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与证券投资思考(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序言

谋生的职业需要专业精神。——佚名

在和“三老”吃饭的时候,我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笔贷款事前看有瑕疵,迫于经营的压力、绩效的考核、权力的关注,该如何抵御这种投放的倾向?尤其是在有限并且竞争充分的市场内,该如何控制风险?

“三老”以及教科书给我的回复都不能说服我,虽然我知道数据模型刚控下的自动化审批能够解决我提出的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道阻且长,也许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能够加速这一理想进程,但如果一考虑到充分就业,也会有“有形的手”限制人工智能的渗透速度。

探索过程中顺便梳理总结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实践经验,进而凝结了一些个人关于信贷以及投资方面一些心得,以期和同学、同好、同业交流。

“三老”创业,也祝愿其能更好做出决策。

第一部分:关于决策的思考

我坚信人类在信息接触、处理和输出方面一直处于一个循环状态。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且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基于进化、所处的环境,我们的信息加工框架也不易改变,所以我们在输出方面,或者说决策方面是存在问题的。也正因如此,查理·芒格毕生都在宣扬终身学习和跨学科思维。

无论是银行决定哪笔贷款该如何投放,还是个人决定哪笔投资该如何选择,都需要大量工作来做出决策,但是决策过程中,受限于“软”“硬”件的缺陷,一定会存在认知偏差,如何克服或者减少决策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就显得至关重要。

“认知偏差”自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便成为广泛流行的概念,大多百科中的解释为“这是一种生理构造带来的先天性认知缺陷”,盲目自信、羊群效益、损失厌恶、晕轮效应以及锚定效应几乎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偏差”,但是还有大量认知偏差,渗透在我们的方方面面,在维基百科中已经统计出175条认知偏差,看完这个清单我感到很震惊,不开玩笑的说,生而为人,似乎只有在睡着的时候才是理智的

受限于个人经历以及阅读的局限性,我只对、也只能对其中关于信贷与投资涉及的决策相关部分进行简要讨论。

关于有哪些是影响决策的“认知偏差”,Chatgpt3.5给了一些简单的列示,并不全面,但是把主要的影响决策的认知偏差列示了出来:决策的认知偏差是指在做决策时,由于个体的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对信息的处理和判断产生偏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决策认知偏差:

1. 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倾向于寻找、记住和重视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轻视反对观点的信息。

2. 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Bias):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或判断过于自信,导致高估成功的概率,低估失败的风险。

3.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对损失的敏感度高于对同等价值的收益的敏感度,导致在决策时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

4. 群体思维(Groupthink):在群体中为了维持一致性,个体倾向于压抑异议意见,导致做出的决策不够全面或不理性。

5. 可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基于记忆中易于回忆或显著的信息来做决策,而不是考虑信息的真实频率或重要性。

6. 锚定效应(Anchoring Bias):在做决策时,过度依赖于最先接触到的信息(锚点),而不充分考虑其他信息的影响。

7.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倾向于寻找、记住和重视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轻视反对观点的信息。

8. 选择支持(Choice-supportive Bias):倾向于对已经做出的选择进行过度的正面评价,以减少后悔感。

9. 幸存者偏误(Survivorship Bias):只关注那些成功或幸存下来的案例,而忽略了失败的案例,导致对风险的评估出现偏差。

10. 投射偏见(Projection Bias):倾向于以自己的感受或态度来评价他人,认为他人和自己有相似的想法和情感。

有个人,也就有群体,群体性偏差是指在群体中形成的一种偏向或错误的决策模式,通常由于群体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所导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群体性偏差:

1、群体思维(Groupthink):在追求一致性和凝聚力的过程中,群体成员抑制了对意见的异议,导致忽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最终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2、社会认可(Social Proof):在不确定情况下,倾向于模仿或采纳他人的观点或行为,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正确的,导致跟风或从众行为。

3、归属性偏误(Attribution Bias):在群体中,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导致对自己所在群体的行为过度乐观。

4、激励失调(Incentive Misalignment):群体中的个体可能受到与群体目标不一致的激励,导致个体的决策不符合整体最优解。

5、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在群体中,成员可能会互相认为自己或其他成员的决策是正确的,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6、社会压力(Social Pressure):由于群体中的社会压力,个体可能会违背自己的判断或价值观,做出不符合个人意愿的决策。

