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与证券投资思考(二)——尽职调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输出。

首先还是要感谢单位,对于阅读的重视。掌阅APP和微信读书APP上搜索关键字“财务、尽职调查”一共出现了四本书,分别是《投资尽职调查:投资逻辑、尽调方法、实战案例》,作者戚威,2022年4月出版;《财务、法律、业务尽职调查全流程实务操作指南》,作者惠增强、路娜,2022年1月出版;《财务尽职调查:洞悉估值本质》,作者马兴伟、佘高枕,2023年1月出版;《财务尽职调查:全流程方法与实物案例》,作者周涛,2021年4月出版。我认为无论是信贷还是投资、还是做一些其他重要的决策,避开盲点,接近真相都需要充分科学的尽职调查,为此关于此类书籍的阅读,不应吝啬闲暇。也还好只是四本,索性通读了,以期便于实践指导。

四本书的框架都是围绕大致统一的信贷流程,确定尽职调查的目标和范围;收集和整理必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尽职调查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校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撰写尽职调查报告,总结尽职调查的结果和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意见,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对尽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应对策略。

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大多都能被操作手册涵盖,只做一些个人认为可以借鉴的点进行阐述以及讨论。

最早读的一本是周涛的《财务尽职调查:全流程方法与实务案例》,该书的受众主要为PE、VC等机构的尽调人员,所以对于实操中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开篇以瑞幸咖啡、乐视为例强调看懂商业模式的重要性,虽然有倒车镜开车之嫌,但给出了比较普遍适用的见地,“一个行业,如果利润率过高,一定会有资本进来将它拉平,反之会有资本撤出......”反资本特点的商业模式不是不可持续,(好事多、胖东来等)但是大多情况很难持续,一言以蔽之:事出反常必有妖,需要全方面去和优秀同业对比,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生产、服务以及经营数据都需要了解。

事出反常的判断需要敏锐度,这种敏锐度应该建立在一定的行业洞察上,往往在各类报告中容易忽视,不揭露出来并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无能为力。一方面受限于工作时长、人力投入,一方面受从业者自身专业所限。反常就是在对比中出现问题,财务的对比分析,往往更能说明问题。但垂直分析有几点作者强调的也很好,财务垂直分析的角度看,一反是营收和相关成本、利润科目的不成比例;二反是大存大贷(通过活期存款平均利息可查);三反是反直觉,地域、外部投资者的减持、固定投入持续加大。在信贷或者投资领域皆能适用。

《财务尽职调查:全流程方法与实务案例》给了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是“To B的企业来说,要看企业研发投入、落实到财务语言上就是人员,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支出占营收的比例,研发成果是否转化为无形资产并持续产生效益”,在各类信贷报告中鲜有对人员进行重点分析,这是信贷人员需要加强的工作。

信贷和投资都强调企业的现金流,但是投资更讲求企业自由现金流,很多客户经理在撰写信贷调查报告中,很容易忽视对现金流重点分析。在个人投资经历过程中,往往关注企业是否一边融资、一边分红,这个很重要,真金白银做不了假。“企业将人、财、物”有效组织在一起,调查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三点”。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分清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演绎至关重要,书中2.3节强调其重要性,报告的质量以及价值重点也会落脚在观点、事实、演绎,这三方面。大多新闻报道不经过甄别,很容易陷入误区。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价值投资课中常劲老师一次是这样点评学生的,让我很有共鸣,他说目前很多投资分析报告普遍存在的是卖方报告思维(信贷报告也存在诸多此类问题),“1、讲故事(例如成长空间很大);2、讲故事讲得全,面面俱到,感觉很懂,都很明白;3、很空的结论,没有经过验证的,空间没有经过验证、这个市场很大、表现很好、很有竞争力等没有得到分解;价值投资核心从商业模式考虑,卖什么,怎么卖,卖给谁,怎么盈利。大量描述性陈述无利于投资,为什么好,为什么快,为什么用户喜欢,为什么?好在哪里?技术差别在哪里?跑得比你快,比你快多少?不能用一堆形容词!为什么好,为什么?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成本优势在哪一方面体现,和竞争对手比较强在哪里?必须要具体到细节上,才能认识到能力,才能认识到护城河。加强批判思维,质疑现有观点,优势是不是独有的优势,对任何都要质疑,用方式方法去验证,看是不是正确的。哪些是信息,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哪些是因素,观点,现在要建立在事实上,得出自己的观点。”

