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第四次并购浪汹涌来袭!国联集团总裁顾伟接掌民生证券,与国联证券如何整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4喜欢:9

近日,国联集团总裁顾伟接任民生证券董事长的消息引起金融界广泛关注。这一人事变动不仅凸显了国联集团对民生证券的重视,也再次把“民生证券与国联证券整合进度”推到了幕前。

作为75后的顾伟,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管理经验和金融管理经验。他曾在无锡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任职,期间推动金融与产业融合,助力无锡市上市公司数量突破200家。这样的背景使得顾伟在接任民生证券董事长后,被市场寄予厚望。

国联证券如何整合?

此前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分析,券商合并可能会成为短期市场炒作对象,但合并后效果如何,则取决于主要股东的综合实力以及资源配置有效性,如何提升合并后的效果,资源匹配与执行效率很重要。未来券商合并会成为趋势,合并带来机会,同时会增加投资预期,有效的合并可以让企业实力提升,竞争力增强,在行业竞争中获得更大话语权。

公开资料显示,国联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无锡市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授权经营试点企业。截至2023年末,集团总资产2040亿元,净资产531亿元。目前,国联集团管理的一级子企业18家,员工12000余名。历经20余年创新创业和转型发展,国联集团基本形成了金融服务、实业经营和投资运作三大领域。旗下金融机构包括民生证券、国联证券、国联人寿、国联信托、国联期货等。

民生证券注册地为上海,原为泛海控股的控股子公司,于2021年8月起不再纳入泛海控股的合并范围。作为一家未上市券商,民生证券股权结构相对分散。民生证券在2020年“引战增资”迁址上海时,战略引入了多家上海市属、区属国企,形成了“民营大股东+国有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股权治理结构。

对于未来的业务整合,业内较为看好的是民生证券强悍的投行实力能够与国联证券形成优势互补,有望打造一流投资银行。此前也有媒体报道提到,“国联集团投资民生证券,既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又是发挥金融支撑功能服务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取得民生证券股权也是谋求自身做优做强的创新手段——民生证券与国联集团证券、投资等业务高度互补,通过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有望推动优势互补,实现跨越发展。”顾伟的上任无疑为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他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对金融市场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推动整合进程。

第四次券商合并浪潮:2024或迎重要窗口期

1987年9月,国内第一家券商——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此后,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在这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证券业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大潮。这三次合并大潮都是在应对经济发展环境和行业监管政策变化的背景下出现的。它们有效促进了证券公司的规模扩张和实力增强,对中国证券业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并购浪潮(1995年-2000年):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

1993年前,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和监管,证券业参与方既有专业券商,也有银行、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但随着1992年房地产和证券市场掀起热潮,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同业拆借流入股票市场,金融乱象丛生。为治理证券市场,199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银行业和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1995年《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相继出台,1998年颁布《证券法》,逐步确立“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统计显示,在此期间有763家证券营业部从银行等母公司分离并入券商或信托公司。

广发证券、国泰君安、中国银河等多家当下的顶尖券商,正是巧妙抓住了当时的政策机遇,通过并购重组发展壮大。例如,广发证券最初是由广发银行设立的证券业务部,为遵循金融行业分业监管规定,于1999年8月26日与广东发展银行脱钩,并更名为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广发证券踏上并购扩张壮大之路。1999年11月28日,广发证券受证监会委托托管海南华银国投各证券营业部,并接收广国投在广州、深圳的9家营业部,最终于2001年正式完成收购。2001年12月16日,广发证券收购了锦州证券全部营业部,并以此为基础,在沈阳、大连等地成立了“广发北方证券”。最终于2006年11月24日,广发北方证券并入广发证券。通过多次并购,广发证券从一家珠三角区域券商逐步发展成为一家拥有投资银行、财富管理、交易、机构和投资管理四大业务板块,具备全业务牌照的综合券商。

第二次并购浪潮(2004-2007年):被动接受监管层指导重组

2003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充斥着资金缺口、违规操作等问题。根据业内统计,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高达640亿元,违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853亿元。面对危机,2004年中国证监会启动了历时三年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这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国九条”政策的实施、高风险证券公司的托管与收购、以及证券法的修订等。

