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和陆金所是一时瑜亮?还是天壤之别?

发布于: 雪球转发:31回复:64喜欢:56

  网页链接#2020年新股分析报告# }  

  蚂蚁金服拟A+H两地上市的消息无疑是今年股市热议的话题之一,超万亿的估值,多项数据位列国内科技金融公司首位。无独有偶,京东旗下的京东数科以及平安酝酿上市多年的陆金所也分别拟在科创板和美股上市,科技金融是不是好赛道?未来各公司的核心优势又在哪里?下面慕容结合关注度较高的蚂蚁金服和平安陆金所来和各位乡亲看看,互联网金融公司各自的壁垒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两家金融科技公司的基础数据对比。   

(一)从营收比较两家公司资产规模。

    由于两家公司尚未上市,从公开资料显示:蚂蚁金服2017年、2018年、2019年蚂蚁金服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53.96亿、857.22亿、1206.18亿,年化复合增长率为37.7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69.51亿、6.67亿、169.57亿,年化复合增长率为60.89%;

    陆生所控股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总收入分别为278.2亿元、405.0亿元和478.3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31.1%;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陆金所控股的净利润分别为60.3亿元、135.8亿元和133.2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48.65%。(虽然归母净利润和净利润有所区别,但是从营收体量上仍可以看出蚂蚁金服在全国数字金融领域的巨大优势)

    从销售费用来看蚂蚁金服近3年逐年下降。除了消费补贴投放下降之外,也有支付宝巨大生态优势带来的成本降低。

    从毛利率来看来到了接近60%的较高水平,而净利率34.11%也是高于陆金所的近三年的净利率(2017-2019年分别为21.7%、33.5%和27.8%)

(二)从逾期看两家平台的贷款质量。

    小额贷款的问题在于,借贷人过于零散,信用数据挖掘非常困难。所以要么通过一个信息数据入口摸清楚贷款人的还款能力,要么只能放弃这部分用户。

    蚂蚁金服的微贷科技平台以消费信贷为主,而陆金所的贷款业务中有近7成为小微业主的经营贷。

蚂蚁金服消费贷逾期率:


陆金所贷款用户中近7成用户为小微企业主,已与超过50家银行、信托和保险公司合作。

    陆金所控股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无抵押贷款DPD30+逾期率为3.3%,有抵押贷款DPD30+逾期率为1.4%,受疫情影响相比2019年皆有所上升。

    二季度以来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截至2020年9月30日,一般无抵押贷款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下降至2.5%,而有抵押贷款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下降至0.9%。疫情对逾期率的影响正在消除。


(三)从产品线来看。

1.理财产品。

蚂蚁金服在售的理财产品包括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大银行;


而陆金所以地区小银行为主;


   

    从智能化选择产品角度来看,陆金所对产品收益靠前的,关注人数较多的,规模较高的均有标注(比蚂蚁金服更加清晰);从时间和收益两个维度将产品“点阵”化也比蚂蚁的AI策略更加直观易懂


   蚂蚁的“帮你投”基本上是根据投资者过往的投资习惯,选择同类型的产品推荐;而相关结婚、养老、升学等愿景计划和海外先锋基金的模式也比较类似。

   从基金的销售来看,陆金所在与蚂蚁基金板块大多内容类似的情况下多了“基金比较”的功能,对于有一定投资基础的人来说横向比较类似产品(如跟踪同一指数的产品)更方便。

    从体验感来讲蚂蚁相对适合小白,但是推荐产品多和此前搜索产品吻合,对于小白选手的收益率提升或不明显;陆金所以为投资者创造收益为先,智能化的产品更适合进阶期的乡亲,也能够部分解释除了陆金所用户为何户均资产更高(截至2020年6月30日, 有抵押贷款的平均借款规模为42.24万元,无抵押贷款的平均借款规模为14.65万元,高于大部分同类平台。平台约75%资产由投资超过30万元的客户贡献,资产100万以上的客户占比达到46.7%!另一边余额宝的户均管理资产不足2000元)。

2.贷款产品。

    相对而言,传统银行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缺乏复杂的数据驱动的风险评估能力,很少会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借款者提供贷款;而只提供在线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倾向于关注期限较短、规模较小的贷款,由于缺乏金融服务背景,它们更多地依赖社会行为数据而不是金融数据来进行信贷决策。

   从蚂蚁借呗和平安普惠相比较,在贷款利率、还款时间相似的情况下,普惠的可贷额度更高;而陆金所平台还有新网银行、渤海银行等利率更低,还款期限更灵活的信用贷。抵押贷方面 $平安银行(SZ000001)$  在少数地区(上海、深圳)甚至可以实现线上的宅抵贷(其他城市可线下,而国有大银行不接受个人房产抵押融资)。