这些偏差可以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导致偏离理性、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判断。因此,在做重要决策时,认识并克服这些认知偏差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为如此重要,围绕这些偏差展开的研究专著早已汗牛充栋,Chatgpt3.5提供了比较经典的书单,如:1. 《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 by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2. 《误判:行为经济学的基础》(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by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3. 《决策陷阱》(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Choices in Life and Work) by 丹·希思和兰·希思(Chip Heath and Dan Heath)、4. 《预测的傻瓜》(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Why So Many Predictions Fail – but Some Don't)by 内特·西尔弗(Nate Silver)、5. 《风险决策:实用指南》(Risk Savvy: How to Make Good Decisions) by 格尔达·古德(Gerd Gigerenzer),

基本上这些书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知偏差和决策失误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有助于改进个人和组织的决策质量。国内的话,关于投资我比较推荐席勒学生写的《投资者的敌人》以及《投资者的朋友》。

Chatgpt3.5还遗漏了一本来自中国财政出版社出版的奥利维耶·西博尼的《噪声》,关于“决策”,这应该是本非常有针对性的专著,他先是通过沉默成本的例子来阐释认知偏差对人们决策的影响,举几个常见的例子“止损”,看一半糟糕的电影就尽快离场、发现不合适就尽快分手、去了企业文化有毒的公司应该尽快辞职。止损很难,我们受限于沉默成本,就像断臂求生一样难,所以最好的决策方式就是做好准入工作,并且投入大量研究,进而减少决策数量以及决策带来的损失。

很多投资类的书籍中其实也对行为学有很好的描述,在高毅资产编撰的《投资中不简单的事》就对“决策”有很好的概括,“关于决策投资还是是一个“输家的游戏”(输者出局),大部分投资者在投资生涯往往进行了过多的交易决策。心理学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是,过多的决策会导致决策疲劳,从而导致决策的准确性大幅度降低。过多的交易就会导致决策错误的概率大幅度提高,说不定某一次重大的错误就会抹掉你过去多年积累的业绩,甚至出局。优秀投资者反而很少做出决策,而更多的是决策之前对投资标的价值的判断。(邱国鹭;邓晓峰;卓利伟;孙庆瑞;冯柳.投资中不简单的事(pp.35-36).四川人民出版社.Kindle版本.)”

“三老”曾经切掉所有异地抵押业务,是为了规避异地执行的难度,减少信息差,本质上也是减少决策数量,在信息相对占优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犯错的可能。

再说回决策,我想对《噪声》进一步概括关于决策方面的讨论,大到企业战略、小到今天中午吃什么(通常我们会听朋友推荐的或者自己吃过的以规避风险),更不必说信贷与投资,决策更加至关重要,所以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决策时面对的信息以及认知偏差都有哪些。

为什么有些很重大的不良贷款经过“专家治贷”“三道防线”依然会未被识别出来?

《噪声》就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集体决策存在一种天然的弊端,决策者在集体决策中会面临一些在个体决策过程中不会出现的难题。在集体决策过程中,每个个体都会面临特别的挑战或者阻碍,而且集体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极端结果,由于参与讨论的的个体为了回避在集体讨论过程中出现很极端的对立,或者出现强烈的不同意见,人们更多讨论一些取得共识的想法,而避免讨论不同意见。”,其实就是群体中的社会压力。

很多时候会议的主导者或者先发言的人想法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整个会议的方向,所以应该效仿政府机构的一些决策流程,按照权威影响力的倒序进行发言,其次保证决策人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事前分析,保证决策人员各不相同的专业背景,根据技能而不是职位来挑选,例如“法律、财会、经济学家、同行业专家等”,做出集体决策的时候设置冷静期,以及安排专人提出反对意见,以及设置讨论时间,就像刷牙必须刷够三分钟一样。列示不同选项,以及提供多种方案,禁止用类比修辞,减少幻灯片使用,寻找未经过滤的外部意见等等。

大多数公司高管决策,或者投审会,都很像一场没有辩护律师的庭审。如果没有人被强迫提出反对意见,大多数决策将顺利通过。公司的决策,不像庭审经历过漫长的衍化,形成了程序化正义。我们不能期待所有高管集万千美德于一身,克服盲点、克服认知偏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需要建构正确的流程来矫正偏差。

改变组织流程是增加集体决策胜率的关键,在《噪声》中举了肯尼迪解决古巴导弹危机的决策案例,让专人负责找出各项方案的缺项及漏洞并加以激烈讨论,以至找出最优方案,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而不是空袭。这点和查理·芒格所倡导的逆向思考异曲同工,他在南加州著名演讲中的那句“我觉得我没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世界上的任何人更好地反驳我的立场”。

