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之舞

发布于: 雪球转发:27回复:89喜欢:212

文/CxEric

身在此山中

当我还是一名新手的时候,我喜欢问老股民:牛市/熊市长什么样?最常见的一个回答是:到时你就知道了。

经历这些年观察,我对这个答案有些质疑,我认为牛市/熊市长什么样,“到时”“当时”你是不知道的——你往往是“过后”才知道。

牛熊市是一种事后评价,而非事中评价。

当你身处牛市/熊市的画卷中时,即便画卷已徐徐展开,你也很难察觉自己身处牛熊市之中,只会觉得“事情好像有点不一样”,直到画卷展开超过一半、三分之二,甚至完全展开后,你才会恍然大悟。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我近年的观察:人很难感知周期。人善于事后评价周期,不擅长事中感受周期,更拙于事前预测周期。

最近三年A股提供了绝佳案例:人无法感知到熊市的展开。

当我们回看2021-2023年,会发现这是一轮显著的熊市行情,而且越接近末尾(2023年末-2024年初),熊市力道就越发强劲。

过去三年,我们见证群体情绪由热转冷、从亢奋到哀叹,一批批投资者爆仓、离场,甚至成名人物也折戟沉沙、跌落神坛,这再次印证巴菲特的名言:直到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但请注意,这轮熊市走势看起来如此脉络清晰,全因我们采用后视镜视角,全因我们身处2024年,但身处2021、2022和2023年的人——他们很难获得这样清晰的洞察,他们很难笃定这就是一轮熊市。

不妨搜集过去三年的著名股市预测、年度展望,你会发现每一年都有人喊“牛来了”、“十年牛市”,而且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即便指数正在逐步下台阶,看多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2021年1月,我在咖啡厅听到四个大学生热烈讨论公募基金,一人说“现在随便买一周赚五百,稳稳的”,一人说“买茅台啊,年底就三千了”——股市之热络、“X茅”之热络,可见一斑。

2022年6月,一券商分析师公开呐喊,“我应该是全网第一个喊4000点的人吧,相信相信的力量”,一时引发市场热议。

更重要的证据是,一些成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在过去几年用脚投票、杠杆抄底,结果遭遇滑铁卢,产品抹去多年累积净值,造成客户亏损,毁掉多年积攒下的行业名声。

这说明,即便是最专业、最聪明、最有资源的投资者,他们在“预测未来”这门功课上也经常考不及格;同时,在看似难度更小的“判断周期”这门功课上,他们也经常是错误的、严重滞后的。

在这轮三年熊市里,最聪明的那群人也只在末尾才恍然大悟。

周期的轮转,可以解释一些明星基金经理为何像流星一样骤起骤落:他们始终在做一样的事情,他们始终是一样的水平,是周期将他们推上神坛,是周期将他们推下悬崖。

没有很复杂的原因,只是刚好市场周期、行业周期与个人周期重叠共振,于是他在某些时刻被推了上去,显得特别高大、卓越,某些时刻又突然变得平庸、拙劣。

于是,伴随着业绩骤起骤落,公众对其前誉后毁;事实上,YYDS的是这个人,弱鸡菜狗也是同一个人。

在我看来,多数被周期选中的“幸运儿”,都没察觉周期的力量,不知不觉放大自我形象,导致最终进退失据。那些评价他们的人,也没有察觉到周期的力量,将顺风视为其个人特质,又将逆风归罪给其本人,导致最终评价失当,既过度捧高,又过度贬低。

作为基金投资者,如果没有察觉到:基金经理的业绩也存在周期,往往就容易在某人的业绩顶峰参与进去,等待他的自然是后续业绩的均值回归。

很多时候,骤变的不是人,只是时空罢了,只是周期轮替罢了。

周期之舞

股市的牛熊轮替,只是周期力量的一个小侧写。

周期,可能是主宰世界运作的最神秘力量之一,尽管“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但从人生顺逆到行业兴衰,再到经济扩张与收缩,乃至地方的兴盛凋败,周期的力量痕迹无处不在,“体物而不可遗”。