过去的数据、历史表现,是一种趋势、现象,不能用来去解释趋势、现象,我18岁到22岁身高一直在长个,不代表我22岁到26岁依然会长。

接下来对于尽调流程,作者给出了几点,我们在日常信贷工作中比较容易忽视的,对于企业整体评价应参照行业整体发展情况,虽然行业的发展好坏与企业自身发展好坏并无相关性,但是可以作为锚定来发现疑问进行进一步调查。无论投资还是信贷,都应该有足够长的检查清单,找到确定性的事实。

对于人员访谈,作者提出了两个很巧妙的办法,一个就是封闭问题、开发问题结合的方式,前提是要对企业有个初步了解,然后针对性得提问,让对方做出解释。另一个就是调查要学会微表情识别,判断是否说谎,这里不得不推荐一本FBI写的书《读心术》

对于上下游访谈、竞争对手访谈,从事信贷工作受限于一些客观因素很难做到,但是也值得重视,一方面侧面验证财务真实性,一方面了解其产能。类似于审计所向上下游邮寄业务确认函,但是确认函也只是管中窥豹,整体的反应还是要多角度、多方面去判断。

对于实地走访,作者提出观察存货日包装日期、存放地等等一系列方法,这个就需要个人在实操过程中调查前准备好“检查清单”。

对于财务报表分析,我们很少分析应付职工薪酬,人员的变化、效益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所以我个人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喜欢检查企业几个年度的人员相关信息,当然企业类型、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不一样的人员状态,但工资整体平均是刚性的。如果大幅波动,一般避而远之。作者提出了三个锚点分别是:1、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年度比较,2、营收薪酬比、3人均薪酬支出。上述可以通过各类招聘网站、社交网站查询,是非常好的非现场调查途径。

在读到的第二本《投资尽职调查:投资逻辑、尽调方法、实战案例》一书中在尽职调查环节中也提到职工薪酬分析非常重要,员工虽不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但是是企业至关重要的一项资产。依据个人工作投资经历来看,“员工分析”是所有信贷调查报告中的短板,但是对于信贷以及投资而言,员工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以当地两家奶制品上市企业为例:根据2022年数据公开数据显示,A公司员工总人数2285人,B公司2509人;A公司人均薪酬7.22万元,B公司人均薪酬11.2万元;A公司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员工数量减少,B公司则逐年递增,通过简单的对比,在经营区域高度重叠的前提下,经营质量可略知一二。

再以某两家从事家用投影的上市企业为例,根据23年2月20日数据显示,C公司市值高于同类型D公司近30亿市值,但2022年公开数据显示,C公司员工人均净利润约为D公司的十分之一,投资价值可见要承担较高风险。

另一方面,在研发上的投入,我们很难去评估量化,但是对研发人员的薪酬激励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如果一家公司标榜自己为拥有全国领先的技术水平,但是在研发人员调查中发现,研发人员工资普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最高学历仅为硕士研究生,该企业研发能力需要保持谨慎看待。

再一方面,对重要研发人员的离职也是重大事项考量之一,例如:长城汽车2023年王凤英、张利等初创成员加入小鹏汽车中芯国际梁孟松离职风波,以及最近的东风甄选董宇辉事件除此之外,普惠企业中也时常存在类似问题,一家美发店的优秀理发师自立门户、后堂大厨举家搬迁甚至汽修厂的电路师傅出走对小微企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关于其他常见科目的分析,在此不做过多赘述,至于企业财务造假,需要着重关注企业的资金效率,不能只关注经营性现金流,对于筹资能力、投资能力也要有一定关注。

《投资尽职调查:投资逻辑、尽调方法、实战案例》的作者主要以风险投资视角进行展开论述,风险投资对于普通信贷与投资而言对尽调的要求更高,所以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深刻,投资应该是“以磨炼尽职调查能力为手段,以积累行业认知为目的”,尽调应该是“以衡量目标企业未来财务成长性为目标,以认知业务实质为核心,以判断投资风险为重点的调查活动。”这其中难免需要大量的实践以及复盘总结。

投资本质上就是基于对未来的判断而延迟当下满足,这种对未来的预判,风投往往更希望找到未来高速成长的企业,所以往往对盈利预测有很高的标准,对于给我的启发很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对于观点和事实的区分也很明确,他认为在尽调报告中风险揭示上要给出有明确迹象、体现科学的关联性,普适性的风险揭示并无太大意义。想来过去所写的风险揭示真的不堪入目。