简而言之:一言堂是有毒的,对话发生在拥有相同想法的群体是没有价值的,要重视反对和不同的声音。个人推断,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大多会具备科学决策体系、或者拥有能科学决策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办法避免,以个人投资经验而言,通过访谈、个人传记识别掌舵者具备开放学习和包容心态很重要。

另一方面,如果当人们长期在同一组织或同一团队内工作时,他们接受的训练和积累的经验都是相同的;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也是相同的。他们很可能会相信相同的假说和故事,因此也往往会受到相同偏差的影响,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

桥水基金是怎么应对这种问题的呢?桥水的逻辑注重最基础的部分。同事们常常会被问到“你为什么相信你所相信的”。由于每一个决策都已将逻辑记录清楚了,在结果出来后,桥水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从而不断进化。当结果出来后,他们会问自己:做出决策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如果数据都已获得,那么就可以聚焦于发现流程中的问题,从而找到下一次可以做得不一样的方面,或者发现新的世界与系统中反映的世界的不一致处,从而更好地改进系统。总结来说,桥水现在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与自己系统中的世界的不同之处,从而改进自己的流程,让认知每一天都产生复利。每年,桥水将会改变10%左右的流程。

桥水另一方面很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创造了由一群不一样背景的人组成的社区,来共同解决问题,例如桥水聘用了扑克选手、植物学家等完全没有金融背景的人来帮助解决投资问题。由于背景的迥异,也造成了文化的冲击。

文化中最核心的当然要属其创始人瑞达里欧。即使到现在这个年纪,他仍然每星期要花80-90个小时关注世界发生了什么,思索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构建一个伟大的公司。

现实情况,我们所在的环境是阻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的,很多事情你无法改变,你只能建议或者畅想,但是你可以拥有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学习用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通过大量公开资料不难发现,拥有卓越业绩的企业,都会有意或者无意的避免“一言堂”,企业文化“政治化”,所以企业调研访谈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企业决策流程机制,一个人能走很快,但是一群人能走很远。在金融领域,一个好的机会出现时因为无动于衷而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一个不好的机会带来的损失,前者是不停上涨,后者最多是本金的损失。

沃伦·巴菲特也曾建议采用下述这种方法的一个变体来分析和评估收购提议,特别是如果收购涉及股票互换的时候,因为那会使评估更加复杂。投资大师曾言之凿凿:“当董事们听取顾问,也就是投资银行的意见时,在我看来,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进行理性和不偏不倚的讨论。那就是,董事们应该聘请第二位顾问,就拟议中的收购方案提出反对意见。而且,第二位顾问的报酬应该根据未通过的交易金额来支付。”,这非常理想化。在现实处境中,没有银行会给否决潜在不良贷款的审查或者高管发放单独奖励,这是一种不幸。

《噪声》剩余部分将集中讨论决策架构。这种讨论架构的目的是帮助你思考自己的决策,以及如何做出这些决策。换句话说,帮助你决定如何做出决策。

“讨论将围绕三个主题展开,或者说围绕健全决策架构的三个支柱展开。第一个支柱是对话(dialogue),即一群真诚希望倾听彼此想法的人,开诚布公地相互交流观点,而不仅仅是试图说服对方。对话是有效合作的先决条件。第二个支柱是分歧(divergence),它为对话提供了基于事实的原始相关内容,从而保证对话不会最终退化成为各种各样先入之见的冲突。第三个支柱是组织内部的决策动力机制(decision-makingdynamics),它一定能够促进对话并鼓励歧异观点,而后者正是许多组织试图加以抑制的。”很好的决策过程中需要冲突,需要经历一些不快。

在任何涉及到决策的情形,我们都应该试图认识并克服偏差的影响,如果没有办法意识到,最好能互相提醒,或者设置决策步骤清单。《噪声》中也再次援引了《清单革命》,这和调查报告、贷后报告中逐项分析是同一种原理,所以调查报告中列示项目要足够详尽、不断打磨且不容遗漏,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决策偏差。

好的决策就是能产生好结果的决策,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假设:如果根据决策结果去评估决策本身,那么我们往往低估了运气的作用,再通俗点就是看着倒车镜开车。1681年,概率论的早期研究者雅科布·伯努利(JacobBernoulli)就曾经一针见血指出:“我们一定不能根据行为的结果来确定人类行为的价值。”但是企业大多数还是“结果”导向,失败归因,或者成功归因很容易让我们忽视运气的影响、忽视那些非显著因素。

关于决策的认知偏差,做一个小结:“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人性的挑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过度自信,这件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正是因为复杂的人性,才导致了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即使在经历了技术的飞速发展之后,仍然在一次次“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面前显得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