理解周期,是理解世界运作规律的核心一题;理解周期,是理解股市“为什么这么难”的关键一环。

霍华德·马克斯用“钟摆”来类比周期,提供了一些宝贵、具有“确定性”的见解:

1)钟摆注定会左右摇摆;

2)钟摆在中点停留的时间很短;

3)钟摆不是过度左摆,就是过度右摆;

4)钟摆摆到极致时,一定会反转;

5)任一方向的过度摆动,本身就在积聚反转能量。

知道周期有这些特征,固然很有益处;但更有益处的是,我们还要知道——“不知道什么”:

1)我们不知道钟摆摆动的幅度;

2)我们不知道钟摆停止并回摆的原因;

3)我们不知道钟摆反转的时机;

4)我们不知道反转后,反方向摆动的幅度。

对于“周期”这个课题,我们现在掌握了一些“知道”与“不知道”,将它们搅拌混合后,可以“烹制”出一些行动上的建议。

第一,当经历单方向剧烈运动后,人很容易线性外推,误以为这是永恒的趋势——永远的牛市,永远的熊市。此时,我们要记得周期的永恒特性,勇敢地回答:不是。

没有永久的牛市,也没有永久的熊市;没有永恒的春天,也没有永恒的冬天。树不会长到天上去,我们也很少见证100%的价值毁灭——除非本身就是0价值的东西。

第二,不要去猜测反转的时机。

由于周期力量如此伟大,自古以来都有人试图预测周期,尤其是那个关键的转折点。

但我深刻怀疑,这非人力所能做到。事实上,在周期这件事上,记得周期一直存在,记得周期会反转,记得运动积聚着反转能量,就能提供很多行动参考——我们不需要知道那个确切节点。

如果你一定要猜那个反转时机,你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收获却寥寥、且不可靠。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和股市发生了许多令人疑惑的问题,你可以用很复杂的理论来解读它们,也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来解释:一切都是周期现象罢了。

为什么这几年钱那么难赚?因为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为什么房价走低、地产商艰难?因为地产周期开启反转。为什么股价一直走熊?因为股市进入熊市周期。

重要的答案不是为什么,重要的答案是一切运动都会:反转。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

这个世界没有永远涨的资产,也没有一直繁荣的经济,这就像阴阳变换、晴雨交替、春冬轮转一样自然。

甚至,当个人在遭遇挫折、逆境的时候,也要记得周期在默默发挥作用,好的会过去,坏的自然也会过去。

关键不是周期本身,关键是你在周期中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只拿自己应得的东西,顺境不骄傲自大,逆境不妄自菲薄,“日行二十英里”式地默默练功,那么他就不容易被周期愚弄。我们可以期待,在下一个周期,他的整体表现会更高更好。

如果一个人顺境过分得意,逆境过于悲观,拿了太多自己不配拿的东西,他就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之舵,只是随着周期波浪自然起伏罢了——我们可以预期,到下一个周期他依然是原地踏步,甚至更差。

就公司来说,我们默认公司必定会有好运,也必定会有坏运,关键不是运气的好坏本身,而是公司面对运气时的表现。

如果一家公司只是个撞大运的“冒牌货”——譬如,某卫生事件中的某些公司突然暴利,一两年后又迅速陨落——这样的公司不值得我们给予高评价。

我们期待的高分公司,是在走大运时依然能保持理性,潜心练功;在逆境时保持冷静,不自怨自艾,静心思考,默默发力。

这样的公司,堪称“有韧性”。

周期的愚弄

网传某抗日神剧中有台词曰:“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甚至有不知真伪的截图流传,观之令人发笑。

这个段子的逻辑冲突之处在于,没有人能事先知道抗战要打多久,也许三年五年,也许十年二十年,谁知道呢?毕竟在那时,就连是否会获胜也曾有人质疑。

但我们不妨假设,真有人穿越回去传递给你一个信息,“抗战只打八年”——问,这个信息对你会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只要牢牢相信“八年抗战”这个信息,你就会获得比一般人强大得多的心理韧性,有更多的勇气、毅力和宁静去面对现实的痛苦。因为你知道,虽然过程很残酷,但一切混乱都会结束,世界会回到正常。

