。我记得前几年,清华有个姓李的教授,发围脖说,他在和一个地方的领导座谈时说:你们欠那么多债,而且要还的利息那么高,要我自己的话,晚上觉都睡不着!我当时就觉得这人有病吧?情商欠费严重。果然,之后大半年没见他发表什么意见了;还有一类,是真的什么都不懂的。这些人但凡跟踪了统计局定期发布的数据,绝不可能把预测订在6-7%这个高度。那这个数据是怎么出来的呢?就是因为前年的基数极低,而财政在基建上的发力很足,所以盲估了这个数据出来。那今年的增长应该定在几?笔者认为不应该超过5%,否则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前年的时候,笔者就说过,基建对经济的拉动,是边际效应递减的。又经过了一年,这种力量更加虚弱,而整体经济必须更依赖出口和消费。从最近的出口表现看,虽然去年胡塞在红海闹腾后,上航指数暴涨了很多;但进入今年,这个指数再次低迷起来,显示出口情况仍然非常不乐观,说明欧美等国的断链举动异常坚决,而且欧美都在对我们进行电动车的倾销调查,未来类似的贸易摩擦还有不少,特别是电商业务。最后是消费,它是最难带动GDP增长的,所以今年GDP不可能很高。

现在上上下下都很重视消费,认为经济的堵点就在需求上。俗话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这个判断是非常片面的,国内经济的堵点,或者说根子在CPI上。消费的最终数据,一定是收入的函数;而居民收入,和实体景气度息息相关。这个实体,主要是民营实体,它解决了国内大部分的就业问题,但当前民营经济是比较困难的。在2022-23年间,CPI目标就订在3%,我们是远远没有达到的!国际上经过多年实践,把正常CPI指标订在2%是非常科学的,那我们现在这个数据是多少,大家自行查一下。对于实体来说,如果这个数值长期是个负数,那意味着自己生产的商品价格将持续下跌;而中国制造业能有多少利润呢?这点笔者有发言权,因为曾经在小型制造公司作过主管。从我们进入WTO开始,工业就进入了增量市场,所以对私营业主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利润率,而是平台。假如一个生意不赚钱,甚至是小亏的,那先把平台搭建起来,只要后面风吹到这个行业的时候,猪都能起飞。在这种理念的加持下,国内制造企业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杀价,把利润杀得薄如纸,然后整个产业链的供应商层层欠款,一旦销售端暴雷,那马上倒一片。笔者认为大量小企业退出的节点,可能在今年出现,所以消费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当然,总量肯定是持续增长的,但是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很低。

那民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因为没有回款,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由于消费降级,终端竞争加剧,公营和私营都面临同样的化债问题。如果有收入,当然是在保证员工工资的前提下优先化债,所以外债能拖就拖,拖不了就关门大吉。这里必须提一下贵州的事情,其实全球会计事务所,把中国一年生产的计算器按冒烟,都无法得出贵州无法自行化债的结论。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贵州国资委拿了多少茅台股票,卖一点啥问题解决不了?还有黄果树和习酒等优质资产,所以贵州不是没有钱。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不能让国资流失;但是明明有钱却不偿付真的没关系吗?而且也可以转让给社保、ETF或者保险公司等公营机构,把资产盘活,引入先进经营方式,就业和税收都会起来。所以很多问题不是问题,非要用特别漏的方式秀自身能力就没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