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已忘邵亦波

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10回复:11喜欢:27

这文章很有意思,以前与马云齐名的人。摘了描写他曾经有过的困惑的内容,我认识的两个大佬和他的困惑异曲同工。不要以为大佬无所不能,其实他们有很多不自由,内心有很多无法诉说的事。

网页链接

邵亦波内心的变化,其实从2003年就开始了,只是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

起初是当他达到人生成功的巅峰时,很快开始感觉空虚。他对这种感觉很奇怪。按照常理来说,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他所实现的这些成就,不是应该很开心、很快乐吗?可是我为什么没有感到“应有的”开心快乐?

这种困惑,他也在别人身上发现了。当他和中国最顶级的成功人士交流时,有时会谈到一些大家都不会往外说的事情。他发现,大家内心都有那么多的痛苦。有些痛苦相对容易觉察到,还有的深深地埋在心里面,已经变成了人的潜意识。极度的成功并没有能够缓解这些痛苦,尽管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如此出类拔萃,但是他们还是会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我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我是不是很没用?我是不是没有一点价值?

经过长期的反思,邵亦波意识到,他过于注重追求成功、追求成为第一,似乎他用尽生命的所有力气,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最优秀的那个人。

问题根源于他的小时候。在父母尤其是爸爸的威压之下,他只有成为第一才有安全感。这种强大的动力,让他始终能够用最拼搏的精神和最专心的态度去学好数学,后来又扩展到其他学科,让他在每门学科都是第一名。后来又扩展到选学校、找工作,他都要最好的。

但这种心理最终变异成了一个魔鬼,已经主导了他、操控了他,使得他需要在任何领域都成为第一才感到安全。就算是开车,他也必须保持在车道上处于第一的位置才行,如果不是第一,他就会一直超车,直到成为第一才舒服。在开车之前,他会在各种电子地图上查看,先找出一条最高效的路,然后才会出发。这种“必须第一”的强迫症,也给家人带来无尽的困扰,给他与妻子和孩子的关系带来了无穷的矛盾。

另一个问题,邵亦波到很大之后回顾才意识到,父母只关心他的成就,而很少关注他怎么感受。邵亦波自己也学会了把感受看成是进化的一种无关紧要的甚至是拖后腿的副产品。在他看来,理性和分析能力是有用的,而情感只不过是一个毫无用处的绊脚石。所以他不管在做事时还是生活中,永远只动用理性,而自动屏蔽一切的情绪感受。

如此一来,再大的成功,也无法给他带来幸福感。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而感受是长期以来就被邵亦波自己杀灭的。

第二个提示来自于妻子。他意识到,他和鲍佳欣在一起时,与跟别人在一起时,感觉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与鲍佳欣在一起时,他是一个有情感的人,与别人在一起时,他没有情感的波动。

鲍佳欣与邵亦波是完全不同的性格。他们一起和朋友吃饭时,朋友提到父亲去世时的难过,鲍佳欣会起身去拥抱对方,给予安慰。而邵亦波却茫然无措,因为他没有从对方的叙述中感到自己的情感被触动——那从来都不是他和人交往的方式。他可以和人共事十多年,但依然不是朋友。可是当他与妻子一起和同事们吃饭后,妻子却能很快和他们成为朋友。尽管他已经认识对方超过十年,而妻子认识对方不超过一天。

以往,他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那一刻他在想:我是不是丢失了什么或者错过了什么?例如,友情,是不是生命中非常有价值的事物,但却是我缺失的?

一反思,他发现,自己的人生,的确没有友情的存在,从来没有哪一个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朋友”。

过往他对此的认知是:我并不需要朋友。但后来他认识到,他之所以没有朋友,是因为他自己在害怕,他认为自己不值得成为别人的朋友,因为没有人在乎他的感觉。当他说话时,人们会注意聆听,那只是因为他的话“有用”,而不是因为他们关心他。

在与人的交往中,如果他有具体的功利价值,例如能提供智慧、钱、人脉关系等等,他会感觉自在。但是非功利的纯粹的友谊,对他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事情。他无法理解,别人为什么会对他的内在感兴趣呢?更无法理解,为什么两个人要把时间花在纯粹只有情感交流而没有任何功利效果的事情上面呢?