二、蚂蚁金服的大体量原因分析。

(一)蚂蚁金服上市资产包大于陆金所

    蚂蚁金服主要包括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创新业务及其他。其中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主要是对商家、金融公司、个人三方面收取的交易服务费;而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和陆金所即将打包上市的资产类似;创新业务中蚂蚁链等科技服务,平安集团则划归在金融壹账通里面。

(二)蚂蚁金服在消费场景和支付宝的移动支付领域占尽优势。

    众所周知,消费占国内GDP比重一直都是超过50%的较高水平,而年轻一代互联网消费数据更是屡创新高。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能否顺利打通上下游场景直接决定了C端客户资金的保有量,以及B端客户的粘性。而蚂蚁金服在衣食住行、娱乐、城市服务领域的场景优势非常明显(对陆金所的主要优势),叠加建立在场景优势之上的支付宝第三方支付优势,为蚂蚁金服带来了巨大的流水。 

  同样从依靠消费起家的乐信今年Q2的财报可以看出,消费战略是公司用户、营收连续大增的主要原因。


   而支付宝借助阿里巴巴电商的巨大优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支付类APP,在天猫等APP通过花呗支付时有一定的“羊毛”可以节省,因此孕育出余额宝这样的规模超一万亿元的货币基金巨头。

    目前蚂蚁花呗已经走出阿里系电商平台,共接入了40多家外部消费平台:大部分电商购物平台,比如亚马逊、苏宁等;本地生活服务类网站,比如口碑、美团、大众点评等;主流3C类官方商城,比如乐视、海尔小米、OPPO等官方商城;以及海外购物的部分网站。

(三)内容聚合的生态优势。

    另外作为金融平台,很多投资者不光想要“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从而获得长期的投资能力。目前已有不少领先财富管理平台通过开放的方式积极打造内容社区,比如蚂蚁财富邀请了各类财经媒体及专业资管机构来其平台上发布与财富产品和金融市场相关的内容。该平台不仅支持直播、游戏等多类营销互动形式,还提供数据分析工具给相关机构协助其不断优化内容。通过构建开放生态、聚集优质内容,蚂蚁不仅能更好地吸引流量,更关键的是能通过平台所产生的海量的内容交互数据,不断识别和加深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产品偏好、沟通需求的了解,并将数据所产生的洞察应用于更精准的产品推送、更有效的投资者教育,甚至激发更及时的投资产品创新。

    $东方财富(SZ300059)$  的优势就在于平台产出内容的粘性,从而在产品代销,线上开户等领域领先于传统券商。

   而雪球通过线上活动、访谈、直播以及线下的调研、嘉年华等活动有效地聚拢了核心内容的产出群体,并严格净化网络社区的风气,倍受高净值投资者的喜爱。

三、金融科技公司从to C变为to B是多重因素所致。

(一)政策强监管下的必然趋势。

   监管层对于P2P的监管日趋严厉,包括《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基本上决定了网贷机构未来重点考虑的是提升可持续经营能力和风险缓释能力。而未来网贷行业最终会在全国保留若干家具有较强的股东实力、较高的风控水平、较低的经营风险的大型合规平台,并向网络小贷、助贷、导流三个方向发展,蚂蚁金服集合了三个大方向,而平安方面则是分散在平安消金、平安普惠和陆金所

   陆金所控股自2017年下半年停止了B2C产品,自2019年8月停止了P2P产品,业务转型已接近尾声。

   同时可见乐信金融业务转向To B服务模式,平台无风险收入达4.19亿元,占收入比重达14.2%,同比大幅增长109%;其中,无风险To B分润业务收入3.94亿元,同比增长171%。在二季度新增撮合交易中,无风险To B分润业务占比近30%。在政策强压之下,转型B端发力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必然趋势。

(二)to B业务占比扩大也是规模——成本效应使然。

    高昂的获客成本是困扰众多财富管理新兴机构的难题。根据市场经验,新兴机构的管
理资产规模平均要达到20亿美金以上才能盈亏平衡
。同时,智能财富管理还需要广泛的数
据和场景来进行算法和模型的迭代优化。因此,缺乏客户,进而缺乏数据与实际应用场景,是各中小型金融科技公司难以产生可观价值的掣肘。近年来我们看到,众多金融科技公司正从市场的颠覆者,转变为与传统机构的合作者、赋能者,从另一个角度引领整个市场的创新活力。

(三)蚂蚁金服与陆金所的“殊途同归”。

    从网贷角度来看,在强监管的背景下,网贷平台未来的出路是两条:

    一是往线上走,以支付征信来挖掘和分析用户信用,守住风险底线(如蚂蚁金服、乐信);