“投资决策的核心要点总结如下:成长性业务+成长性市场;成长性>估值对应成长性预期;退出方案明确、可执行;风险可控且风险控制机制完善;复核项目基金策略”,对于银行而言可以把“成长”后面再加上“成熟”。

“尽调本质信息收集的过程,掌握得越全面,内容越真实,那做出的判断越合理”,成本和质量天然对立,尽调需要时间,如果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决策质量未必很高。关于成体系、科学性尽调,在多年的行业衍化中,已经逐渐发展出固有的一套模式,但书越读越薄,做好的底层就是写清事实,描述性、定性评价以及定量对比,都要事实。生意无高下之分,卖芯片和卖茶叶蛋模式上并无太大区别,克服成见很重要,更多判断需要基于事实,还有一些常识。

在撰写上市公司或者准上市公司尽调报告过程中,客户经理很容易引用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跟踪评级报告等券商卖方报告内容,为了讲好故事,卖方报告通常会将简单的业务描述得非常复杂,为了讲好故事,可能只有一项核心技术,衍生到很多行业,但是会说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彻底搞清楚产品、商业模式比较困难,一方面汉语言的艺术影响着你的判断,另一方面本身确实复杂。我们应该具备一句话概括企业重点业务经营的能力。商业模式可以主要围绕产品、交易、资金层面去解决,业务是由什么能力驱动,是研发、还是供应链、还是渠道等等。

《投资尽职调查:投资逻辑、尽调方法、实战案例》虽然以风险投资为立足点,但是也非常能说明研发人员分析对尽调的重要性。研发人员数量能大致判断技术路径和方向,书中举例:“一款基础软件和一款基于开源软件的大数据平台所需要的研发人员的数量是不同的。如果100人左右的团队要做数据库,那大概率是基于开源数据库做的,而不太可能是自研。当然,这并非说自研好,或者开源技术不行,而是要看企业的表述跟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在某些情况下,如国产化领域,客户对于自研的比例是有明确要求的,这种时候搞清楚自研和开源技术的比例对于做投资判断来说就非常重要了。”诚然,研发人员配比在企业不同的阶段也会出现不同的组成比例。

另外对管理层的判断也要有一定权重,销售团队的判断,过往成功的履历和未来没有太大相关性,不同领域的创业相对都是独立事件,销售能力基于平台的不同无法量化,卖宝马的不能和卖宝骏的做比较,很难区分是个人能力还是产品力,风险投资要求对创始人、管理团队、研发及销售团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对于执行力,产品项目落地必须高效尤其是在初创期。光拥有技术愿景缺乏商业前景依然很危险,即使是技术大牛。

企业造假需要成本,需要衡量给企业带来的企业经济利益,所以我们时常认为国企造假动机要弱,但并不代表国有企业不会造假,前段时间兴业银行尾盘涨停就是很好的例子。和考核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央企、国企的考核分析较为容易预判下一步动作,无论是降低融资、还是提高分红。VC对于尽调给了很好的启示,因为财务尽职调查成本很高,时间,人员。避免财务造假的方式不是依靠财务尽调,而是从投资策略上摒弃那些造假成本低、能力高、动力强的行业和企业。

不能依赖上市审核就应该不依赖审计报告一样。恒大最近爆出造假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令人唏嘘,这和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有很大关系,同样,上市审核漏洞也大,上市审核的是历史数据,所以,上市审核重点关注的是报告期和审核期内的财务数据。因此,企业的工作重点在于审核期内的历史财务情况,至于是不是会透支未来的业绩或者未来这种增速还能保持多久,就只有企业自己知道了。当然,监管层也一直在出台各种政策加强上市后的监管,但是实践中依然很难执行。

对于银行、小贷公司而言,准上市公司相对而言是最安全的投放选择,在冲刺上市阶段,业绩通常会做得亮眼,

而投资而言最难把握的主要是企业未来营收以及发展,未来营收销量和客单价的关系,以及未来成本的判断,所以很多简单容易估值的公司、业务上难以造假的公司,往往市场价格比较透明,从而失去了投资价值。信贷重点考察还款能力,关注安全性,并不是非常关注成长性,但是投资不同,需要关注成长速度、质量、驱动力,成长性方面的水分往往是致命的。