虽然你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实现,但当你坚定相信“一切都会结束”,你就会心生希望。毕竟对一个身处战乱的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心理煎熬可能是:不知道这一切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是否真的会结束。

就是周期的愚弄:人会忘记周期的存在。

人大多数时候忘记周期,一是因为情况太剧烈,二是因为持续时间太长,人往往会据此线性推演,认为目前的一切将永远持续。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人对好事的高度渴望,以及对坏事的高度恐惧,都会让人丧失对周期的笃定。

但就如老子所言,“飙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遭遇极端天气要记得,狂风暴雨不会永远持续。遭遇极端情境也要记得,极端不是历史的默认状态。历史的默认状态,是分分合合,是治治乱乱,是否定之否定,是反转与反转之反转。

好的会过去,坏的也会过去。何况牛熊?

周期的第二个愚弄是:让人混淆周期与好坏/对错。

最生动的比喻就是搭电梯:有人在电梯里看书,有人在电梯里跑步,有人在电梯里睡觉,但当电梯抵达20楼时,他们都觉得这是读书之用、运动之功和睡觉之效,而忘记了最重要是他们在电梯内。

周期,用顺风让你以为自己很棒,用逆风让你以为自己很差。但实际上,你既没那么优秀,也没有那么糟糕。世界不是精密机器,世界也不是草台班子。

猪在风口会被吹上天,如果它真以为自己会飞,那就真是彻头彻脑的猪。鲲鹏起飞固然也需要“风口”,但当它飞起来的时候,鲲鹏跟飞猪显然有本质区别。

不想被周期愚弄,在获得成功与好处时,要留意自己借助了多少顺风,不要“贪天之功以为己有”;遭遇挫折与失败时,要察觉自己遭遇了多少逆风,不要轻易小看自己。

生命的力量

我们在感慨周期力量之宏伟时,很容易想象人就像浮萍一样,跟随波浪起起落落,所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顿感生命之渺小之无力。

这就是周期的另一个愚弄:让人轻视生命的力量。

如果只是死物,那自然只会随波逐流。但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生物,不仅会随着波浪漂流,还会在反复起伏中吸收养分,逐渐成长,乃至蔓延到整片海域,繁衍到更远的远方。

我们固然相信熵增定律,知道事物会趋向于无序与混乱,但我们也留意到生命的最大特性,就是吸收能量、新陈代谢、生长繁衍,抵抗混乱、创造秩序。

这就是为什么,在任何一段历史中,总有人做不出一样的选择,成就不一样的事情。人是有生命的,企业是有生命的。你是可以选择的。

在经济扩张-收缩的循环中,有企业起起落落、原地踏步,也有企业每经历一次周期洗礼,就变得更强韧一些;在股市牛-熊的轮替里,有人越来越穷,有人赚赚亏亏、原地踏步,也有人穿越牛熊,越来越富。

就像每次股灾过后,新闻都会报道李嘉诚、巴菲特亏了多少身家,似乎他们是此次危机中的最大输家,但新闻没有解释的是:遭受N轮股灾后,为什么他们现在更有钱了?

韧性,不是免疫周期;韧性,是熬过周期,且更具生命力。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就是有生命会抓住那“半点”例外,从阳光罅隙中生长出去,焕发蓬勃生机。

— END —

精彩讨论

点一05-16 11:26

我以前试图提前研究周期,发现难度太大。现在找了个简单点的方法:
1、同质化商品关注资本开支和竞争力烈度。比如万科说拿地利润率就4%,那就基本是同质化商品严重过剩的信号了。
2、差异化商品本身就是抗周期的,比如微信、茅台之类的,即使有周期,也可以靠着利润提高消化掉。
3、核心看企业竞争力和估值,估值低,可能本身就意味着周期底部了,估值高,可能本身就意味着周期顶部了。高和低不是简单的PEPB,周期股的高和低可能跟资本开支挂钩更紧密。