    二是往资产上游走,就是挖掘银行、地产等较大型的用户,类似于投行的业务(如陆金所和近期宣布转型助贷平台的拍拍贷)。

   蚂蚁金服依靠着阿里电商的先发优势和自身的数据整合分析优势,已经逐步走通第一条路,从公司获得越来越多金融牌照以及推出“天猫好房”等业务来看,正逐步向第二条路渗透。

   平安集团的“五大生态圈”之二就是金融和地产,陆金所在第二条路上具有先天优势,而引流的轻资本商业模式需要基于平安与其他金融机构深入多方面的合作才能实现,需要长期的信用记录和品牌力做担保,很少有其他同类机构像陆金所控股背靠平安这样强大的综合性金融集团。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来自平安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4%,未来在生态系统带来的交互式业务上将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另外平安也发力消费金融来弥补自己场景上的不足,在网贷层面两家公司都在争取形成“闭环效应”。

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重点之一——信息安全

    阿里金融云已经为包括金融、证券、基金、保险等近2000家金融客户提供从数据储存、计算到网络与安全等各类服务。并已完成了等保四级安全认证,意味着可以为银行的核心交易系统提供服务。同时,阿里云和蚂蚁金服凭借所积累的海量客户与数据,开发了客户认证、反欺诈等AI算法,让各类金融机构可以对这些已经模块化的技术进行快速应用。

   同样也可见平安旗下金融壹账通,在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侵犯隐私等问题上 $中国平安(SH601318)$  还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在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性上国内其他公司无法与两家平台相比。   

五、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重点之二——运营合规。

    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旗下机构将支付业务与信贷等其他金融业务交叉嵌套,形成业务闭环,业务处理过程难以被穿透监管,极易引发风险跨市场传染蔓延。合规经营是支付机构存续的底线和最基本要求,也是支付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像日前银保监会就对商银信开出国内支付机构史上最大罚单,罚款达1.16亿元,因其涉及为非法集资平台直接提供支付结算服务、违反T+0资金结算服务管理规定等16项违法行为;对新浪支付罚款1884.33万元,对裕福支付罚款1453.59万元。

   为了使得运营合规,近些年来像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企业就为了“金融牌照”而煞费苦心,在这点上平安作为传统金融公司,拥有全金融牌照,而阿里在互联网公司中拥有的金融牌照是最多的,无疑在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上占尽先机。

 @今日话题   @中国平安   @美国消费LOF   @陈达美股投资   @金融界_JRJC   @看透一切的老罗   @银行ETF   @IB美国盈透证券   @IT李工   @创蓝筹and创成长   @华尔街卖面窝   @上投摩根基金   @平安证券   @书姐   @华夏ETF   @广发基金   @易方达基金Efunds   @美股基金策略   @run寜   @不明真相的群众  

精彩讨论

IT李工2020-10-22 15:01

蚂蚁金服与陆金所,背后的差异我认为是,前者有完整的体系与生态,是个能互相输血、造血、自循环一体的生态,而后者还不能搬上台面,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的比较性。受众群体上看前者大家能知道,后者确名字不响亮。毕竟P2P害人不浅。

全部讨论

2020-10-22 15:01

蚂蚁金服与陆金所,背后的差异我认为是,前者有完整的体系与生态,是个能互相输血、造血、自循环一体的生态,而后者还不能搬上台面,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的比较性。受众群体上看前者大家能知道,后者确名字不响亮。毕竟P2P害人不浅。

2020-10-22 16:36

平安对陆金所的输血要一分为二的看,看陆金所能否成功转化到自我造血和内循环,陆金所能从P2P安全着陆也是不简单的,慕容君旁征博引,角度新颖,着实佩服

2020-10-22 15:00

网贷平台的挖掘信用潜力和向资本上游走总结的非常精辟。

2020-10-25 23:15

打新的化,陆金所,值得打新么?$陆金所(LU)$

2020-10-24 10:23

蚂蚁及陆金所,学习下

$中国平安(SH601318)$ 10/29 两家同时在港美A三地开启上市之旅!陆金所一波三折总算是能成功上市了!大平安可不是一般愿意上的保险公司 $中国平安(02318)$

2020-10-23 15:53

陆金所怎么能跟蚂蚁相比,支付宝有几个亿的用户,陆金所有嘛?

2020-10-22 15:46

文章思路清晰,
请教东方财富通过有小做大,由弱转强,有没有可能切部分蚂蚁或陆金所的蛋糕,毕竟其实是第一代股民出生,对中国市场了然于胸,会不会成为腾讯第二的翻版,如果东财未来利润达到300亿也不是奇怪的事情。听听您的看法

2020-10-22 15:07

蚂蚁的优势在于生态系统,陆金所的优势在于客户质量。如果单纯从理财端的需求来看,在银行理财转净值型之后,有较大的资产配置需求。

2020-10-22 15:04

欢迎各位乡亲前来捧场啊,素质三连且留言内容优秀者皆有小红包奉上@run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