在很短的尽职调查时间内,做完审计机构几个月的团队工作量是不现实的,而且还是在企业愿意配合的条件下。最好选择作假倾向较低的行业、企业是信贷与投资的关键。为什么不现实?第一,逻辑链条不完整。如果从财务造假角度审查企业,资金流水核查只是一部分,要想形成完整的证明链条,审查程序还必须包括客户供应商走访、银行函证、资产盘点等流程。如果不做完这些流程,理论上企业依然有造假的可能。第二,企业不会配合查。如果要把上述的核查流程都做完,那首先意味着不仅要查企业的资金流水,还要查实际控制人及企业高管甚至财务人员的所有个人账户最近几年的银行流水。现实中几乎不可能有企业会接受这种程度的财务尽调。第三,投资机构没能力查。资金流水核查是企业IPO的必查内容之一,需要券商和会计师的团队联合进行,周期可能长达数月。而投资机构一般现场尽调时间不会超过1周,银行业务申请不超1个月,即使允许查,从操作层面来说,也不可能完成。在实务中,诸如资金流水核查之类的财务尽调大都是尽调人员为了应付内部合规流程而做的,质量低下,非但起不到应有的风控效果,反而增加了尽调人员的负担,分散了精力。

比财务作假更具有挑战的是面对,更可怕的是财务粉饰,财务粉饰的目的也基本相同——增加收入和利润,但方法有所不同。比如在收入方面可能采取调整确认政策、适当延长账期、渠道压货等方式来调节,而利润方面可能采取成本费用混淆、费用资本化等方式调节。财务粉饰的目的不是告诉你假数字,而是不告诉你真数字,让你误认为企业业绩很好。

这里不做过多阐述,很多财务相关书籍写得很好很深,个人而言纸上得来终觉浅。

曾有幸接触过一段时间财务工作,为了满足业绩考核、指标,财务人员承受很大的压力,需要为了满足各种经营要求进行账务的合理“调整”。非财务专业如果不熟悉业务很难甄别。

财务尽职调查流程,相关书籍的描述大同小异,弄清楚基本情况并厘清勾稽关系,关注重要性事项,最后验证真实性。最难防范的系统性作假如乐视、瑞幸咖啡、万福生科等,个人投资经验是避免这种出现过内部“吹哨人”或者遭受自媒体质疑的企业,可选择的健康标的很多,没有必要把时间用在去伪存真上。

作者对于行业研究对于信贷与投资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行业研究到公司研究属于自上而下,通常做法就是利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pest等各种经济与产业的理论模型分析,但是过长的篇幅没有太多人能做到认真研究,专业人士不会依赖模板进行数据内容上逻辑性不强的填充,而是会紧抓“供需”,验证业务。通过一部分官方数据、利用头部企业是行业平均增速的2-3倍,得出行业的保守平均增速,通过专家访谈获取相关数据等。

竞争格局是在信贷调查报告中少见的内容,应包涵在业务调查内容中去,“业务尽职调查的目标在于认知企业的真实业务和核心能力,财务尽调目标是验证企业的业务成长性和成长驱动力,行业尽调则是进一步验证。”

作者提到业务的验证主要通过同行业企业对比的方式来验证,尤其是头部企业,这对于目前信贷调查而言是一个短板,受限于客户经理的工作量及时长,对比验证无疑难以深入。

在搜集财务相关数据过程中,作者在该书中还提及到需要索要员工花名册、工资表,当然对于强势企业而言,很难提供,但是凡是有人力资源部门的单位是可以提供人员构成情况,通常人力资源部门会有专项统计。

实务中好的访谈,也要验证,受访者的专业性,在信贷教材中通常不会要求对各层级职员进行访谈,而是对主要经营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进行开展,忽视了员工以及上下游及竞争对手访谈。访谈细节上,作者建议一对一谈论,防止会有受访者有担心或者保留,作者相对于内部访谈,更看重外部访谈,相对而言会更加客观。可以是产业链上下游、业内专家、竞争对手等,当然,作者是站在投资角度而言,对于信贷调查,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至少在同类型企业调查过程中要注意对其他竞争对手的评价

作者在决策流程概述中,也提及到“识人”的重要性,最终评价也会落脚于是否影响项目成功,以我个人投资经验而言,对企业创始人进行调查了解应该是决策前的必要工作,是否重视中小股东利益、是否挪用融资用途、是否独断专行、是否能够任人唯贤都很重要。诚然,对于人的评价,并没有固定的制式流程及方法,只能通过经营执行层面中慢慢发现。大多数实控人并不愿意在聚光灯下出现,相对比较低调,很难了解其人。另一方面即使在聚光灯下,也会是千人千面。该作者提到另一个有意思的锚点是当企业发生重大转折点的时候,要看企业家是怎么处理和应对的。