C4Cire05-17 20:34

确实,那段历史已经被遗忘了。曾几何时,煤炭分析师是最没前途的研究岗位。

黑色磁铁05-18 10:50

我一般在牛市(熊市)走到20%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并做出应对。-----幸好有了雪球记录,我才敢大声说出来。否则都会被当骗子骂。经历过越多牛熊轮回,就会越敏感。你摸老婆的手,摸三十年,自然能在几十双手里分清楚。

C4Cire05-22 17:27

客气了,不是大佬。多谢肯定。我感觉,我五月已经高产似母猪了。

C4Cire05-22 16:56

我不懂翻译,我之前做的翻译都是取巧的:我借了AI的力量,然后再基于自己的理解修改译文。真让我干翻译,翻不了的

全部讨论

我一般在牛市(熊市)走到20%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并做出应对。-----幸好有了雪球记录,我才敢大声说出来。否则都会被当骗子骂。经历过越多牛熊轮回,就会越敏感。你摸老婆的手,摸三十年,自然能在几十双手里分清楚。

强烈建议兄台能把国外的经典投资著作重译,功德无量

前两个月时间,煤炭股上涨,有个券商发报告,说煤炭公司已经变成公用公司,不属于周期行业,殊不知前几年煤炭低谷的时候,券商连分析煤炭的研究员都没有一个。

05-16 11:26

我以前试图提前研究周期,发现难度太大。现在找了个简单点的方法:
1、同质化商品关注资本开支和竞争力烈度。比如万科说拿地利润率就4%,那就基本是同质化商品严重过剩的信号了。
2、差异化商品本身就是抗周期的,比如微信、茅台之类的,即使有周期,也可以靠着利润提高消化掉。
3、核心看企业竞争力和估值,估值低,可能本身就意味着周期底部了,估值高,可能本身就意味着周期顶部了。高和低不是简单的PEPB,周期股的高和低可能跟资本开支挂钩更紧密。

文笔真好,如果霍华德周期那本书有你的风采,我读的时候也许不会那么枯燥。其实霍华德书中提过白球和黑球的例子,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增加盈利的概率,不能预测未来的输赢。

05-16 10:29

写得也太好了,这是不花钱就能读到的?

05-22 17:52

这两年体会最深的大概是四个字: 周期,供需。

05-17 20:38

人很难感知周期。人善于事后评价周期,不擅长事中感受周期,更拙于事前预测周期。
最近三年A股提供了绝佳案例:人无法感知到熊市的展开。
当我们回看2021-2023年,会发现这是一轮显著的熊市行情,而且越接近末尾(2023年末-2024年初),熊市力道就越发强劲。
过去三年,我们见证群体情绪由热转冷、从亢奋到哀叹,一批批投资者爆仓、离场,甚至成名人物也折戟沉沙、跌落神坛,这再次印证巴菲特的名言:直到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但请注意,这轮熊市走势看起来如此脉络清晰,全因我们采用后视镜视角,全因我们身处2024年,但身处2021、2022和2023年的人——他们很难获得这样清晰的洞察,他们很难笃定这就是一轮熊市。
不妨搜集过去三年的著名股市预测、年度展望,你会发现每一年都有人喊“牛来了”、“十年牛市”,而且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即便指数正在逐步下台阶,看多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05-17 20:42

霍华德·马克斯用“钟摆”来类比周期,提供了一些宝贵、具有“确定性”的见解:
1)钟摆注定会左右摇摆;
2)钟摆在中点停留的时间很短;
3)钟摆不是过度左摆,就是过度右摆;
4)钟摆摆到极致时,一定会反转;
5)任一方向的过度摆动,本身就在积聚反转能量。
知道周期有这些特征,固然很有益处;但更有益处的是,我们还要知道——“不知道什么”:
1)我们不知道钟摆摆动的幅度;
2)我们不知道钟摆停止并回摆的原因;
3)我们不知道钟摆反转的时机;
4)我们不知道反转后,反方向摆动的幅度。

05-16 10:32

对周期有洞见飙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有一个错别字,不是飙,是飘