在此期间,广发证券通过托管武汉证券、河北证券、第一证券、珠海国投及长财证券五家高风险问题券商,显著扩大了其全国业务范围和市场影响力。华泰证券和信达证券则分别通过并购亚洲证券、联合证券和汉唐证券、辽宁证券,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和市场份额。而光大证券通过托管昆仑证券和天一证券,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业务能力提升。

第三次并购(2008-2012年):“一参一控”

综合治理期间的大量并购重组造成了同一股东参股或者控股多家证券公司,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新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了解决该问题,国务院于2008年4月正式颁布《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两个以上的证券公司受同一单位、个人控制或者相互之间存在控制关系的,不得经营相同的证券业务,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即“一参一控”。

“一参一控”发布之后“汇金系”、“建银系”、“中信系”、以及“明天系”等金控平台开始了规模庞大的整合。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汇金系”和“建银系”。

2005年,A股市场低迷导致众多券商面临巨额亏损。汇金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建银投资为了救助这些券商,对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南方证券(现中投证券)等多家券商控股或者参股。彼时,加上已持有的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瑞银证券,汇金系旗下共有10家券商。面对“一参一控”政策,汇金系券商采取了多项策略。2010年8月,建银投资将其持有的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的股份相继转移给汇金公司,瑞银证券、齐鲁证券和西南证券的股份则被地方政府或其他企业接管。2010年底,汇金与上海国际集团通过股份置换和转让解决了申银万国与国泰君安的股权问题,促进了两家公司的合并与上市。

此三次大规模并购潮,大多基于当时政策环境或监管诉求所推动。它们有效整治了行业乱象,推动了证券行业走向成熟。

第四次并购(2019年-至今):做优做强,打造“一流投行”、“航母级券商”的头部券商

2019年11月,证监会表示为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开展的一项措施便是:“多渠道充实证券公司资本,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支持行业做优做强”。随后,彭博新闻报道称,头部券商“三中一华”中的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内部均同意了一项合并计划,旨在打造一家规模达820亿美元的投资银行巨擘。但在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对外多次澄清,指出中信集团未讨论过任何关于两家公司重组合并的方案之后,相关传闻便逐渐消散。

2023年10月30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随后,证监会党委传达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表示“要加强行业机构内部治理,回归本源,稳健发展,加快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2023年11月3日,在证监会再次强调支持券商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之际,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合并传闻再次传出。平安证券方正证券浙商证券国都证券这两个中型券商的合并案例备受市场瞩目。

“在监管政策引导和行业盈利分化加大的背景下,行业并购整合有望进入加速期。”开源证券分析团队指出,同业并购面临股东方意愿、整合难度和价格竞争等现实挑战而进程较缓慢,但预计当前券商并购进程有望提速,2024年或是重要窗口期。

谈及哪些类型标的并购概率较大,开源证券分析团队认为:

一是公司公开披露且获证监会核准,已明确存在整合预期标的。

二是发达经济区域龙头券商受益政策支持,通过收购扩大业务版图和实现融资具有较强动力,且股东背景和资金实力较强。

三是考虑同业并购的股东意愿、整合难度和价格竞争问题,同一控制人且注册地在同一区域的标的整合难度较小,但需面对属地业务重合度高、牌照缩减的问题。

四是民营控股或股权分散无实控人。从投资角度看,对于收购方,低估值、未明显抢跑、收购价格合理且整合效果预期较好的案例更值得参与,被收购方因享受稀缺溢价、困境反转等逻辑往往有更大胜率。

相关资料:

2023年3月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联集团”)在30多万人的围观下,豪掷91亿元拍得民生证券30.30%股权。

2023年12月4日,国联集团发布公告,根据无锡市政府通知,任命顾伟为国联集团总裁。

2023年12月,国联集团正式成为民生证券的主要股东,并依法受让了民生证券34.71亿股的股份。12月15日,证监会批复,核准国联集团为民生证券主要股东。并且,证监会要求民生证券会同国联证券、国联集团按照此前报送的初步整合方案,稳妥有序推进民生证券与国联证券的整合工作。

2023年12月15日晚,国联证券公告,控股股东获准成为民生证券主要股东,国联证券和民生证券具体整合事宜尚需与相关各方沟通,相关工作尚未开展。

全部讨论

03-07 21:45

合并后,叫民国证券还是国民证券?

03-07 23:30

828之后,怕了这样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