评价,应该不超过商业边界,超过商业范畴内的评价,对于信贷投资没有太大实际意义,(转移资产除外)。京东葵花药业新城控股以及双汇发展等多家企业均爆出过实控人丑闻,事后来看,对于大而不倒的企业而言,丑闻几乎都是不错的买点,但是对于抗风险能力很弱的企业,如游族网络、小马奔腾以及百润股份等,需要另当别论了。

对于个人而言,防骗是很重要的,相对机构风控措施而言,个人势单力薄,只能对风险可能避而远之,不做过高预期。

书的尾声,作者对各类尽调报告模板进行了梳理,我认为重中之重只有一条,写好,需要让分析结论同业务紧密结合并揭示原因。

第三本是《财务尽职调查:洞悉估值本质》,投资的核心就在于估值,能否给企业一个准确的定价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对于信贷业务而言,估值并不那么重要,变现、偿债能力却很重要,而偿债能力越强对于投资而言,相对风险就小。两者都追求一种安全边际。

该书重点主要围绕财务尽职调查,是有别于其他两本书,财务尽职调查作为整个尽职调查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普通投资者最能接触的一环,信贷投放以及投资不是做慈善,革命也不是请客吃饭,只有做好尽职调查,才能减轻后面的贷后、投后工作,减轻持仓压力。新公司法虽然赋予中小股东现场尽调的权利,但能否很好的落实,道阻且长。

书中提到财务尽调工具可以利用企业网站、公众号、微博及抖音等社交媒体账号来查询相关舆情,获取有效信息,在这里,我个人常用的还有领英、智联招聘等app,如果公司开展新项目,筹划新项目,人员招聘在前,例如小米汽车在立项之初,网络上大量招聘信息先放出来,如果企业对外公布新建项目,但未见人员招聘信息值得进一步关注。

对于财务尽调,书中再次强调了对比分析的重要性,访谈的重要性,需要做好访谈前工作,做到有备无患,多提出封闭式问题,辅以开放式问题。

新公司法对于实缴资本进行了全新的要求,要求五年为限缴存资本金,为什么是五年,李建伟教授给出的解释令人唏嘘,因为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就是五年,从侧面来看,普惠业务高质量开展的难度系数是大于公司业务的,另一侧面来看,对于普惠存量客户的续贷业务并不能放松警惕。

作者提出的实地调查有几点可以借鉴,1、观察目标企业的大门和地址,检查注册地和实地经营地点是否相符,门面上很有可能会写上合署办公的关联企业。2、观察企业公告板;3、观察企业资产管理方式,是否河流有无浪费;4、观察企业重要办公室,陈列的各种证书奖状、是否有对外捐赠慈善、参与的重大项目等;(目前通过企业网站、公众号一般均可查询到。)措施虽然有点福尔摩斯探案的情境,但多少有点道理。信贷调查手册中鲜有如此详细,

作者同其他作者一样,也提到了访谈分层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做好访谈准备工作,针对企业近几年度的经营变化有针对性,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往往需要反复沟通,降低效率。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对上下游、供应商以及行业中其他客户、竞争对手,其他外部人员,进行访谈。

对于投资而言,访谈主要还是通过互联网公开信息寻找,加工后对实际做出判断。还是要专注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三点,一般最难把握的是第三点,好行业我们可以通过孙正义的“时光机”理论、以及“后发优势”去大致判断,但是好公司的价格,需要彻底解构,剩下就属于“等待”的游戏了。这里提请注意的是拿境外的上市公司同国内的作比较,要考虑两国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营商环境的不同,不能不考虑背景因素直接进行比较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就不做过多赘述,书中提到几点防范财务作假风险的方法很有意思抛开常见的,“大存大贷”、高存款高负债,应收和存货的周转下降但是业绩逐年提升也是典型的“事出反常必有妖”,对于利润有所增加但是迟迟没有分红及再投资要保持警惕,简而言之就是一定要搞清楚没有同比例增长或者减少的收入成本相关细项。另外,如果数字很整齐,要注意。

至于本书下半部分关于估值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围绕盈利、成长性分析展开论述,介绍了不同的估值方法,非常教科书,没有太多实践意义,这里想谈谈我个人通过对比分析对时下热门的小米集团估值,只说个大概,不作为投资建议。如果反算造车等创新业务的67亿费用,小米2023年的可比调整后净利润是259.7亿元港币,折合238亿人民币,对应传音控股,对应港股当下18倍滚动市盈,市值应在4284亿人民币左右,对应A股传音30倍市盈估值应在7791亿元。现在小米汽车工厂一期完工,15万辆产能,乐观估计一辆车按对标大众汽车净利2万,30亿净利对标传统车企15倍市盈率大概450亿人民币,乐观估计2024年小米集团将在4000亿港币市值左右徘徊。估值只是提供一个锚,但对于信贷而言,合理的比较能更好判断出行业内重点企业,对于涉及股权质押的企业也会有一定帮助。