再进一步回顾他与鲍佳欣交往的过程,他发现,遇到了鲍佳欣之后,他所有的理性全都丧失了,整个人完全失去了控制,做的所有事情全都不由自主。以往那些被克制的情感,在她面前迎来了超级爆发。用邵亦波自己的话说:

在她面前,我满怀情感,极端热烈,温柔体贴。与她在一起,让我盛开。

和鲍佳欣在一起之后,过去深深隐藏和埋葬的一切,全部生长出来,茂盛开放。这么多年,只有和她在一起,才有这样的感觉和表现。而这一切都是完全无法自主的。甚至当他在跟员工开会时,严肃、认真、逻辑缜密、高度冷静,一旦接到鲍佳欣的电话,他立马变成另一个人,在电话里,他轻声细语,温柔地诉说着对妻子的爱与思念,挂了电话,瞬间又变回那么严肃冷静的,像机器人一样的公司老板。

从鲍佳欣身上,邵亦波认识到,情感才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而他的前半生却压抑了情感,完全服从于冰冷的理性。这固然让他获得了绝大的成功,但是也让他丧失了感受幸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能是对人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提示来自于和孩子们的相处。

孩子出生之后,邵亦波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糟透了的父亲。因为他完全不知道怎么去陪伴孩子,怎样去给与孩子爱和关注,怎样去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们必要的情感支持。

更关键的是,他发现自己并不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当妻子提醒他去陪陪孩子时,他的内心会极度抗拒,甚至会想,为什么?为什么我必须得去陪他们?好吧,我去,这是我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但我是被强迫的,不是自愿的。

这一点,跟他从别人那里观察到的,从书本上、网上、电视电影上看到的完全不同,他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跟孩子在一起是一种享受。

他开始反思:一定是我哪里有些东西缺失了,有哪些地方做错了。而且我在错误地重复我爸爸曾经对我的那一套。

例如,他小时候曾经有一个最大的恐惧,是爸爸在非常生气的时候会说要把他扔出家门。而他在盛怒时,也跟他的儿子说过完全一样的话,甚至真的把孩子扔出过家门,这也成为他儿子内心巨大的伤害,以至于孩子到很大的年纪时依然对此耿耿于怀。

当他管孩子却怎么也管不好,而自己却只能陷入无能的狂怒时,总是会感觉无比挫败和沮丧。但他却不知道怎样才好。父亲对付他的那一套,就是他所会的全部。

他研究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归结为三个最重要的点:

第一,要了解孩子,不仅要了解他们生物学基础上的发育情况,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孩子和大人有很多不一样,他们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善,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建立,你以大人的标准来期待和要求他们,本身就是不对的。

第二,要了解自己,尤其是要了解自己在面对孩子时,那些特定的负面东西是如何被触发的,从而更好地避免。例如,你内心期待孩子考试成绩好,上个好学校,如果他没考好,没能上好学校,你可能会以为失望、愤怒等,对他们施加不好的行为,或者在别的方面给他们更大的压力。这些就是不对的。

第三,要了解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场处于一种什么状况。由于孩子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全,如果他们没有处于安全、舒适的环境,没有感觉到和父母的感情连接,那么父母说什么,他们是没有办法听进去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尽可能地想说得更清楚、更大声一些,但如果关系场没有改变,这些都是徒劳的。如果先营造了一个让孩子感觉安全、舒适,和父母情感相连的关系场,再来说同样的话,效果要好百倍。

后来他最终发现:成为好父母,不是学会一些特定的方法就行,本质上,是成为更好的人。而如何成为更好的人,就关系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特性。

在过往的生活中,邵亦波也听说过“探索内心”、“心灵修行”、“禅修”、“冥想”等词语,但他却对此极为不屑。对于那些正在这样做的人,邵亦波是完全瞧不起的。他会很轻蔑地想:这些人在搞什么鬼?为什么要花时间在这上面?人生不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吗?在他看来,所谓的“寻求内心”的行为,既disgusting(恶心),又despicable(卑鄙)。

但渐渐地,随着他认识到自己的痛苦、焦虑与空虚,认识到自己在逃避感受,逃避与他人的情感交流,认识到自己并不幸福,就开始深度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更多地用心灵而不是用头脑去生活,开始真正敞开心扉去交朋友,开始关心别人的感受,开始享受和孩子共处的时光。

终于,他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来自于成功,不来自于财富和名声,不来自于外界的认可,而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觉醒与意识,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爱。

在这个过程中,邵亦波也感悟到:世人忙忙碌碌,到头来却可能走错了方向,费尽心思却通往一条心灵痛苦之路。这就好比辛辛苦苦爬上梯子,却发现梯子搭在了错误的墙头,要摘的果子原来在另一边。而他,也许可以为如他一样曾经误入迷途的人,做一点什么。

2017年末,邵亦波发表了一封题为《向人类的苦难宣战》的公开信,宣布他今后的重点将放在“如何帮助人们解除内心的痛苦”上。

全部讨论

05-13 22:02

利率

👍

Mark

05-13 01:30

05-12 23:25

11

05-12 23:25

创业者也总是在今天觉得“老子就是牛”和明天觉得“老子真他妈傻”之间横跳。邵亦波也不例外。
太有感了

05-12 23:20

谢谢

05-12 23:19

05-12 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