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上市公司员工人数不足30人 主业不振几沦为“皮包公司” (转)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回复:1喜欢:16
评:资本市场各种无门槛,监管机构呵呵,,,

随着2015年年报的披露,众多“皮包公司”也浮出水面。员工人数锐减、主营业务不振、业绩连续下滑、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亏损成为A股皮包公司的显著特征。
  数据统计,截至4月26日,总计有30家上市公司员工不足百人,其中有20家上市公司去年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有12家上市公司2013年至2015年扣除非经常损益之后的净利润均为亏损。
  东方银星暂列A股
  “迷你”公司之最
  数据显示,在上述30家员工人数不足百人的上市公司中,有7家上市公司员工人数不足30人。
  东方银星可谓是最“迷你”的“皮包公司”。据东方银星介绍,报告期内,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312万元。公司业务以建材贸易为主,由于公司没有建立独立的品牌和主营产品,销售模式也以最终客户的零星采购为主,无法形成销售规模也无议价能力优势;同时行业的账款周期较长、回收难度较大,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公司只能有选择性的进行一定的建材贸易业务,导致公司业务难以扩大。东方银星2015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61万元,而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公司的净利润为-456万元,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至2014年,公司该值分别为-71.5万元、-129.39万元。
  在主营业务发展不振时,东方银星的员工队伍也不断萎缩。数据显示,2009年,公司的员工总数为856人,2010年员工人数锐减至36人。而公司发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除了公司董事会成员外,东方银星公布的员工人数仅为11人,包括技术人员1名,财务人员3名,行政人员7人,而公司的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均为零。
  除了东方银星,创兴资源、天润控股、厦华电子的员工人数也不超过20人。除去公司的管理层外,创兴资源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公司的在职员工数量合计为14人;厦华电子的员工人数减少的较多。数据显示,公司2013年的员工数量为1885人,而在2014年该值降至19人,2015年该值为18人。
  数据显示,*ST新梅2013年至2015年员工人数从39人降至21人。相比其他6家上市公司,*ST新梅业绩则更为“不忍直视”:公司2013年至2015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均为亏损。按照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值的话,公司将存暂定上市的风险。为此,*ST新梅发布了股票自4月8日起暂停上市公告。
  “皮包公司”
  期待重组改变命运
  A股可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一些投资者看来,在360等中概股进行私有化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之时,这些总市值不高的皮包公司股票却具备“乌鸡变凤凰”的潜力。
  在上述26家2015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不超过1000万元的上市公司中,有22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不超过百亿元,15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不超过50亿元。在投资者看来,“这些上市公司总市值不高,在扭转业绩无力的情况下,被借壳成了出路”。
  星美联合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在职员工人数为20人,而2013年至2014年该值仅为7人,可谓是A股此前最“瘦身”公司。公司2013年至2015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1万元、-239万元、130万元。在经过多年的苦熬之后,星美联合迎来了借壳方欢瑞世纪。
  数据显示,中房股份近年来披露的在职员工人数不超过50人。而忠旺集团拟借壳一事让公司成为市场的焦点,在4月7日复牌之后,公司连续6个交易日涨停。中房股份介绍,此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成为中国最大、极具市场竞争力、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铝挤压产品研发制造商;同时上市公司将完成业务转型,全铝特种车辆制造等业务领域的拓展将推动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持续、快速提升。
  恒大举牌廊坊发展让后者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未待投资者反应过来,廊坊发展便于4月14日宣布停牌。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在职员工的数量合计为40人,而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公司的净利润连续三年为亏损。据了解,公司拟进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配套融资的重大事项。

夜店第一股Magnum 上市一年大股东跑路  
       近年香港新股市场乱象丛生,上市公司质素每况愈下。原本高水准的主板,新股极速发盈警变家常便饭,更有老板“跑路”、押股被斩仓、假股票等状况频发,差异程度变本加厉。业内质疑“垃圾股”越来越多,敦促监管机构尽快检讨监管规则,有市场人士吁新股上市审批权应移交证监会。
  过去两年,主板上市不足一年发盈警的新股逾20家,强泰环保更创史上之最,上市翌日就发盈警,令人瞠目。今年19家主板上市公司中,保发集团和年年卡分别在上市后不到一个月发盈警。
  近年更出现新股老板走佬这种奇景,内地服装零售商诺奇上市仅半年,老板丁辉就将上市集资款席卷后潜逃。最戏剧化当属恒发洋参,大股东杨永仁抵押公司股份借孖展,惨被斩仓,陷入财困,最后将控股权拱手他人。还有长港敦信大股东抵押给债主的股份,在债主售股时却被疑是假股票。
  新股以卖壳为目的亦不鲜见,夜店第一股Magnum上市后频发盈警又关闭会所,一年后被卖盘,大股东套现走人。还有电路板商恩达、集成伞业以及上市不足3个月就被揭露账目有问题的天合化工等,各式各样的出事理由不一而足。
  有中资投行人士表示,新股问题发生得如此频繁,一定会对新股市场造成影响,会做好尽职调查,避免“中招”。他认为港交所只是监管者,不是法律制定者,对符合披露条件的公司无计,只能更多从市场上引导“良币去劣币”,并指出现问题较多的保荐人生意会越来越难做。
  亦有意见认为,新股问题频发,港交所责无旁贷。香港投资者学会会长谭绍兴表示,质素较佳的公司已经基本上市,港交所为求数量,放入太多垃圾股,以至于近期新股素质堪忧。针对新股问题频出,港交所除与证监会检讨上市规管外,也似乎努力“出招”。如去年发出指引,规定公司“卖壳”前的“瘦身”行动须获75%独立股东支持,以及集资后现金水平若过半,会被视为现金公司要重新上市等。
  不过,谭绍兴直言,所谓指引全都是不实际的花招,包销商可以用其他方式绕过。他指新股问题要从源头解决,首先港交所应该将上市审批权交给证监会;此外因上市1年就可以卖壳,而金融机构不看股价只看壳价,诱使大股东抵押股份,若规定10年内不予卖壳即可杜绝此类情况。

全部讨论

2016-05-24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