另一方面,想谈谈高毅资产的冯柳对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进行的一些改良,他对分子的PE进行含债调整(个人理解:如果企业15倍pe,负债率50%,真实pe应该是30倍)、同时将分母的净利润成长率(有的地方是用税前利润成长率、营业利益成长率、营收成长率)换为权益报酬率,换为权益报酬率后不但可以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在理论上如果在其他商业条件都不变且全部滚存的情况下,企业的净利增长率应该是会等于权益报酬率的。

用改良了的PEG计算后,就会发现整体市场的下跌本质上是和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相关的,就会存在指数虽低,但仍被高估的情况,而不是媒体报道所谓的严重低估。那什么又是企业的本质呢?又说回到显而易见的前文中去,还是“人”,“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员工数量和质量。员工的能力和工作态度决定了企业能否实现新突破和新发展。”

这给我的启发是,一方面最终估值还是要落到企业自身盈利能力方面,利润率低但是可以通过高周转来弥补,但是用高杠杆来弥补就会放大风险。另一方面在信贷业务受理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对负债率的关注更加细化,在一些产业链中比较强势的企业负债率也会比较大,更应该关注的应该是企业有息负债率。

简而言之,投资要付出比信贷工作更多的努力去进行尽职调查工作,这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蚍蜉撼树谈何易,更何况还要抽丝剥茧,再加上个人很难建立科学完善的决策体系,去散户化个人认为一定是注定的。

站在风投角度,进行财务尽职调查时,也需要企业提供关于员工情况的资料,花名册、工资表,高管及核心团队的劳动合同;社保及公积金缴纳情况;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及实施情况;等等。同前两本书一样,对于人的分析,信贷领域是值得借鉴的。

最后一本来自惠增强以及路娜的《财务、法律、业务尽职调查全流程实务操作指南》,我想将笔者汇总的外部信息数据来源,其中不常见的列示如下,以便参考:

①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该系统共有六个查询平台,开展尽职调查时常用到的为商标综合查询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到被调查公司的注册商标。可以根据商标的流转流程知悉相关商标为原始取得还是继受取得,如为继受取得,调查人员应要求公司提供商标转让协议及相关支付凭证。②中国土地市场网。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所示的全国范围内土地抵押、转让、招拍挂等信息外,可在中国土地市场网查询到全国范围内的供地计划、出让公告、大企业购地情况等信息。用户无须注册。③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该系统为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官方查询系统,可供查询专利情况。在核查被调查企业专利时需要注意被调查企业专利费缴纳情况,如被调查企业未按年缴纳年费,可能会影响专利所有权情况。④权大师。该网站为知识产权第三方查询平台,同时设有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通过其查询到商标、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的信息。

除了①中国裁判文书网、②各省地方法院网站、③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以外,④第三方诉讼查询网站,还有Open law裁判文书网和理脉、北大法律信息网等第三方平台,其收录的案件比较全面,部分信息比较详细,可作为查询诉讼情况的辅助依据。北大法宝、威科先行、律商网、无讼网等网站都有案例信息的收录,有些网站公布的信息甚至比官方网站更新、公布速度更快。

国内数据库主要有国泰安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经济信息网、阿里指数、中国统计年鉴库、专利之星检索系统、万得数据库、恒生聚源金融数据库、锐思数据等。

此外,我再加上时下热门的chatgpt

这本书另外创新的点,就是加强了对法律的重视,这是企业存续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余部分罗列不同类型尽调的体系流程,虽然通常公开资料都能查阅到,但汇总成书的还是比较少见,是本比较实用的工具书。

综上,在通过对“尽职调查”专项阅读过程中发现,“识人”对于信贷、投资而言都是共同课题;虽然人员年龄、学历、薪酬结构等最终受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很大影响,但在市场的马太效应影响下,权力会向权力集中、资本会向资本集中、优秀的人也会向优秀的人集中。

受限于众多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人力资本很难定量评价,加上自身学术研究能力有限,很难具体量化“人”的因素对于企业基业长青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此文或多或少所带来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